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科与人类的生产、生活联系密切,地理教学要实现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充分掌握,从而运用所学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创设地理情境,是发展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所必需的,是地理新课程理念在地理教学中的体现,与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相契合。
一、情境教学法运用的积极意义
1.有利于促进学生合作
随着学生对地理学习的深入,其广度和深度也在逐步拓展。同时,在学习形式上也会有一定变化。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它不但可以把许多抽象的地理知识变得简单化,而且有利于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在把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的同时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
自从素质教育被正式提出试行开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就被纳入教学战略计划中。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应用情境教学法对各种操作性活动进行布置,有利于学生在收集数据、查询资料时提高思维能力,从而积极思考问题,进一步培养发散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3.可以更好地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大转折期。然而,有一些学生却还没有正确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在学习上缺乏积极性。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学生情感体验,让其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例如,在学习一些西方国家文化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展示一些他国风土人情图片、视频,以从侧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初中地理情境教学的探索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充分吸引学生注意,维持学习动机,启发学生思维,特别是当问题情境与原有认知结构不一致时,容易引发学生心理上的矛盾或冲突,这种认知冲突可以唤醒学生的自省意识,激发主动思考和自我建构,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逆向思维的发展,从而形成批判质疑的科学精神[3]。科学源于发现。作为经典的科学史教育内容,“海陆变迁”的教学难点在于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经历“再发现”的过程。
1.创设多个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连续的认知突
从身边的现象导入课堂。学生通过观察巢湖北山贝壳化石,引发第一个问题:贝壳生活在水里,怎么会出现在山上?接着探究教材和教师提供的实例,引发一个又一个问题:喜马拉雅山上为什么有鱼龙的化石?台湾海峡海底为什么会有森林的遗迹?黄河三角洲面积为什么会“生长”?澳门的面积为什么会不断扩大?每个问题都是一个认知冲突,通过探究和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得出结论:海洋可以变成陆地,陆地可以变成海洋,海陆是变化的,过去在变,现在在变,未来还会变,世界处于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运动、变化的观点是批判质疑精神形成的基础,它有利于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思维品格,形成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习惯,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用证据和逻辑说话,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2.创设现实世界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真实的认知冲突
课后研讨中,专家认为本课最大的亮点是颠倒了传统的教学顺序,创设了“近20年来4.5级以上地震分布”的真实情境。课堂上,教师现场展示地球仪,发现地球仪表面是光滑完整的一块,提出问题:实际的地球表层像地球仪表面一样是一个整体吗?学生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进入“愤悱”状态,此时,教师呈现“近20年来4.5级以上地震分布”图(绘制在KT板上),引导学生分组观察,并在图上描绘地震带,猜想地球表层的结构特点:不是光滑完整的一块,而是由若干板块构成的,板块之间的界线就是地球内部力量释放的裂缝地带,与地震带的分布一致。由“近20年来4.5级以上地震分布”这个真实情境得出结论——地球表面有裂缝,地下深处有能量活动,与学生原有的认知发生冲突,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索:除地震分布外,还有其他证据可以证明板块构造和板块运动吗?对照课本地图,在“近20年来4.5级以上地震分布”图上描绘世界主要火山带、世界两大著名山系分布,学生惊奇地发现,世界主要山系、火山的分布与地震带惊人的吻合。在此情境中,学生从自然界真实发生的现象出发,通过提出问题、寻求证据得出结论。这种知识不是通过死记硬背,而是通过主动建构得到的,能力的提升不是通过模仿练习,而是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完成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批判质疑的科学精神。
(二)开展课堂活动,归纳科学步骤
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表达与交流,这种研究步骤或习惯不是教师“告诉”学生就能形成的,必须通过“活动”反复练习、主动建构。适当的课堂活动,不仅能让教师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还能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培养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方法。
1.从真实案例出发,感受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
通过展示和讨论巢湖北山贝壳化石、喜马拉雅山鱼龙化石、台湾海峡海底森林遗迹、黄河三角洲不断“生长”、澳门的面积扩大等实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地质历史时期,这些区域的古地理环境是什么样的?通过观看《沧海桑田》视频,引发学生猜想:这些区域的古地理环境与现在是不一样的,陆地可能是海洋隆起形成的,海洋可能是陆地沉降形成的,有的地方面积可能扩大,有的地方面积可能缩小……进一步展示美国“双子星”号宇宙飞船的测量资料,用现代科技验证学生猜想的正确性,最终得出结论:世界处于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在这个活动教学中,学生从真实案例出发,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猜想,通过资料分析和数据实证得出结论,感受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
2.多种手段推进,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
板块构造学说是教学重点和难点,活动分三个部分进行。首先,展示地球仪和“近20年来4.5级以上地震分布”图,通过观察和描绘地震带,猜想岩石圈是由若干板块构成的,板块之间的界线与地震带的分布一致。进一步猜想: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不仅多地震,也可能是山系、火山分布集中的地带。再次,展示煮破的鸡蛋,观察蛋清从蛋壳破裂处溢出后的形态,形象地描述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最后,在这一系列的活动教学中,学生从现象出发,由表及里、层层追问,通过绘图填图、图形叠加、模拟实验、实物对比等手段进行分析、探究、验证、交流与表达,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
当然,在情境教学法的整个运用过程中,教师扮演着实施者的角色,必须不断对教学流程进行反思改进,保证情境教学法能够发挥出最大功用性。例如,在课前导入环节,教师在成功导入本节课要讲的内容后,可以为学生空出一定的接受时间,让学生更好地熟悉内容,为接下来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保驾护航,逐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边子瑶.浅析兴趣化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20(06):122.
[2]王亚平.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研究[J].华夏教师,2019(29):39-40.
[3]杨利清.浅析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知识经济,2018(03):15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