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小学六年级的学生马上就要进入初中的学习了,六年级的知识承接初中,这样才能学生下一步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于学生成长,为了更好地提升六年级的数学的教学,老师们要做的就是教学方式最优化,让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一、小学六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特点
(一)学习习惯纠正为行为教育重点,抽象思维引导性较强
六年级的数学知识开始变得抽象,无路是整数与分数之间的变化,还是数字与形状之间的联系,均需要学生转变学习思维,重新认识此类数学知识规律和理论。但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学生自身的学习习惯存在问题,数学思维、数字计算等方面存在缺陷,则可能导致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感到相对吃力。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积极分析和总结不同学生的学习习惯,并以纠正学生的学习习惯为重点,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数学学习办法。教师在教学中也应重视培养学生化抽象为具体的数学思维,并做好教育教学示范工作。
(二)学生自主学习和判断能力不足,课后作业联系强化增加
高年级段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已经相对明显,但是在这个阶段,学生的逆反心理也开始出现,这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影响较大。一般而言,六年级学生已经可以开始理解一些具体的数学思维,无论是数形结合,还是分类讨论,但是,由于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储备不足,在判断一些具体的数学问题时,可能存在判断能力不足问题,导致不能很好地理解数学问题中包含的原理和规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选用合理的数学教学资源,强化学生的判断能力,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这样即可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驱动力。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数学学习难度的增加,六年级数学的课后作业量也逐渐增多。此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做作业的重要意义,并引导学生积极完成数学练习,而这也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条件之一。
二、提高小学六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一)以数字认知为基础,联系不同模块的教学内容
数字在六年级课堂教学中尤为突出,百分数、负数、比值以及比例、概率等内容较多,在讲解此部分内容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重点关注不同数字的数学含义和形式特点,引导学生将数字的基本定义以及数字之间的运算结合起来,从而促使学生可从整体上把握与此类数字相关的题目的解法,进而切实掌握与此相关的数学规律和理论。首先,教师可以根据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或者本学期的教学内容,从“数字特点”的角度将课本中的内容进行分类。一般而言,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分为基础知识类、计算理解类以及强化练习类内容。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需要选择不同的教学节奏和教学媒介。例如,针对基础知识类教学内容,此部分内容的形式比较简单,但是很多学生依旧会出现理解错误的情况。为此,教师可以细化讲解一些简单的例题,并将思考问题的思路完整地展示给学生,再辅以更多的练习,力求学生能够掌握这种认识问题的思维;其次,不同教学模块之间的内容相互联系,教师在教学时也应这种内容之间的穿插与复习。
例如,在讲解“负数”相关内容时,教师应从“正数”的角度引入教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学习过的各种类型数字的区别和联系,包括但不限于“小数”、“分数”以及“正数”等。这样,不仅可复习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还可将各类型知识联系起来,强化学生的认知能力。
(二)帮助学生构建起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
数学教学逻辑性强,要循序渐进,知识衔接紧凑,恰当地设计课前复习,可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复习与反思,也还能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复习的时候要做到“短、平、快”。
例如在教学“一个数除以分数”时,先用“一辆汽车2小时行了80千米,每小时行多少千米?”这样的整数除法题复习引入,学生就可根据“路程时间及速度之间的关系解决所要教的例题。同时要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之间的关系网。以比的基本性质的知识为例,讲解百分数应用题时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所学的分数即除法的基本性质和比的基本性质去解决问题。
(三)释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成就感
在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用脑思考,提前猜测,分析验证,使学生亲自感受数学,认识数学和现实的突出联系,增加学生的兴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首先,让学生的感官亲自协作参与,在实践探索中深化数学知识的理解,通过实践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让学生剪一个圆形模具,通过学生用眼看用手感受到圆和其他知县提醒的差别,并通过比较使学生感受到圆容易滚动这一特性。在通过用纸图折叠,认识圆的直径、半径、圆心并且了解圆的直径和半径的关系提出许多问题及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又比如在讲解“圆锥的体积”这部分内容时,引导学生探究等底等高及等高不等底的圆柱和圆锥模型在盛水时的差异,深化学生对圆柱和圆锥的认识,经过实际的探索之后学生对于圆锥和圆柱的体积公式理解的更透彻。
其次,鼓励学生多猜测,多假设培养学生养成对题目进行检验的好习惯。通过假设和猜想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学生在自身的兴趣驱动下会积极的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来。
比如在学习“圆锥体的体积”时,让学生猜测等底同高的圆锥体向圆柱体倒水几次才能倒满,学生给出不同的猜测,有的认为是2次有的认为是3次甚至有学生认为是4次,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实操验证,通过猜想和实验学生会对这一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且印象深刻。
三、结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不同特征,采用有针对性的方法,让学生有效掌握数学知识,最终实现对他们的数学能力的提升,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程卫国浅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35:235-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