近年来,公共卫生事件频频出现提高了人们对公共卫生服务的关注度,发展和完善公共卫生事业、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的质量成为了人们越来越关心的问题。公共卫生服务作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当前社会有序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基于以上事实,西部地区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也面临着挑战,因此,研究西部地区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现实意义。
一、西部地区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发展现状
(一)西部地区的自然状况和经济水平
西部地区以西部大开发的地区为主,涵盖了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两个自治州。从地理位置上看,地形地貌多样化,导致一些人长期生活在比较偏僻的地方,生产方式的落后,生活观念的闭塞,社会发育严重滞后加剧的城乡之间的不平衡。从经济上来看,西部地区属于中国经济不发达的地区,与中东部地区在经济上存在巨大的差异。并且,西部地区的民族地区是我国主要扶贫的地区,当我们回顾脱贫历程,发现在上世纪的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国定的贫困县有592个,其中有258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其中的224个分布在西部地区。因此,西部地区的自然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促进了当地城乡发展不平衡。
(二)公共卫生服务资源配置情况
公共卫生服务资源既包括了人力资源配置,也包括了基础设是配置。比如卫生机构的建立、卫生机构床位的配套设施,乡镇卫生院的规划等。公共卫生服务资源主要包括以公共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机构床位等基础设施为代表的硬件资源和以公共卫生机构人员、卫生技术人员等人力资源为代表的软件资源。不管是软件资源还是硬件资源,城市和乡村依然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比如中国的乡镇公共卫生服务就存在滞后性,公共卫生专业人员较匮乏,并且专业人员层次不齐。
(三)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差异
在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的推动下,有效的缓解了贫困农村地区看病难的问题,大大减少了"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比例,为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了贡献。但是,从总体看来,西部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矛盾依然存在,在卫生服务网络上,城市地区的投入高于农村地区,项目发展上存在不平衡的现象,在农村地区,对于配套资金的使用,存在挪用和资金沉淀的现象。并且,农村卫生院的供给能力不足,缺乏为村民提供合格的住院服务的能力,并且服务的质量、方式和效率有待提高。
二、西部地区城乡公共卫生服务非均等化的原因
(一)对公共卫生服务认识不明确
经过2003年的SARS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越来越多的让人们认识到了公共卫生事业的重要性。但是大众对公共卫生的了解程度不高,存在观念淡薄,知识匮乏的现象。特别是在一些农村地区,村民由于受到落后文化的影响,患病之后存在迷信思想,对科学的医疗技术抱有怀疑态度,甚至向"僧道"法师求助,政府需要改变村民落后的思想,积极宣传科学和技术。此外,从长远的角度看,公共卫生服务要低于一般的公共服务、基础教育。并且,在医疗卫生工作中存在着"重医疗、轻预防"、"重城市、轻农村"的思想,阻碍了公共卫生的发展。
(二)政府财政制度存在偏差
影响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稳定的财政投入。我国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配置存在不合理的现象,财权的上升和事权的下移之间的矛盾导致了中央与地方政府产生了公共服务范围界限划分不清的问题。据财力与事权的严重不匹配造成了基层财政困难,进而使基层要么减少公共卫生服务提供,要么通过收费方式解决,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和公共卫生服务供给的失衡。并在在管理方面,涉及到资金管理、绩效考核、分工等内容的制度存在模糊界限。在落实服务内容的反面也存在服务不规范、不到位的现象。
(三)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也说明了,不管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不平衡不充分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显现出来。国家统计局在2013年发布的数据表明,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在我们国家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中担负着巨大的责任。新医改方案也表明,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已经被确立为了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四大体系之一,而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也被确定为医改五项重点工作之一。
三、改善西部地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路径
(一)增强公共服务均等化意识
首先,政府人员要认识到城乡均等化的作用在于维护社会稳定,并且还能缓解城乡公共卫生服务的之间的矛盾,所以,要改变传统的政绩观和职能观。所以,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养,帮助村民从与自身相关的健康问题入手,要大力宣传公共卫生意识,鼓励村民参加公共卫生事业,认识到公共卫生事业对个人、社会、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帮助群众树立良好的公共卫生意识。
(二)完善财政体制
完善相关的法律规范,比如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法律规范。目前,该制度存在立法层次较低的现状,颁布行政法规的主体是国务院各部门,权威性有待加强,各部门的规章制度内容甚至相互冲突,造成了政策的模糊不清。为了做到制度的透明化与公开性,加强这方面的法律建设非常重要。
(三)完善基本医疗保障供给制度
首先,要强化责任意识,特别是财力分配上的责任意识,提高基层政府在公共卫生服务方面的能力。其次,就转移支付分配方面来说,政府不能仅仅依靠经济水平的高低进行供给,还要综合考虑医疗卫生情况、特殊人群等因素,使其能够获得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从医务人员的配备上来说,医务人员在城乡之间的比例也存在不平衡性,以乡镇卫生人员为例子,据报道,截至到2010年,全国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人员数达到1.3人。医师与注册护士的中级技术职务所占比重有所增加,2010年医护比例达到1∶0.52,较2001年(1∶0.36)有所增加,但仍然需要改善。
参考文献:
[1]熊兴,余兴厚,敬佳琪.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综述[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8,32(04)
[2]韩志奎.城乡医保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路径研究——基于对部分城乡居民医保整合地区的调研与思考[J].中国医疗保险,2017(01)
[3]李丹,裴育.城乡公共服务差距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J].社会科学文摘,2019(04)
[4]李军超.城乡公共服务供需空间差异的调处策略——基于东、中、西和东北地区的调查研究[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3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