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引言
英语教学作为我国教育事业中的一项基础课程,其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念的引导下,推动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民族文化自豪感,从而实现英语教学水平的提升。
首先,要明确大学英语教学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语言知识、培养学生语言技能,更要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世界优秀文化等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以国家为基础,通过各种类型的活动形式来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通过课程改革和教师培训等方式来对大学生进行宣传教育;(三)以“世界格局”为背景环境。通过学校、教师、学生之间建立起学习共同体来实现共同发展,促进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其次要明确大学英语教学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大学英语教学是一项具有时代特征和鲜明特色的教育活动。我国综合国力以及国际影响力逐日见长,全球开始对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了更多认可与重视。从国际视角看,中国正逐渐走向世界舞台中心;从国内角度看,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承担大国责任;从教育角度看,大学英语教学旨在培养学生语言知识、综合能力等基本素质基础上以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为核心目标,成为促进不同国家、民族之间交往合作与和平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桥梁与纽带。
中国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文化自信的体现,这种心理体现在我们对待外来文化、对自己文明的自信上。 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我们应坚定信念,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应当继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历史传统、立足现实土壤、面对世界风云敢于担当作为。
二、研究综述
关于大学英语教学文化性,目前学界已有不少相关研究。陈旭光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探讨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进行文化选择和文化比较,并结合具体案例,阐述了教师应该如何选择和比较中外文化;王锦程认为,大学英语教师要在进行语言知识传授的同时培养学生对于不同的文化及思想的思辨能力,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与学习能力;汪淑英等在借鉴《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2版)内容和建议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学在文化传播方面所存在的问题,由此提出大学英语教学文化性改革建议;李林霞认为,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学生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视野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吴亚琴则认为,教师应该加强语言知识学习,注重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从以上研究成果来看,多数学者都将大学英语教学视为一个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然而对中国高校英语教师在进行中外跨文化教育实践中所遇到的困难、困惑等方面问题,目前尚未有系统深入的研究。因此本文将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出发来探讨中国高校教师在进行中外跨文化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三、新形势下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现状
(一) 教材中关于文化的内容有限
我们所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中的文章体裁各有不同,类型各别,但这些文章的类型发布十分不均匀,其中较多为科技文和说明文,虽然说这些文章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学生们建设知识框架,但是并没有实质性的内涵来增加学生的知识领域,课本中的文章大部分都轻忽了文化传播的意义,很少说起英语语言国家的文化,从而导致学生对于西方文化的了解不够深。除此之外,大学英语教学大多只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注重笔头上下功夫,从而忽略了文化因素对于广大学生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只是浅尝辄止,不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二)教师的文化教学意识薄弱
教师在英语文化教育的具体实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很少处理文化学习的内容,仍然以教授语言技能为主。 有些教师,即使稍微参与文化教育,在带来的文化知识上也没有系统、有条理。 一些教师认为,只要学生学习一门语言,他们自然会发展沟通能力。
(三)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强
有很长一段时间,在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下,很多学生自学能力卑下,学生过度依赖老师片面解说知识,学习是非自助的、没有目的的。 如果老师不教授语言和文化,学生就不会认识到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更谈不上阅读相关的文化册本,更谈不上自己去探索和学习文化知识。 事实证明,学生自学能力弱也是引发文化教育缺失的关键因素之一。
四、英语文化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人才的全面发展
世界各国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紧密,随之带来的改变鞭策21世纪外语教学由传播知识为主要任务转变为在传播知识的同时同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促进学生加深对国际形势的了解和提高自身竞争力, 从而增强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互动性和联系性。教师不仅仅要教授基本的语言知识,更应该学会潜移默化地渗透文化层面的知识,使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到英语语言国家的文化魅力,从而有利于他们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学会批判式继承与发展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
(二)有利于语言的理解和运用
传统的外语教育主要是以听说读写和语法的学习为主,但是,由于不同的语言背景,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模式也有很大的不同。英语教育不仅能拓宽学生的思想,而已对于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也发挥着积极作用。在英语课堂中,老师可以向学生们普及语言背后的文化知识及背景,使他们能从不同的角度视角去看待和了解这个社会。培养他们的分辨能力和较强的文化鉴别力,才能正确运用英语进行交流,从而提升自己的语言素质。因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持续深入,对英语交流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五、理论基础
