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农作物之一,其产量对国家的粮食安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杂交稻研究的发展,一批优良新品种被选育出来,对环境胁迫的抗性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而且随着栽培面积的增加,其产量也在逐年增加。然而,如果单靠人工来完成大规模的水稻栽培,不仅费时费力,而且还会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为此,对水稻机械化栽培技术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1.水稻机械化种植的重要性
首先,采用机械种植的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作业的效率。传统的种植模式多依赖于种植者的经验,而且移栽过程中易产生密度不均匀现象。另外,人工育苗耗时长,不利于全生育期。由此可见,采用机械种植方式,既能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率,又能改善水稻的生产品质。其次,稻田机械化种植实现了全流程的现代化改造,提高了稻田的利用率,降低了化肥和农药的用量,提高了水稻的产量。最后,水稻的种植并不是单纯的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而是通过对水稻品种的优化和对其生长环境的改造,使其成为一种商业产品,从而促进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包括机械插秧、机械直播及机械浅播。插秧是确保水稻正常生长的重要前提。机械移栽可以提高水稻的播种品质,而且秧苗间距比较一致,对植株的生长也有很大的帮助。采用机械种植方式,既可提高作业效率,又可避免因气象条件等因素而造成的不利影响。
2.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应用要点
2.1.整地管理
在进行机械化种植之前,需要先进行整地,一般是在插秧前10天就开始整地,时间是三月下旬,在实际整地的时候,可以采用三年一次的轮耕制,头两年以旋耕为主,旋耕的时候,用水稻田旋耕机翻整田地,深度控制在15 cm左右就可以了。第三年进行翻耕,翻耕的厚度维持在20厘米左右,如果农田有明显的盐碱化现象,土壤条件不好的话,还需要把翻耕的深度增加到30厘米,这样才能使土壤中的营养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翻耕后,为了保证地力,可以在疏松的土层中掺入一定数量的有机肥或氯化钾,以增加秧苗的成活率。
2.2.选种、育秧管理
机械化种植需要对选种育秧有很高的要求,所以农户要提前做好适当的苗床处理,通常要提前一年准备苗床土,在播种前一年的秋天是最好的准备时间。接下来,要将水稻的晾晒、去芒、筛选、消毒、脱水等工作进行下去,在脱芒的过程中,还可以用脱芒机来进行,为了防止种子的浪费,保证最后的发芽率,最好的办法就是采用智能化的方法进行浸种和催芽。把水稻种子放入浸种箱中,温度保持在12-15℃,浸泡7天,然后用水把水稻种子冲洗干净。同时,通过喷洒催芽装置,还能加速水稻的破胸进程,需要调节喷水水的温度,一般在3-32℃之间,12小时后,稻种就会破胸,然后保持25-28℃的温度,12小时后发芽。
2.3.播种管理
在一体化水稻播种生产线的配合下,配合自动上料机、叠盘机,能够按顺序完成铺盘、装土、浇水、播种、覆土等作业,并根据插秧机的特性,制定合适的分期播种方案,解决因同一播种造成的秧苗超龄移栽问题。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秧苗的作用,一定要事先设定好秧盘的规格,以免以后发生变形,在秧盘上铺2厘米厚的床面,然后用木尺把土壤铲平,再浇上适量的水,以保持苗床的湿润。在播种的时候,一定要一个一个地按照预先设置好的用种量、用盘量来保证播种的均匀度和数量,播后立即进行盖种土的覆盖,盖土之后要停止浇水,如果在这个时候浇水太多,就会导致土壤变硬,从而影响水稻的生长。
2.4.除草管理
除草是水稻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近年来,随着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施肥量不断增加,同时也带来了“草荒”问题,杂草已成为制约水稻增产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情况下,水稻机插后3—5天就要开始除草了,可选用60%的丁草胺,用量为每1800克/hm2,用细潮土10公斤,均匀喷洒在稻田上。也可以选用30%的稻草克乳油200-250毫升兑水喷洒在大田中,5—7天要保持水层较浅,如果出现水分亏缺的情况,要及时补水,防止药害的发生,并防止串水,确保药效。
2.5.灌溉管理
合理的灌溉是保证水稻高产的有效途径,它通过水泵将河水、河水和地下水收集起来储存在水箱中,以确保水稻移栽过程中的正常灌溉。移栽完成后,水层的深度要控制在4—5厘米左右,返青后再浇一次水,深度一般在3 cm左右,然后再进行一次排水晒田,一般要持续3—5天,防止无效分蘖的发生。在此过程中,要继续进行3-5 cm的灌水。15天以后,水深控制在10—15厘米以内,抽穗14天以后,要保持3厘米的深度,以后还要定期进行间歇灌溉,黄熟期要及时排水,如果是低洼的地方,要提前做好排水工作。
3.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的优化对策
3.1.继续加大推广力度
各有关部门和个人要提高思想认识,以创新建设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推广体系为中心,加大推广力度,出台更多惠民利民措施,促进机械化种植。一方面,要给予更多的财政支持,把更多的农机纳入购机补贴范围,把农机改造作为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加大对基层农户的补贴力度;另一方面,要在信贷帮扶方面进行努力,通过完善的信贷政策,为农户提供更多的购买信贷资金,扩大农机租赁的融资渠道,同时加大对水稻机械化种植的资金投入。
3.2.创新机械种植技术
要提高机械化技术的推广效果,就需要根据地域的实际情况,开发出合适的、有针对性的技术。对此,相关部门需要遵循农艺和农机的协调统一原则,开发出更具适用性和性价比的水稻种植机具,解决种植机械技术含量低、成本高、质量差的问题。在机械移栽领域,着重对适合当地的机械化移栽技术进行研究,并对本地育秧技术进行优化。在机械育秧方面,重点发展育秧处理技术,提高育秧发芽率,节约机播用种量;在机播领域,继续优化抛栽苗技术,减轻抛栽作业碎土问题,促进机械化质量的提高。
3.3.强化技术人才管理
在水稻栽培机械化技术应用中,人才的培养是关键。在栽期内,选派更多的科技人才,深入生产一线,为农民的生产实践提供适时的指导,避免运用不当,操作不当等问题。此外,农户是机械化种植的主要力量,要加强对基层农机手的培训,组织技术培训、经验交流等活动,让农户能够及时地进行认识和观念的更新,掌握最先进的农业技术和推广方法。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各方面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水稻生产已由原来的人工栽培逐渐向机械化栽培转变。采用机械化种植方式,既能有效地解放劳动力,又能提高其质量和产量。目前,我国水稻生产机械化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是,要加强政府的支持,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仍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赵家乾.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应用研究[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3,(09):65-66.
[2]张超.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的应用研究[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2,(04):119-121.
[3]顾彩虹,褚姚瑶.水稻种植机械化综合应用技术[J].新农业,2019,(11):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