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属于临床相对常见的胃肠道疾病,此疾病一般由于幽门螺杆菌感染而导致。临床研究发现,80%以上的成年人会具备一定程度的慢性浅表性胃炎。近几年,伴随人们饮食习惯、生活习惯逐步改变,此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对于此疾病如治疗不及时或无法进行治疗会发展为异形增生、肠上皮化生以及萎缩性胃炎、胃癌等。传统治疗方式主要为奥美拉唑抗菌治疗,但此种方法无法完全消除幽门螺杆菌,会引发患者反复发病[1-2]。现阶段,临床公认的慢性浅表性胃炎致病因子为自身免疫因素、十二指肠反流以及幽门螺杆菌感染,应根据以上情况研究出有效清除幽门螺杆菌的治疗方法,本次将对于我院慢性胃炎患者采取幽门螺杆菌(Hp)根除性治疗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9.1-2021.1阶段入院的慢性胃炎患者中选取病例,共80例,入组后为患者实施数字随机法分组,分为探讨组、基础组。纳入标准:通过检查对于患者疾病明确,患者、家属同意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者。探讨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24-65岁,平均为50.92±1.25岁;基础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23-66岁,平均为50.89±1.33岁,对于患者一般资料通过软件统计分析,指标对比差异为P>0.05,则表示存在对比意义。
1.2方法
基础组:对于入组患者均实施奥美拉唑(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4871
企业名称:山东新时代药业有限公司)每次20mg,一日2次口服治疗;阿司匹林(批准文号: 国药准字J20130078 企业名称: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口服,每100mg,一日2次;克拉霉素(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9139生产企业:广东逸舒制药有限公司)口服治疗,每次0.5g,一日2次。
探讨组应用Hp根除性治疗,给予患者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批准文号:国药准字S19993065生产企业:晋城海斯制药有限公司),一次1粒,每日2次,其余方式与基础组相同。两组均治疗14d。
1.3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指标:幽门螺杆菌(Hp)根除率、治疗有效率、治疗前后胃泌素、炎性因子(CRP、TNF-α、IL-6)水平。治疗效果:显效:患者黏膜病变部位消失,症状积分降低90%以上;有效:患者黏膜病变部位缩小,症状积分降低60-90%以上;无效:病情无改变。治疗有效率最终结果为有效例数、显效例数总和。
1.4统计学方法
幽门螺杆菌(Hp)根除性治疗效果采取SPSS22.0软件检验,幽门螺杆菌(Hp)根除率、治疗有效率表示(n,%),卡方进行指标检验,t对于治疗前后胃泌素、炎性因子(CRP、TNF-α、IL-6)水平检验,()表示指标,如对比存在P<0.05,则有意义。
2.结果
2.1治疗有效率对比结果
探讨组、基础组治疗有效率对比,探讨组治疗有效率明显更高,统计学指标对比差异大(P<0.05),比对情况数据见表1。
表1治疗有效率对比结果(n,%)
2.2基础组、探讨组幽门螺杆菌除率对比
探讨组幽门螺杆菌除率、基础组幽门螺杆菌除率对比,探讨组幽门螺杆菌除率更高(P<0.05),比对见表2。
表2基础组、探讨组幽门螺杆菌除率对比(n,%)
2.3探讨组、基础组胃泌素、炎性因子(CRP、TNF-α、IL-6)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胃泌素、炎性因子(CRP、TNF-α、IL-6)对比,差异性较小(P>0.05),治疗后,探讨组胃泌素、炎性因子(CRP、TNF-α、IL-6)显著低于基础组(P<0.05),见表3所示:
3. 讨论
幽门螺杆菌属于慢性胃炎的常见因素,其数量逐步增加的情况下,相关病理学组织也会产生一定改变。因此,慢性胃炎的严重程度通常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具备一定联系。幽门螺杆菌会分泌多种酶物质,针对于尿素酶能够实现氨分解,针对肾上皮细胞产生一定损害。同时,尿素酶具备粘附活性,能够与糖脂以及糖蛋白之间相互产生作用,诱发胃黏膜损伤。现阶段,临床研究发现,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胃黏膜当中的幽门螺杆菌减除率在90%以上,实施抗幽门螺杆菌药物治疗后,其幽门螺杆菌消失,患者的肺黏膜组织血以及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同时,研究发现,幽门杆菌感染会刺激患者机体出现细胞免疫反应,诱发胃黏膜特异性T细胞改变,胃黏膜活检标本中存在多个淋巴滤泡形成的T细胞单核细胞为主的抗原提呈细胞逐步增多[3-5]。