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新媒体时代,文化发展不再只有单一的主流文化,亚文化的发展为自身群体赢得了话语权。青年人群体创造的亚文化对主流文化具有一定的颠覆性和批判性。为何起初并不被人注意的群体在如今新媒体时代发展的如此迅速?亚文化为何在现代青年人群体中大受欢迎?青年人投身于亚文化代表了什么样的心理学现象?
一、亚文化概述
亚文化是指社会整体文化的一个分支,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相对立,但又是由从属结构地位的群体中发展起来的。虽然说亚文化依附于主流文化,但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又是独立存在的。主流文化是一个社会或一个时代所倡导的、对整个地区产生重要影响的主要文化,而亚文化则是根据不同的社会要素产生的差异文化,所谓亚文化就是指“非主流文化”。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环境越开放、包容性越强,亚文化的发展力量也就越强大。亚文化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16世纪的英国,圈地运动令大量的农民进入城市,而此时的农民在城市中就显得与主流精英群体格格不入,“流浪者亚文化”在此时形成,这种格格不入的感觉正是亚文化基调。时间推进到19世纪,移民潮的出现使不同的人开始寻找自身的归宿,“移民亚文化”随之出现,各个帮派组织、形式、意识在此时形成,这也是现代亚文化中“圈”的概念。在主流文化的对立方面中基本都可以找到亚文化中所对应的不同的“圈”。亚文化在各个国家中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相同的是亚文化的主体基本都是青年人。在60年代的美国,朋克、嬉皮士、摇滚乐等,又例如俄罗斯的光头党、拜克派、金属派等都是亚文化的代表。现如今,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上的能力又为亚文化的发展迎来的春天[1]。
二、我国青年亚文化表现形式
(一)网络人物
在二十世纪初,当时新媒体还不发达,信息传播媒介还过于传统,但已经有很多所谓的网络红人依靠夸张的表演哗众取宠成为网络中备受关注的“红人”。作为最早的一批的网络红人罗玉凤,也是大家口中的“凤姐”,以独特的外貌和超高的择偶标准再加上雷人的言论在网上迅速走红。“凤姐”可以说是最早的网络红人典型代表,是在中国互联网媒体平台还不成熟的年代中的一颗重磅炸弹,有人对此嘲讽,也有人对此崇拜,网络上的开始了各种唇枪舌剑。人与人之间在网络上交流的活跃度开始上升,2003年贴吧为此诞生。人们开始寻找与自己聊得来的群体,“圈子”开始形成。二十一世纪初期,有许多亚文化群体都是以贴吧为根据地,百度贴吧引领了亚文化十几年。以下是以2009年8月为例贴吧最旺人气帖子排行榜。
而在如今,各种新媒体平台纷纷出现,更多短视频平台的出现让人们更加直观的感受到了网络中人与人距离的拉近,抖音、快手、小红书等等,百度贴吧的应用人数也开始大量流失。随着时代的变革,各类网红的出现让最早一批的网红“凤姐”们开始淡出人们的视野,新网红大量出现,例如,李佳琦、李子柒、毛毛姐、浪胃仙、刀小刀等等。如今的许多网红不再是过去以哗众取宠走红的网红,现在的网红有很多类型,有带货主播、美食视频网红、搞笑视频网红、吃播网红或颜值网红等。每年都有新的流量网红出现,也有许多人看到做网红的好处,就开始做起了视频拍摄。当然,为不被网络信息冲刷淘汰、为博得人们的眼球,各种奇葩惊人的言论行为也层出不穷。
(二)网络语言
说到网络语言,自互联网诞生后由网络流量信息中诞生许多网络语言,它更像是一种暗号,常用简单的字符代表深刻的含义。在90年代有很多网络词汇的出现,例如囧、跟帖、GG(哥哥)、BS(鄙视)、886(拜拜喽)等。在如今看来可能有些过时,毕竟新媒体的发展令更多网络语言出现,但这些网络语言在当时的使用程度非常频繁,几乎每个上网的青年知道其中的含义,懂得使用热门网络语言并和大家聊得来,也代表加入了亚文化这个大家族群体。。现在的网络热门语言更加丰富多样,如今由网红“郭老师”在直播创造的独特发音语气成了现在流行的“郭言郭语”,青年人一听就知道是“郭式”语言。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例如,瑞思拜(respect的音译)、YYDS(永远的神)、智齿(支持)、栓Q、内卷等等。这些网络语言不符合普通话的用语规矩,但无论亚文化中流行语出现多少又过时多少,它新奇、有趣、简单的特征不会改变,这正是从始至终亚文化青年们表达出的张扬个性、追随潮流、遵从喜爱的心理特质。
(三)网络恶搞
许多年轻人喜欢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将各大明星、网红、歌曲、历史名人或二次元人物进行二次创作,最初的网络恶搞是以P图为主,将流量明星或网红的照片或出镜画面利用夸张、戏谑、隐射等方式进行加工。在90年代,有很多“非主流”青年人以夸张发型和奇异的打扮成为了那时亚文化的代表,“非主流”青年常常喜欢用火星文的语言方式在网络上聊天沟通,例如:厡唻,沵哋嫃杺湜哪庅哋廉價(原来,你的真心是那么廉价)。这种火星文的影响力巨大,火星文的形式又不属于繁体字,它更像是异体字,与我们常用的简体不同但我们却可以根据字的样貌大致才出表达的意思,甚至在近些年也偶尔有人玩起这种语言形式。如今新媒体平台的大量出现让许多网络恶搞创造者有了发挥的“领地”,以哔哩哔哩弹幕网为例,该视频平台甚至专门设立了以恶搞为主的区域——“鬼畜区”。各种优质或劣质的恶搞视频纷纷出现在网络当中,无论是哪位名人又或是那个文艺作品都有可能出现在此区域中,甚至连哔哩哔哩弹幕网的背后老板也逃不到在自家网络平台上被恶搞的命运。其中恶搞过的作品会令人觉得讽刺、滑稽、怪诞,亚文化青年用背离传统审美标准的方式质疑社会的权威。亚文化中所批判和讽刺的作品正是现代青年人对现实社会的真实反应。在新媒体环境下没有什么是亚文化青年不敢恶搞的,这一个个经典的恶搞作品正是表达了当代青年颠覆经典、解构传统、讽刺社会的反叛精神[2]。
