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森克的人格理论把人格分成三个维度和八个阶段,即内倾和外倾,神经质以及精力质三个方面。他认为人的一生是个生命周期,8个阶段以不变序列逐渐展开,人的发展阶段一环扣一环,形成一个圆圈,具体由遗传因素决定,每个阶段是人生的一个转折期,由一对冲突对立构成,一生会出现八次心理危机,每次心理危机解决后会向后一个阶段转化,能否顺利度过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由社会环境和教养起决定性作用。当危机和冲突得到解决则人格会得到健全发展,否则,将形成不健全人格。
艾森克的理论主张自我是种心理过程,包含人的意识活动并能够加以控制;是人过去现在经验的综合体,并能够把进化过程汇总的两种力量,即就是人的内部发展社会发展综合起来。他提出人格发展包括机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三个不可分割的过程,而人格自我以美德为特征,其自主性对人格有重要影响。
一、高校学生不健全人格的主要表现
高校学生人格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一些不良倾向和未达到人格障碍水平的人格不完善导致的人格缺陷。在高校的心理调查和心理咨询中经常发现学生中相当一部分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人格发展缺陷,如自卑自弃、拖拉懒散、粗心毛躁、孤僻多疑、抑郁冷漠、心胸狭隘、冲动敌对、浮夸虚荣、骄傲自大、焦虑强迫、敏感脆弱等人格缺陷。其中最明显也比较典型的有以下六种:
(一)怯懦
怯懦也称懦弱,是一种自信不足和缺乏勇气的表现,畏手畏脚,害怕困难,遇到挫折的时候不敢或无法应对,采取回避或退缩的方式处理,这也是不被军队纪律所接受,合格青年学生所不应出现的一种不健全的人格特质。有些高校学生过去一帆风顺,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因而特别害怕失败。“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非理性观念和高校的淘汰机制是造成一些高校学生怯懦的认知因素。有的学生信心不足,与人交流不敢表达,不敢与老师同学对视和讲话,各种公开场合不敢出头露面,在遇到挑战时不敢应对,需要发表意见和观点时,不敢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立场。有些高校学生由于软弱不敢冒风险,不敢担重任。
(二)懒惰
懒惰是高校学生的一种极为不良的性格缺陷和意志行为障碍。主要表现为不愿学习、不愿思考,继而不想说话表达。高校学生本来应该是一个精力充沛,积极进取,热情活跃的状态,学习中有积极探索、不断思考的精神,生活上有乐观向上,不断进取的态度,工作中有开拓创新、努力向上的状态。爱学、爱说、爱做、爱玩正是青年学生的一致特征。然而在高校中,往往有一些学生因为心理的惰性,常常在学习时想方设法地偷懒,想让自己“轻松”一些;劳动实践时想办法躲避,这不仅是一种意志缺陷更是人格不健全的表现,这不仅不符合青年学生的不畏艰辛、勇挑重担的一贯作风,也不符合青年的生理状态和人格特点,是一种不利于学生人格发展的精神状态。
(三)拖拉
拖拉是指学习或作任务工作时,以各种理由推脱或者拖延完成的时限,是一部分高校学生的共性问题,是一种不良的人格特征。以“明日复明日”的方式和理念处理本应及时处理和解决的问题。有拖拉习惯的高校学生,他们想逃避困难的事,或者是目标不明确,或是惰性作怪。有些高校学生以为进入了高校就进入了保险箱,就认为万事无忧了,只要“混”到毕业,拿到学位证书就行了,在完成学业的过程中拖拖拉拉,一天该完成的事情,非要拖延到明天或者后天才能完成,养成了拖拉的坏习惯,形成了不良的人格特征,与青年学生优良的雷厉风行的作风相违背。不禁耽误了大好的青春时光和错过了学习机会,也影响了全面工作的开展进度和他人学习和的工作,甚至导致实践任务失败,自己也无法安心,压力倍增,出现焦虑和不安的心理状况。
(四)抑郁
抑郁是性格内向的青年人常见的情绪状态,主要表现为精神不振,情绪低落,闷闷不乐,对工作和生活兴趣索然,整日唉声叹气,缺乏对生活的信心,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不愿与他人交流。抑郁会严重影响高校学生与他人的交流沟通,导致人际关系淡化和紧张,有抑郁倾向的学生,如果不加关注,不能及时的自我调整容易发展成心境障碍或人格障碍,严重的会出现轻生自杀的念头或行为。高校中,有些学生本来是轻微的抑郁状态,但是不能得到及时的排除,不良情绪在内心累积,在工作和学习中经常会出现做什么事情没有精神、缺少兴趣;语言减少,不爱交流,人际关系也变得更加淡漠,甚至出现更大的问题。
(五)焦虑
焦虑是一种缺乏明显客观因素和情景下的内心不安和无根据的恐惧,常伴有烦恼、紧张等情绪体验和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失调。一般没有明确的焦虑目标或对象。在这个竞争不断增强、工作压力不断加大的社会里,每个人都有可能处于一定的焦虑状态。特别是身处高校这个竞争激烈、责任重大的特殊环境,有些学生由于学习训练压力大,上级要求过高,时间任务紧迫等因素经常会出现现实性焦虑。另有一些学生则因为担心考试和人际关系不良,交往技能差、自尊心过强等因素产生焦虑。经常表现出烦躁不安、紧张失眠、烦躁不安、身体不舒服等症状。
(六)虚荣
虚荣一般是由于缺乏合理的自我判断或过强的自尊心导致,并常与自卑感并存。虚荣心是自尊和自卑感的结合导致的一种过度表达的矛盾心理状态。多出现在自我生理、心理、社会地位或经济状况处于弱势状态的学生身上。个别学生也由于性格内向、爱与人比较,心理不平衡,自惭形秽,又过度顾及尊严和别人的看法而出现虚荣心理,经常出现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又有他人在场的情况下,刻意通过某种形式抬高或吹嘘自己,以捍卫虚假的、脆弱的心理。在高校,有些高校学生过分追求自身价值,经常大手大脚,买高档手机,穿名牌衣服等,从未想过自己在家辛苦劳作的父母。有的则“死要面子活受罪”,明明在自己身上没有发生过了事情,被他在同学面前吹得“唾沫横飞,云天雾地”,谎话连篇,好像真的似的。虽然从表面上得到了一时的满足,但内心却充满了内疚、后悔,但也没有办法解救只有继续下去。这样不仅欺骗了身边的同学,还欺骗了自己的良心,害人又害己。
参考文献:
【1】王荣德《现代教师人格塑造》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
【2】杰罗姆·S. 甘斯(Jerome,S.,Gans)《团体心理治疗中的9个难题》机械工业出版社 2020年5月
【3】韩振峰《人格塑造与人生修养》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9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