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而高校作为培养“人”的主要战场,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2]在十大育人体系中的实践育人发挥着重要作用,是高校培养人才工作中的有效推动力量,对于高校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能让广大青年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思想格局,筑牢新时代新青年的理想信念之基[3]。
根据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义》文件精神,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能够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在“做中学”、“学中做”,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4]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能力的培养存在不足之处,是需要去弥补的短板,而加强青年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时代的需求和教育的内在要求[5]。能够为祖国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培养能力强、觉悟高、品德好的新时代青年。
1 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意义
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一个面向社会、贴近现实的过程,也是一个理论转化为成果的动态过程。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增强大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大学生服务社会能力。高校大学生通过参加系统的、有计划组织的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对社会的认识有一个更好的突破,更好的满足社会所需,更好地让大学生走向基层、走向社会,通过自身所学,为基层、为国家、为社会服务。
2 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不足
2.1实践育人运行机制不够完善
当下实践育人运行机制存在漏洞、不完善,表现如下:第一,实践育人的合力作用不突出。高校对于社会实践的重视度达不到要求,组织建设强化力度不够,没有有效建立起各组织、各部门联动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长效机制。第二,实践活动不够深入。大部分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比较单一、流于形式,使得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无法汲取精神养分、锻炼本领、锤炼品格。第三,指导教师发挥作用不够。在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指导教师没有深入学生,存在“重挂名,弱指导”现象。
2.2实践育人专业度不强
高校实践育人过程中专业度不强是当下的难点和问题,也应该是未来工作中亟待解决的方向。首先表现在实践内容不专业,存在理论和实践脱轨现象,忽略了专业的差异性,没有真正突显学科的优势和特点。其次是队伍不专业,高校实践育人实施者主要为思政课教师、专职辅导员等学生工作者,缺少专业教师的身影,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专业教师的重要性极为突出,所以把专业课教师纳入社会实践队伍显得十分必要。第三是实践形式不专业。多数的实践活动仅仅只是响应政策号召,完成目标任务,或者与实践平台没有达成长期有效的合作意向,缺乏长期开展社会实践的基地平台,使得实践形式不专业。
2.3实践育人的育人成效不够深入
在当下,“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核心,纯粹的课堂授课已经无法满足高校的育人目标,社会实践作为第二课堂的有效补充,育人成效应该比较明显,发挥的育人功能也比较突出。但是近年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由于种种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影响了实践活动发挥的育人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很多社会实践只是为了完成目标任务、流于形式,热衷于包装,忽视了实践活动中高校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激发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导致育人成效大打折扣。
3 高校加强社会实践育人作用的有效途径
3.1主动与时代同行
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要善于去挖掘时代声音,与时代背景紧密结合。比如在后疫情时代,需要结合时代元素,去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发加入疫情防控的主战场,在“战役”中突显青春力量和青年担当。此外,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文化自信,推动社会文化繁荣兴盛,人们对于文化自信的关注度持续增高,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在深深的感染着人民群众。[6]社会实践活动形式丰富,但是在开展实践活动过程中融入时代背景,与时代形势结合,紧密与时代同行,实践育人的育人成效才能更好被激发。
3.2健全实践育人体系
为更好突显实践育人的育人成效,高校应该要健全实践育人体系,结合专业知识,发挥专业特长,服务基层需要。第一,强调顶层设计优化,强化一体化育人保障。明确育人主体责任,全面整合高校各组织、各部门的育人力量和育人资源,为育人工作提供制度保障。第二,促进产教融合,凝聚一体化育人合力。构筑由知识点到知识面再到知识体的育人维度,深化产教深度融合,打造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第三,突显专业性,重点突破和一体发力协同。形成一批关爱学生、责任心强、业务精的教师队伍,从而充分调动他们实践育人激情,更好指导实践。
3.3搭建实践育人载体平台
实践育人载体平台的搭建是长期有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后备保障,能够有效推动社会实践常态化、科学化、模式化开展。搭建实践育人载体平台首先要保障资金来源,保证实践育人专项用款的充足才能够保障社会实践活动专业化、项目化的开展。其次要结合专业特色,挖掘专业的育人元素,搭建专业与社会实践有机融合的实践平台,培养实践创新、团队协作与志愿服务精神相融合的青年学生。再次要构建多个育人基地。以学生为中心,整合各种社会资源,积极发挥教师、高校、社会各群体的力量,多方联动构建实践协同育人基地。
3.4加强实践育人宣传力度
实践育人宣传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第一,要善于运用新媒体平台,在互联网时代,要合理运用微信、视频号、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来展示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成长。第二,要将社会实践成果进行转化,在实践过程中要积极去总结经验,将成果落地,撰写学术调研报告和学术论文,用理论研究去服务社会发展。第三,要树立典型,发挥朋辈引领作用,通过表彰等形式选树优秀实践代表和优秀实践成果,扩大实践育人成效,鼓舞更多优秀学子积极投身于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4 结语
为了实现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目标,为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理论基础,本文首先探讨了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意义和不足,最后提出加强高校社会实践育人作用的一系列有效途径。对于高等院校应该要用好大学生教育主阵地,通过健全实践育人体系,搭建载体平台,加强宣传力度等方式和渠道,激发大学生服务祖国、服务社会的热情和决心,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意义,为社会主义的建设培养一批具有远大理想信念、敢于拼搏奋斗的新时代青年。
[参考文献]
[1]张烁.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6-12-09(1).
[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 人民日报,2017-02-28(1).
[3]武贵龙.强化政治引领构建长效机制 鲜明打造“实践育人的北科大模式”[J]. 北京教育(高教),2021(12):17-19.
[4]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N]. 人民日报,2005-03-22.
[5]乔正明,季嘉溢.基于课程思政理念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育人方法探究[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1(07):93-95.
[6]张友谊.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J].视界观,2018(01):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