三、新媒体环境下青年亚文化心理机制
(一)抵抗性
青年作为亚文化的主体,在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方面为主流文化不同,新媒体环境下的亚文化青年更加呈现出一种抵抗性姿态。亚文化相对于社会主流文化更加边缘性,亚文化呈现出的抵抗性更多是由于社会的结构矛盾与各种社会问题而产生的。青年处于思想意识成长的阶段,面对主流文化中存在的阶级矛盾与社会中难以解决的问题,青年人就展现出了风格化的抵抗来表达青年群体的自身要求。尽管这种抵抗性无法真正解决实际问题,但这也表达了青年群体对社会中的不公平的强烈不满与对弱势群体的同情。随着我国社会的飞速发展与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各种社会问题频发,青年人开始面对主流社会中的消极现象开始产生迷茫、不安、焦虑、恐惧等情绪。为表达自己的存在和不满情绪,青年人用独特的心理意识与思维方式用亚文化来反叛主流文化。这种行为一方面提升了青年人的社会地位和话语权,另一方面创造了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也为更多“边缘人”提供了价值导向与精神支柱。
(二)独特性与边缘性
青年亚文化在表达自身存在与风格时,常常利用另类的方式在主流文化上留下自己的标记与痕迹。在我国社会的转型期,面对主流文化的强势与压倒性,青年亚文化采用了独特的、另类的文化行为来抵抗、消解主流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下,青年人更愿意在镜头前用讽刺、戏谑、恶搞、自嘲等方式展现出自己的个性与独特性。新媒体为青年亚文化的个性表达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方式和载体,使青年亚文化与过去的亚文化相比有了更加利于发展的环境。青年亚文化利用新媒体网络打破了时空的限制,用“恶搞”这一最主流的文化符号对主流文化进行嫁接、改编或解构,恶搞的作品虽然在现今信息洪流中的冲刷下并不会留存太长时间,但对原著是具有很强的颠覆性的。亚文化所创作的文化展现出边缘化特征,所以并不会被大众所接受,无论如何火爆的创造在短暂的沸腾后,只能沦落到人们口中“过时”的形容。而且,由于亚文化没有完整的体系和长久生命力的文化作品,在青年亚文化经历短暂热潮后,留下的只有空虚的内心与更加矛盾的价值观冲突[3]。
(三)收编性
由于亚文化自身内部缺乏文化生命力,在与主流文化竞争时常常处于劣势地位。为改变这种文化竞争中的劣势,青年亚文化会通过解构、反叛主流文化来向社会表达自身的独特性。例如曾经以“身体写作”的木子美等人物就具有很强的解构主流文化的行为。而在今天看来,能和木子美并肩甚至超越木子美的名人或网红大有人在。这种文化竞争的方式自新媒体技术崛起后更加突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的频繁与便利让更加边缘化的文化态度冲击着主流文化的价值观。新时代下的青年亚文化于主流文化的交融也越来越频繁,时代的发展与进步让亚文化的受众越来越多,亚文化可能会成为主流文化构成的重要部分,而主流文化也可能会不断被边缘化。青年人的心理变化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被主流文化而吸收,可能因此丧失反叛性,主流文化中的部分观点也可能会被亚文化所利用。这种相互吸收的原因在于青年亚文化具有收编性,不仅是亚文化,任何一种文化都不是绝对独立存在的。在时间的长河中,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吸收、借鉴,如今我们看到的文化都经过时间的筛选与历史的融合。亚文化对主流文化正在以一种既参与又抵抗的形式缓和青年人的情绪,在帮助青年向成年过渡中发挥独特作用。
结语:总而言之,在新媒体的大环境下,不仅仅是社会主流文化得到了充分的传播,亚文化在各大新媒体平台当中迅速发展,实现了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碰撞。在文化的大熔炉当中没有那个文化是绝对纯净、绝对独立的,亚文化在主流文化当中寻找资源获得启发,主流文化利用亚文化将主流价值观传播出去。亚文化的出现正是一元文化不合理的展示,多元文化才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新媒体环境下,青年人在亚文化中的表现不再是堕落阴郁,亚文化也会通过新媒体平台让人们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理解接受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