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内含有多种病毒、细菌,对于健康群体,其有较强免疫力,卫生习惯良好,感染风险低,对于亚健康群体,其免疫力弱,同时如缺乏卫生意识,感染风险高,容易产生感染性疾病[1]。患有感染性疾病后,患者常见表现有皮疹、腹痛和发热等,症状可能典型,也可能不典型,身心痛苦明显,会影响健康状态,侵犯免疫系统,如未第一时间确诊,采取针对性疗法,则可能引发败血症,或造成感染性休克,危及生命,疾病常迁延不愈,干扰日常生活。该病主要采取对因疗法、对症疗法,选择适当药物,例如抗病毒、抗菌药物等,及时消除诱因,由此可见,应尽早检出[2]。既往多检验血常规,但该方式缺乏特异性,检查CPR,敏感性高,但二者联用研究少。本研究以感染性疾病患者为对象,分析CPR+血常规应用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4月-2024年4月本院50例感染性疾病患者作为观察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为23-85岁,病理检查结果为有20例为病毒性感染,有30例为细菌性感染;另选取同期5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为24-86岁,平均年龄(56.41±4.09)岁。两组一般资料(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能正常沟通;有完整资料;知情同意本次研究。排除标准:重症感染者,例如感染性休克等;心脑疾病;恶性肿瘤;精神疾病;严重外伤。
1.2方法
向两组成员讲解进行CPR、血常规检查流程,介绍每个项目意义,同时告诉其收费标准,待患者同意后,进行检查。提醒其于检查前一天晚上22:00,令其禁水禁食,第二天6:00,空腹采血,保证无菌操作,采集静脉血,含量为2ml,要求分别检查CPR和血常规。①CPR检查:获取2ml血液标本,应用免疫荧光法,检验CPR。②血常规检查:用真空抗凝管储存血液标本,选择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型号为F560,向仪器内放入标本,测量相关指标,包括中性粒细胞和白细胞。针对观察组患者,采取综合诊断法,观察患者症状、表现,开展实验室检查、病毒检查等,严格按照有关步骤进行,将综合诊断结果视作金标准。
1.3观察项目和指标
评价CPR和血常规检查结果[3]:观察对照组和观察组的CPR、中性粒细胞和白细胞。评价单一、联合检出情况[4]:观察单一、联合检出病毒、细菌性和总感染例数,计算检出率。评价单一、联合诊断效能:计算特异度、灵敏度和准确率。
1.4统计学方法
SPSS27.0处理数据,(±s)与(%)表示计量与计数资料,分别行t与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对照组和观察组CPR、血常规检查结果比较
细菌性感染的CPR、中性粒细胞和白细胞均更高,病毒性感染的CPR明显高于对照组,中性粒细胞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与病毒性感染比较,bP<0.05。
2.2单一、联合检出情况比较
联合检验的病毒、细菌性和总感染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单一检查(P<0.05)。详见表2。
表2 单一、联合检出情况比较[n(%)]
注:与CPR检查比较,aP<0.05,bP>0.05;与血常规检查比较,cP<0.05。
2.3单一、联合诊断效能比较
联合检验的诊断准确率、特异度和灵敏度均明显高于单一检查(P<0.05)。详见表2。
表3 单一、联合诊断效能比较[n(%)]
注:与CPR检查比较,aP<0.05,bP>0.05;与血常规检查比较,cP<0.05。
3 讨论
依据传播特征,临床将感染性疾病分成两种,一为非传染性疾病,二为传染性疾病;根据感染源,可分成多种,其中常见有:细菌性感染,机体受到细菌侵犯,致使局部出现炎症,导致细胞坏死,以链球菌为例,其会诱发咽喉感染,产生风湿性关节炎,以结核杆菌为例,有肺结核发生风险;病毒性感染,机体受到病毒入侵后,会借助体内遗传物质、相关营养成分等,大量、快速繁殖,导致众多细胞受到感染,产生严重危害;真菌性感染,例如曲霉菌感染、念珠菌感染等,易引发体廯等皮肤病;寄生虫感染,包括吸虫、绦虫和蛔虫等,就寄生虫而言,其一般较小,难以被肉眼识别,但会引发严重危害[5]。对于机体口咽部位、皮肤部位,其和外界连接,容易接触微生物,空气污染、采用抗生素等均会影响其种属。感染性疾病传播途径多,可能为人和人感染,人和动物感染,水源/食物传染,也可能为蚊虫传播等,风险高,危害大,影响人们健康安全。尽管和人体实际细胞数相比,微生物数量明显更多,但机体受到感染后,产生的疾病种类不多,通常情况下,对于健康群体,其能和微生物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但受特殊情况影响,包括免疫组织损伤、机体组织受损和采取抗生素等,会诱发疾病。针对常驻菌群,其属于人类无害伴侣,或者导致疾病,和机体情况密切相关。除常驻菌群外,附近环境内也存在多种致病微生物,包括空气、饮食等,微生物不断增殖,侵犯防御系统,最终导致感染。受上述诸多微生物影响,会导致感染性疾病,受感染影响,或侵犯局部,或干扰全身,前者为局部感染,后者为全身感染,以泌尿系统感染为例,常见症状有尿痛、尿急等,如治疗不当,细菌溶进血液,有全身感染风险,导致脉搏加快,出现发热表现,程度严重者,会导致感染性休克[6]。
