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情境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刘林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刘林,. 初中地理情境教学的探索与研究[J]. 地理研究进展,2021.6. DOI:10.12721/ccn.2021.157054.
摘要: 现阶段,我国众多中小学校的教育者纷纷采用情景教学法来完成教育教学活动,并取得了良好且显著的教学效果。情境教学将抽象的知识体系直观化、具体化,其在深化课程科学性的同时,增添了学科的趣味性。情境教学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将“学”与“乐”相结合。情景教学成为适应新时期素质教育人才培养要求的主要教学形式之一。
关键词: 初中;地理;情境
DOI:10.12721/ccn.2021.157054
基金资助:

地理学科与人类的生产、生活联系密切,地理教学要实现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充分掌握,从而运用所学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创设地理情境,是发展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所必需的,是地理新课程理念在地理教学中的体现,与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相契合。

一、情境教学法运用的积极意义

1.有利于促进学生合作

随着学生对地理学习的深入,其广度和深度也在逐步拓展。同时,在学习形式上也会有一定变化。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它不但可以把许多抽象的地理知识变得简单化,而且有利于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在把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的同时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

自从素质教育被正式提出试行开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就被纳入教学战略计划中。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应用情境教学法对各种操作性活动进行布置,有利于学生在收集数据、查询资料时提高思维能力,从而积极思考问题,进一步培养发散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3.可以更好地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大转折期。然而,有一些学生却还没有正确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在学习上缺乏积极性。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学生情感体验,让其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例如,在学习一些西方国家文化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展示一些他国风土人情图片、视频,以从侧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初中地理情境教学的探索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充分吸引学生注意,维持学习动机,启发学生思维,特别是当问题情境与原有认知结构不一致时,容易引发学生心理上的矛盾或冲突,这种认知冲突可以唤醒学生的自省意识,激发主动思考和自我建构,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逆向思维的发展,从而形成批判质疑的科学精神[3]。科学源于发现。作为经典的科学史教育内容,“海陆变迁”的教学难点在于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经历“再发现”的过程。

1.创设多个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连续的认知突

从身边的现象导入课堂。学生通过观察巢湖北山贝壳化石,引发第一个问题:贝壳生活在水里,怎么会出现在山上?接着探究教材和教师提供的实例,引发一个又一个问题:喜马拉雅山上为什么有鱼龙的化石?台湾海峡海底为什么会有森林的遗迹?黄河三角洲面积为什么会“生长”?澳门的面积为什么会不断扩大?每个问题都是一个认知冲突,通过探究和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得出结论:海洋可以变成陆地,陆地可以变成海洋,海陆是变化的,过去在变,现在在变,未来还会变,世界处于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运动、变化的观点是批判质疑精神形成的基础,它有利于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思维品格,形成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习惯,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用证据和逻辑说话,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2.创设现实世界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真实的认知冲突

课后研讨中,专家认为本课最大的亮点是颠倒了传统的教学顺序,创设了“近20年来4.5级以上地震分布”的真实情境。课堂上,教师现场展示地球仪,发现地球仪表面是光滑完整的一块,提出问题:实际的地球表层像地球仪表面一样是一个整体吗?学生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进入“愤悱”状态,此时,教师呈现“近20年来4.5级以上地震分布”图(绘制在KT板上),引导学生分组观察,并在图上描绘地震带,猜想地球表层的结构特点:不是光滑完整的一块,而是由若干板块构成的,板块之间的界线就是地球内部力量释放的裂缝地带,与地震带的分布一致。由“近20年来4.5级以上地震分布”这个真实情境得出结论——地球表面有裂缝,地下深处有能量活动,与学生原有的认知发生冲突,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索:除地震分布外,还有其他证据可以证明板块构造和板块运动吗?对照课本地图,在“近20年来4.5级以上地震分布”图上描绘世界主要火山带、世界两大著名山系分布,学生惊奇地发现,世界主要山系、火山的分布与地震带惊人的吻合。在此情境中,学生从自然界真实发生的现象出发,通过提出问题、寻求证据得出结论。这种知识不是通过死记硬背,而是通过主动建构得到的,能力的提升不是通过模仿练习,而是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完成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批判质疑的科学精神。

(二)开展课堂活动,归纳科学步骤

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表达与交流,这种研究步骤或习惯不是教师“告诉”学生就能形成的,必须通过“活动”反复练习、主动建构。适当的课堂活动,不仅能让教师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还能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培养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方法。

1.从真实案例出发,感受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

通过展示和讨论巢湖北山贝壳化石、喜马拉雅山鱼龙化石、台湾海峡海底森林遗迹、黄河三角洲不断“生长”、澳门的面积扩大等实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地质历史时期,这些区域的古地理环境是什么样的?通过观看《沧海桑田》视频,引发学生猜想:这些区域的古地理环境与现在是不一样的,陆地可能是海洋隆起形成的,海洋可能是陆地沉降形成的,有的地方面积可能扩大,有的地方面积可能缩小……进一步展示美国“双子星”号宇宙飞船的测量资料,用现代科技验证学生猜想的正确性,最终得出结论:世界处于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在这个活动教学中,学生从真实案例出发,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猜想,通过资料分析和数据实证得出结论,感受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

2.多种手段推进,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

板块构造学说是教学重点和难点,活动分三个部分进行。首先,展示地球仪和“近20年来4.5级以上地震分布”图,通过观察和描绘地震带,猜想岩石圈是由若干板块构成的,板块之间的界线与地震带的分布一致。进一步猜想: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不仅多地震,也可能是山系、火山分布集中的地带。再次,展示煮破的鸡蛋,观察蛋清从蛋壳破裂处溢出后的形态,形象地描述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最后,在这一系列的活动教学中,学生从现象出发,由表及里、层层追问,通过绘图填图、图形叠加、模拟实验、实物对比等手段进行分析、探究、验证、交流与表达,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

当然,在情境教学法的整个运用过程中,教师扮演着实施者的角色,必须不断对教学流程进行反思改进,保证情境教学法能够发挥出最大功用性。例如,在课前导入环节,教师在成功导入本节课要讲的内容后,可以为学生空出一定的接受时间,让学生更好地熟悉内容,为接下来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保驾护航,逐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边子瑶.浅析兴趣化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20(06):122.

[2]王亚平.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研究[J].华夏教师,2019(29):39-40.

[3]杨利清.浅析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知识经济,2018(03):151+153.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