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网络媒体得到了快速发展,对社会各行各业均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互联网具有两面性,其既有效促进了媒体信息的传播范围和传播效率,同时也会造成一些不良信息的大范围传播,产生非常恶劣的社会影响。因此,对于网络舆论如何进行引导是每一位新闻工作者均在积极思考的问题。对网络舆论进行引导并不是纠正那些错误的不合理的舆论,而是对网络舆论的发展方向进行引导,从而改变网民的态度,促使网络舆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积极正面的作用。
1网络舆论引导形式分析
1.1典型报道
典型报道是指在社会公众中寻找典型并树立典型,为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模仿学习的对象的一种网络舆论引导形式。班杜拉研究表示个人的实际操作在一定程度上均可以理解为对他人言行的一种模仿,其认为典型和榜样会产生非常积极的社会影响,人们在对榜样进行了解和模仿的过程中,便可以实现自我强化,进而不断提升自我和完善自我[1]。因此,对典型人物以及事件进行报道便可以实现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同时随着媒体渠道的扩展,网民可以通过更多方式对典型人物事迹以及精神进行了解和学习,有助于扩大典型报道的影响力。比如人民网对任长霞进行专题报道,开设了“人民的好卫士——任长霞”专题,网友在浏览网页的时候只要点击相应的链接便可以非常详细的了解任长霞的个人事迹,并且网友还可以基于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在网上发起探讨,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了进一步扩大任长霞事迹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新华网以及其他各大媒体网站均开设了任长霞专题报道。典型报道引导网络舆论的优点在于多样化的传播途径和实时互动的交流体验。通过典型报道可以积极弘扬社会正能量,为人民群众提供精神食粮,这也是典型报道容易成功的社会心理学原因。
1.2深度报道
深度报道除了让人们了解事实外,还要通过分析事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认识,因此其相比典型报道更加具有说服力,可以更为有效的引导舆论方向。相比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在深度报道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2]。传统媒体关于深度报道主要采用文字以及图片形式,部分情况下可以辅以影像资料。采用网络媒体进行深度报道除了利用传统媒体所采用的这些方式外,还可以采取更加多元化的方式,比如超文本结构等,有效提升网络媒体报道的丰富性和生动性。比如人民网所推出的“人民视点”以及新华网所推出的“焦点网谈”等都是采用网络媒体进行深度报道的典型案例,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我国网络媒体深度报道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一是政治民主化为调查型深度报道的开展提供了着力点,在对一些重大事件进行深度报道时必须要坚持信息透明原则,为广大人民群众传播全面正确的信息,有效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的积极性,稳定民心。二是评论型深度报道范围不断拓展,从传统的曝光式批评性报道转变为积极建设性报道,报道内容更加贴切医疗、就业以及环保等社会民情。
1.3网络新闻评论
基于社会心理学理论,在进行宣传报道时如果对于新闻事件不进行有效的评论,将难以对读者产生显著的影响。因此网络新闻评论在舆论引导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较为常见的网络新闻评论主要包括网络媒体评论以及网友自评两种类型。网络媒体评论是在传统新闻评论的基础上,网络媒体编辑将最近的一些新闻报道放在新闻网站上,由网友进行评论[3]。人民网推出的“人民时评”便属于网络媒体评论,网友在上面关于相关新闻事件可以畅所欲言。网友评论主要是指网友通过微信以及微博等形式对新闻报道进行评论,在这种方式下网友之间可以实现很好的互动。需要注意的是,在网络新闻评论中部分网友可能会在上面发表极端言论或者散步虚假信息,针对这种情况在网络评论中应该对其进行权威性引导。同时在网络新闻评论中为了体现权威性和专业性,可以邀请专业的新闻评论员撰写评论,或者进行在线答疑。比如人民网在“网友热评”板块便邀请了新华社高级编辑,关于“中系关系”问题为网友们答疑解惑,既消除了网友的疑惑,也从专业角度对中日关系进行了分析,可以端正网友们的爱国态度。
2网络舆论引导及态度改变基本论点
基于社会心理学理论,早在上世纪初期学者们便将社会态度改变作为研究的重点,社会态度改变的主要原因为社会环境的变化,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如果对某一观点或者事物形成了明确的态度,但是在接受其他一些意见之后对于该观点或者事物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这便是个体继续社会化的具体表现。个体社会态度发生改变涉及到多种因素,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渐形成了社会态度改变理论,这也是研究网络舆论引导问题的前提。
