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研究是一项系统化的复杂内容,包含的内容十分繁杂,目前对于该项内容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分别是定性研究法与定量研究法,其中定量研究更强调客观性,所以具有一定价值中立特征,但是在实际运用该方法的过程中,由于各方面因素影响,其实很难把握中立原则,因此,如何看待定量方法,在学术界的看法也各不统一,相关行业工作者应当对该种研究方法予以正确认识。
1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运用现状分析
目前国际上对于社会科学定量研究方法的运用普及度越来越高,相关的文献资料数量也不断增加,定量研究显然已经成为该领域的一种趋势。但是对比中西方研究现状,还是能够发现,西方逐渐开始融合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实现二者的综合运用,而国内目前还处于单项研究方法阶段,对于社会科学定量研究方法的运用质量比国际其他发达国略有逊色。分析其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内对于定量研究方法的运用上研究力度更大,而对于方法本身是否具有正确性以及合理性等,缺少足够的反思,这使得一些实际上存在缺陷定量研究工作没有及时被改正,造成了很大的知识资源浪费。第二,国内学者界对于社会科学定量研究方法存在盲目崇拜心理,推崇过程中普遍会人其具有不可逾越性,掺杂了过多的个人经验感受情绪,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该方法的突破。第三,人们对于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的认知存在误差,常常将其作为相互对立的两种方法进行分析运用,而实际上两者之间是具有互通性的,是可以互相配合使用的,认知上的偏差不仅导致这两种方法短时间内没有得到有效融合,而且还给两种研究方法都造成了研究瓶颈。基于以上几方面原因,现阶段我国对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运用还存在很大的争论问题。
2社会科学研究定量方法的实际运用特征分析
2.1研究者的随从性特征
从当前我国对于社会科学研究定量方法运用现状来看,定量研究方法正处发展热潮时期,但是由于研究主体繁杂,所以整个学术界的研究质量实际上并没有达到一个统一水平,甚至可以说还处于较低的质量层次。这与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们的随从性特征有莫大关系,这使得各项社会科学研究变得泛泛化,且研究路具有很强的依赖性,研究操作也过于标准化,缺乏创新研究内容。很多研究者并没有根据自身研究课题的实际需求以及自身学术能力科学定制个性化研究方案,而是一味根据既有研究路径,进行数学化、定量化以及精确化的分析,分析过程按部就班,结果也毫无意外。而造成研究者过分随从化的原因不仅与国内长期以往的学术研究环境和成果评估方式有关,同时也与国际社会研究的普遍标准化操作有直接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压制了国内社会科学研究者的自主性,未来如何走出盲目随从的研究误区,是相关行业工作者需要重点考量的问题。
2.2研究过程的依附性特征
当前我国社会科学定量研究的问题并不仅仅集中在研究者身上,同时在整个研究过程当中也有着明显表现。因为研究在实际研究过程中,除了要考虑研究内容本身以外,还会受到社会其他各个方面的因素影响,导致研究过程不能完全按照个人或集体意愿进行。比如政治因素影响、经济因素影响以及道德伦理方面的因素限制等。特别是对于社会科学而言,很多研究方法如果真的采取,是会存在很大的伦理禁忌问题以及政治挑战的。多种因素干扰会导致实际的调查研究过程难以真正做到完全的独立,从而引发各种学术依附现象。研究过程的依附性会直接影响到研究主题的选择和数据资料获取的真实性,进而影响到分析结果,从而使得实证研究的质量大打折扣。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政治干扰、利益诉求和伦理表现是学术研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中国背景下,这些问题会加剧定量研究中依附行为的发生。
2.3研究结果的形式化倾向特征
社会科学定量研究的目标是借助于定量研究方法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只有当定量研究结果能够描述或解释某些社会问题的时候,研究成果的价值才得以体现出来。但实际的研究结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却是--个值得检验的问题。从宏观方面来看,社会科学定量研究本身就存在普遍性的限制一-定量研究用严谨的形式简化了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其对真实世界的反映总会有所偏离,或多或少会存在研究结果解释力不强的问题。就目前定量研究来看,研究成果与成果的价值之间的偏离相对比较突出,具有定量研究形式的成果较多,但整体质量不高,“现在有些原本习惯于搞定性的人员看中了量化数据说服力更强的优势,也去搞定量研究,终因缺乏数学和统计专业知识,其成果仍是定性的或不伦不类的“啊。可见,定量研究结果的形式化倾向比较明显,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研究成果的形式化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虚化之间的矛盾。目前社会科学定量研究成果的形式化表现在有些研究成果沉浸于对定量研究形式的追求上,研究停留在统计回归的描述上,缺乏基于因果判断的解释力,造成解决实际问题的成效不足。大量低水平、重形式轻实质的研究成果甚嚣尘上,结果造成研究成果空有定量研究之形式而未能实现其服务于现实的价值。
二是定量研究分析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脱节。在调查研究中,研究者有时会进行选择性观测,只收集对自己有用的资料和数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如此得出的结论很难反映调查问题的真实性。而更为关键的一点则在于,定量研究的研究假设和研究设计是否是在对现实环境的深入了解的基础上作出的,如果研究脱离了现实,即使整个研究设计和实施过程都完美无缺,最终也只会导致研究价值的失效。
三是研究形式的西方教条化与中国经验之间的错位。学习西方研究方法是为了更好地结合中国本土的现实经验来解决社会问题。但是现在中国社会科学或从事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人们,存在的严重问题是往往缺少对中国经验整体的把握和对中国经验的厚重感受,过快过早地进人到技术性问题的讨论。而且中国的定量研究人才大多是受到美国社会科学训练的,其研究成果往往会带有西方教条化的痕迹,缺乏与中国经验的深人结合,导致中国社会科学定量研究自主性的缺乏。
3结束语
经过以上分析阐述不难发现,社会科学研究的定量方法运用,虽然具有突出的应用价值,但是其发展路径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特别是在新时期背景下,社会发展状态越来越趋于多元化,这更给社会科学研究带来了无限挑战,因此,相关行业工作者在未来的研究过程中,应当积极吸纳先进的研究思想和学习先进的研究理论,不断探索创新研究路径,增强研究思想的包容性,这样才能博采众家之长。
参考文献
[1] 人民日报. 大数据带来社科研究新变化[J]. 人民日报, 2015.
[2] 马梓淇.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思想基础研究[D]. 吉林大学, 2015.
[3] 贺雪峰. 本土化与主体性: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方向——兼与谢宇教授商榷[J]. 探索与争鸣, 2020, 000(001):83-89.
[4] 教育部. 欧阳康:大数据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变革与创新[J]. 教育院/系/研究所名录,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