患者一旦疑似感染,应尽快检出疾病,保证高效且准确,采取针对性疗法,有效管控感染,尽量减轻机体损伤。目前临床多用实验室检查,血常规使用率高,其涵盖多种指标,例如血小板计数,或者白细胞等,计算中性粒细胞占比,能检出感染性疾病,可评估感染程度。通常情况下,致病菌入侵机体后,无论是中性粒细胞,还是白细胞,均呈上升趋势,而淋巴细胞明显减少,若为病毒感染,则变化可能相反。患有感染性疾病后,受白介素-6影响,肝脏会产生特殊蛋白,其能结合多种C多糖物质,产生相应反应,叫做CPR。就C多糖类物质而言,其常存在于肺炎链球菌荚膜中,受炎性因子影响,其显著增加。对于CPR,其为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健康情况下,CPR低于5mg/L,受TNF-α或白介素刺激后,CPR含量快速增加,特别是5-8h内,CPR呈异常增加状态,等待约24h,抵达峰值,机体炎症越严重,CPR峰值越高,临床诊断感染性疾病时,CPR有重要作用[7]。采取适当疗法,感染被抑制或消除后,CPR会快速减少,特别是24-48h内,趋向于正常值。对比其他炎症指标,采取CPR检查,能快速取得结果,使用便捷,同时敏感性高。当下,关于CPR临床有众多研究,借助其检验感染性疾病,有显著优越性。研究结果显示细菌性感染的CPR、中性粒细胞和白细胞均更高,病毒性感染的CPR明显高于对照组,中性粒细胞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代表通过CPR和血常规检查,能有效检出感染性疾病,可以判断疾病类型。联合检验的病毒、细菌性、总感染检出率、准确率、特异度和灵敏度均明显高于单一检查(P<0.05),表明和单独检查相比,联用CPR和血常规,具有更高诊断价值。基于临床检验科,血常规使用更广,其属于基础项目,通过检验血常规,能尽早检出全身性疾病,可评估有无感染性疾病,有无血液系统疾病等。但就人体血液成分而言,其常伴有生理变化,影响因素多,包括患者作息情况、性别、外界温度和情绪变化等,且若患者为病毒感染,则相关指标可能偏低,也可能正常,可能误诊、漏诊。检验CPR,其不仅能检查感染性疾病,同时若出现急性排异反应、无菌性炎症、手术创伤等,CPR均会快速增加,基于此,只依据CPR则难以鉴别感染性疾病。将二者联合,整体诊断效能更高,能弥补单一检查不足。说明两种方式联用可以提升感染性疾病诊断效能,能鉴别感染类型,特异性高,更敏感,另外两种方式均操作简单,用时短,经济性高。
综上所述,同时检查CPR和血常规,能有效检出感染性疾病,同时可以区分感染类型,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谭枝微. C反应蛋白结合血常规检验应用在细菌性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分析[J]. 智慧健康,2024,10(6):89-92+96.
[2]李迎利. 细菌性感染性疾病应用全血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验的效果研究[J]. 婚育与健康,2024,30(1):28-30.
[3]涂菊兰. 血常规联合C-反应蛋白检测在细菌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 西藏医药,2023,44(6):31-32.
[4]徐庆波,王欣,徐建华. 全血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验在儿科细菌性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J].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23,40(6):741-742.
[5]董金平. 全血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验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J].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3,34(9):1050-1052.
[6]尚楠,铁峰,刘鹏飞. 血常规联合血清C反应蛋白、前白蛋白检测在小儿细菌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效能[J]. 中国民康医学,2023,35(17):130-132.
[7]罗晓庆. 血常规结合C-反应蛋白对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检测结果评价[J]. 中国医药指南,2023,21(18):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