在世界文化多元共存、融合发展的今天,加强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实现各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是新时期中国做出的重大策略。我们要以平等、尊重、合作、共赢的精神,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受到国际社会认可和赞美。
(一)命运共同体是指人们相互依存,共享人类和地球家园的一切。全球发展战略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话题,在全球化时代,“全球”与“个体”相结合是时代发展要求。在此背景下,“命运共同体”应运而生。所谓命运共同体是指彼此联系、相互制约的政治体和社会体及其所构成的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为基础而形成一个相互依赖与影响的整体。
(二)文化相对主义认为不同文化间不存在高低优劣之分,对一种文化不同的认识只能说明该文化中存在与其相适应和相平衡的文化现象。同样一个人对同一种语言会有不同看法、理解甚至不正确使用;而对同一种语言可能产生完全相反的评价。因此,不应将某个国家或民族文化绝对化、绝对地看待或使用它。
(三)二语习得理论:语言习得过程是学习者与环境相互作用,逐步适应和熟悉环境并最终掌握环境中各种符号系统和知识技能的过程。语言习得既有一般规律又有自己独特之处;一个人即使在某一方面没有语言基础也可学习另一种语言并掌握它。
六、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意义
(一)提升国内师生对远播中华文化的认识
“一带一路”倡议诠释了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意义,而众多高校使用的英语教材中, 重解读西方(尤指西欧)文化,内容涉及中华传统文化的寥寥可数,在英语教学角度长期缺乏重视。在对外交流过程中,即使学生已拥有优秀的英语水平,也无法做到有效地对外传播中华文化。在高等教育阶段,继承、弘扬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植入中华文化,并通过有效的课程改革,将直接有助于提升国内高校师生对远播中华文化的重视程度,提高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帮助学生恰当运用英语跨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二) 促进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大学英语思政教育课程改革
针对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视野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现实需求和研究缺位,从中华文化的外延与教育的价值视角来探讨英语的教学,其理论成果将有助于增强我们的文化软能力,促进中华的文化在世界上的位置,从而将英语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这不仅有利于中华英语的深入和深入,而且为高校英语教学的改革开辟了一个新的突破口,同时也为推进中华文明在高校英语思政课上的改革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与国际间的联系日益紧凑,21 世纪外语教育的培养应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外语为主要任务。在认识目标语言的过程中,不仅要对目标语言进行全方位、客观的认识,而且要从一个簇新的视角来认识和认识自己国家的文化。了解敌人,了解敌人,了解敌人,了解这个世界。
七、如何在英语教学中促进文化传播
(一)拓宽文化途径—培养跨文化传播人才
通过丰富文化传播的渠道,推动语言文化知识的传播和学习,比如说学习强国 APP,中国日报英文版 APP,以及电视外文频道的学习等,加大中国文化、历史的学习力度,提高学生的文化认识度。
(二)提升师资力量一提高国学文化素养
从上述分析来看,要改变我国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高校英语 教师除了提高自身用英语表达并阐述中国文化的能力,还应培养自身的国学文化素养。教师 应当在不影响日常工作与生活的情况下,激发内在因素,积极地学习相关的中国文化。但在 目前各层次的英语教材中,涉及西方文化元素较多,中国传统文化所占比例较少。在此,学 校可协同相关部门组织编写专门个绍中华文化的英语课程,使其融于英语教材和教学中。教 师亦可在教材编写的实践中,通过大量搜索和补充优秀教学案例,平衡中西文化比重,同时提高自身国学文化素养。
(三) 改革教学方法
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在强调学生对外语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提高外,也越来越注重大学英语教学中所承载的文化内容。我国著名外语教育家戴嗣琰先生在《论英语教学的文化意义》一文中提出“语言的使用是文化交际和交流的工具。”他认为“语言文化”包括交际能力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思想文化与西方优秀价值观等内容。这一观点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对大学英语教学中所承载的文化内容进行讨论。学者们认为,外语是人们学习交流所使用的工具,并不能脱离语言而存在。外语学习应以目的语为中心,即外语学习应该与目的语有关联,与目的语有共同之处,不能将外语作为另一种语言的“工具性”工具。以大学生为例,大学生学习外语时目的明确、态度积极、目标清晰,他更愿意通过强化阅读和翻译练习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而不是将目的语作为学习英语最重要和最便捷且最有效的工具。这一观点表明: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要将目标语作为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或表达自己思想过程中的工具之一;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学科在大学生语言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学会如何利用各种途径正确理解目标语文化及言语行为。但是这种观点存在着两个问题:
(1)虽然学生不能脱离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有效交际,但是他们不能保证在具体情景下所使用语言是否符合交际要求;
(2)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有着“立德树人”之根本使命。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就是大学英语教学中要有文化性的意识,让大学英语教学融入国家发展需要,使大学生在学习外语过程中感受到国家发展带来的各种机遇。具体来讲,大学英语教学要以文化为基础,在课堂上注重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 古丽夏提·艾尼瓦尔.论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有效方法[J].现代交际,2015(09):186-187.
【2】 丁晓丹.中华文化传播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古装剧[C]//.第八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文集下,2015.
【3】 郭丽.多元文化背景下英语教学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4):146.
【4】 蒋洪新.新时代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外语,2019(1):11-14.
【5】 梅德明.新时代外语教育应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N].文汇报,2018-02-07(6).
【6】 秦丹,周密.大学英语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强化策略探究[J].读写与杂志,2018(5):5.
【7】 王守仁.坚持科学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观[J].外语界,2013(6):12.
【8】 张中载.外语教育中的功用主义和人文主义[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6):453-457.
【9】 赵瑜.大学英语教学与人文素质培养[J].考试周刊,2012(1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