伴随慢性胃炎病症逐步发展,其中应用各类抗生素可使幽门螺杆菌的抗药性逐步增加,使慢性胃炎的治疗难度系数提高。此种治疗措施能够积极阻断H-ATP酶作用,进一步抑制胃酸分泌。其中克拉霉素对于幽门螺杆菌具备良好的杀菌效果。伴随抗生素滥用,其幽门螺杆菌的耐药性逐步增加,会引发大量细菌对其肠道微生态平衡造成破坏,降低肠道对于细菌的抵抗力,最终使其治疗效果下降。因此,近几年益生菌被提倡应用在胃肠道疾病治疗当中。四联疗法联合双歧杆菌能够积极改善患者的胃肠道微生态环境,使其不良症状减少。双歧杆菌能够积极抑制幽门螺杆菌在胃黏膜上皮的不断生长及繁殖,进一步提高消化道有益菌的数量及活性。四联疗法以及双击杆菌具备协同效果,其胃泌素一般由胃肠道G细胞分泌的胃肠肽激素,属于慢性胃炎患者胃底腺以及幽门腺壁细胞减少时,其胃泌素会有效刺激组胺生成,进一步促进细胞分泌胃酸[6-7]。
奥美拉唑等质子泵抑制剂能够积极阻断细胞微管膜上的相关质子泵,能够积极实现胃黏膜保护,因此,在慢性胃炎治疗过程中应用范围较广,单纯应用奥美拉唑进行慢性胃炎治疗效果不佳,治疗后具备较高的复发率,对患者临床康复会造成不利影响。因此,临床建议采取联合用药治疗模式,例如应用联合双歧杆菌等模式进行治疗,奥美拉唑属于质子泵抑制剂,能够对于细胞微分泌管膜上的质子泵进行进一步阻断,抑制对于尿酶的活性。阿莫西林可具备杀菌功效,能够积极抑酸。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能够实现肠道菌群改善,有效进行菌群平衡,使幽门螺杆菌指数降低,促进患者疾病康复。
本文研究显示,治疗前,探讨组胃泌素、炎性因子(CRP、TNF-α、IL-6)与基础组实施比较,无对比差异(P>0.05),治疗后,探讨组胃泌素、炎性因子(CRP、TNF-α、IL-6)低于基础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探讨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基础组,有统计学对比意义(P<0.05),探讨组幽门螺杆菌(Hp)根除率与基础组幽门螺杆菌(Hp)根除率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临床大量研究中证实,幽门螺杆菌为活动性胃炎的主要发病原因,根除幽门螺杆菌能够帮助患者实现炎症症状缓解,使其尽快好转。幽门螺杆菌治疗现阶段仍然存在一定争议。大部分临床研究学者认为,患者明显异常的慢性胃炎需要进行幽门螺杆菌根治根除治疗,但幽门螺杆菌感染对于胃黏膜细胞的凋亡及增殖的影响一般发生在慢性浅表性胃炎当中,会使大部分患者炎症持续性加重,使患者出现出血、糜烂、溃疡等并发症,病情严重者会导致患者癌症不断进展,长期炎症会使其出现胃黏膜萎缩,引发不典型增生以及肠上皮化生等相关癌前病变。临床研究发现,胃癌高发区成功根除幽门螺杆菌能够阻止逆转胃黏膜萎缩,但无法降低胃癌发生率。其分层统计中发现无癌前的病变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根除幽门螺杆菌后胃癌发生率逐步降低。现阶段,临床认为幽门螺杆菌属于胃癌发生发展的有效推动因子,但其作用在癌前病变的起始阶段,涉及胃黏膜微环境改变、细胞增殖、动力失调等,其中胃黏膜萎缩容易产生逆转,出现肠化生以及异常增生对于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的反应,因此,应注重慢性胃炎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根除性治疗,预防慢性胃炎疾病不断进展。
综述,在慢性胃炎患者中应用幽门螺杆菌(Hp)根除性治疗的效果显著,可帮助患者减轻机体炎性反应。
参考文献:
[1]张安楠,陈章兴. 幽门螺杆菌根除性治疗在慢性胃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1,15(10):103-106.
[2]何蕾丽. 幽门螺杆菌根除性治疗慢性胃炎患者的价值及症状改善情况研究[J]. 世界复合医学,2020,6(07):72-74+81.
[3]郑晓玲. 幽门螺杆菌根除性治疗对慢性胃炎患者胃泌素影响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A4):171-172.
[4]王晓燕,杨玲,鲁力峰. 幽门螺杆菌根除性治疗在慢性胃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9,12(32):54-55.
[5]崔忠玉. 慢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根除性治疗观察及相关指标评估[J]. 中国实用医药,2019,14(29):97-98.
[6]周彦峰. 幽门螺杆菌根除性治疗对慢性胃炎患者相关指标的影响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9,17(28):35-36.
[7]陈君婷,刘宇虎,陈桂权,等. 慢性胃炎患者采用幽门螺杆菌根除性治疗的价值及症状改善情况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9,27(08):625-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