在分析网络舆论引导时首先需要确定网络舆论的主体和客体。网络舆论主体为具有互联网背景的网络群众,其针对某一社会问题或者社会现象表达一致的建议,这种建议呼声越大所形成的社会影响力越大。网络舆论客体则是大众所关注的对象。随着互联网信息越来越复杂,网络舆论客体范围也更加广泛,包括名人动态以及社会改革等各个方面。只要出现网络舆论客体,便会引发网络舆论主体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形成不同的观点和意见。
基于社会心理学理论,通过采用态度改变方法来研究态度改变引导研究,具体包括劝说宣传、暗示、模仿和团体影响四种。劝说宣传主要是指采用多种不同形式的网络媒体进行宣传,从多个维度各个层面来对人们产生影响,进而改变人们对于某一问题或者某一事物的态度,这是较为常用的一种方法。暗示是指通过一些间接的方法来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进而改变人们的态度。通过暗示一方面可以让人们基于暗示要求采取相应的行动,另一方面可以让人们接受某些观点和意见。模仿主要应用于失去外界控制的环境中,让个体在某种影响下去模仿某种行为。暗示和模仿作为一种非规定式的规范,对于群体思想和行为的统一具有重要作用,可以积极推动社会的发展。团体影响主要是指通过团队统一规范对团队成员形成约束力,比如在微博以及贴吧中均会有明确的准则,对于违反准则的成员会给予相应的惩罚,迫使所有成员均接受该准则,形成统一态度。
3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网络舆论引导策略
首先应该从人们心理入手,采用社会心理学方法促使人们形成积极的心态,从而形成心理效应。在传统舆论引导中主要采用政治和法律措施,网络舆论引导主要体现在心理层面。本文重点分析社会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在网络舆论引导体系构建中的应用。
政府部门以及网络媒体作为舆论引导的主体,其在舆论引导中必须要有积极的心态,比如包容心态、坦诚心态以及主动心态等。政府部门在进行网络舆论引导中要加强对网络舆论的认知,虽然其中存在一些极端言论,但是部分言论也是民意的集中体现。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坦诚面对问题,积极对舆论进行引导。网络媒体在舆论引导中首先应该端正态度,保持客观理性思维,记者应该深入到舆论当中,对相关新闻事件进行更好的解读,并站在网友的角度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
在网络舆论引导中应用心理效应往往会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常见的心理效应包括四种类型。一是首因效应,主要是政府相关部门或者主流社会媒体第一时间发表观点,对舆论进行有效控制。二是近因效应,主要是指在关键时机梳理公共形象,从而对网络舆论进行引导。三是自己人效应,主要是指舆论引导者深入到网络群众中,与网络群众之间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显著提升舆论引导效果。四是名人效应,主要是指在舆论引导过程中要充分尊重领袖作用,政府相关部门也应该积极保持和扩大领袖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从而实现舆论引导。
在互联网上人们具有更加开放广阔的言论空间,因此在网络舆论引导中硬性的控制方法将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软性对话方法将更为有效。在网络舆论引导以软控制为主的情况下,并不是否定硬控制的核心作用,通过政治以及法律手段对互联网信息内容进行硬性管理,也可以对负面消息进行有效控制。比如在互联网上经常会出现一些极端言论以及黄色信息和恐怖信息等,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便可以通过法律手段强行要求这些网站删除信息并不再发布相关信息。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网络舆论中充斥着各种信息,既有积极健康向上的,也有消极负面的,因此需要对网络舆论进行有效的引导控制,从而更好发挥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对网络舆论进行引导,能够更好符合人们的心理特征,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雅倩.基于社会心理学视角下高校网络舆情问题分析与应对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7,17(01):5-8.
[2]姚孟君.网络“群体心理”视角下涉军网络舆论引导策略[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7,30(02):70-73.
[3]李洋,李思佳,叶琼元,等.面向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社会情绪唤醒综合评价与疏导策略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20,41(06):1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