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本科英语教学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传授英语知识,更是在英语教学中达到“立德树人”的作用。课程思政的理念是“协同育人”,正是要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实现凝聚人才、培育人才的目标。
在语言学习中,语言与文化是相辅相成的,任何语言都根植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在本科英语教学中拓展文化内涵,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还能够教育引导大学生理性看待西方思维方式和文化内涵,并结合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去对比、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异同,从而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帮助学生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由此达到课程思政的教育目的。
课程思政的方法是显隐结合的,利用教材中出现的知识拓展文化内涵,可以使本科学生超出英语表面的字词、篇章、语法的学习,深入了解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在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差异对比中,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把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贯穿到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过硬的政治素质,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
在本科英语教学中, 教材中有众多可发掘的文化知识闪光点。通过深入挖掘可拓展的相关文化内涵知识,并在教学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通过对比、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异同,提高学生们对自身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从而在中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中提高了学生语言学习兴趣,开拓了视野,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例如《大学英语综合教程1》Unit 4 American Dream 分别介绍了两位在美国追求梦想,实现自我价值的励志故事。在学完这个单元后可以引领学生再次学习习近平主席的“中国梦”的思想: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基本内涵和本质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中华民族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
在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美国梦与中国梦的理解中,让学生了解坚定梦想,不断努力去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性。同时引导学生把个人梦想与国家梦想相结合,为实现中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
再例如《大学英语综合教程2》Unit 6 Woman, Half the Sky中描述了妇女们不满足于现状,不断努力,不断去突破自我,最终做出让人惊叹的成就的励志故事。
在学习这个单元的时候,同时会向学生介绍Feminism女权主义的内涵与发展历史以及相关背景知识。同时引导学生去思考并讨论如何理解并践行男女平等。
于此同时,向学生介绍习近平主席对于妇女事业发展的关心:
习近平生长在革命家庭,从小受革命观念熏陶,深知社会变革需要妇女共同推动。尊重女性地位、肯定女性贡献,铭刻在他思想深处。所以习近平主席指出:“妇女是‘半边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2013年,在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对女航天员刘洋说:“你可是巾帼英雄啊,也是妇女能顶‘半边天’的代表,现在还成了中国妇女的‘形象大使’!”
北京时间2016年8月21日,巴西里约热内卢,中国女排以3∶1战胜塞尔维亚队,历史上第三次捧起奥运会冠军奖杯。她们用绝地反击、永不言弃的女排精神,夺得了属于中华儿女的荣耀与梦想。“中国女排不畏强手、英勇顽强,打出了风格、打出了水平,时隔12年再夺奥运金牌,充分展现了女排精神,全国人民都很振奋。”几天后的人民大会堂,习近平总书记会见了征战里约奥运会的中国体育代表团,并盛赞了中国女排和女排精神。
“在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每一位妇女都有人生出彩和梦想成真的机会。”习近平总书记有力的话语,鼓舞着新时代的每一位女性。他反复强调:“发展离不开妇女,发展要惠及包括妇女在内的全体人民。”“中国实践证明,推动妇女参加社会和经济活动,能有效提高妇女地位,也能极大提升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活力。”
通过学习习近平主席这些思想,让学生更加深刻理解我们祖国对于女性的关怀与帮扶。更让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女生去思考,如何自强不息,在祖国的关怀下不断去努力奋斗,不仅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更是要把自我的命运与祖国发展的命运相联系。未来实习自我价值的同时不忘报效祖国。
再例如《大学英语综合教程3》Unit 5 Where is Home 描述了美国现代社会中年轻人不断迁徙,不断流动,都难以说清道明何处才是故乡的故事。引发人深思。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何处是他们的故乡”。同时引出习近平主席的“什么是乡愁”的思想:
习近平主席说“一个地方的幸福很重要,要记得住乡愁”。
中华文化是乡愁的“根”。“中华文明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我们的同胞无论生活在哪里,身上都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烙印,中华文化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
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此次会议特别提出要让城镇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通过让学生学习习近平主席思想,让学生讨论中西方文化对于乡愁的异同,以及引导学生努力学习,未来为建设自己的家乡做出贡献。
在本科英语教学的文化内涵拓展中融入思想政治元素,结合英语教材拓展英语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在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中提高学生语言学习兴趣,开拓视野,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通过融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教育引导学生理性看待西方文化,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胡超. 《跨文化交际实用教程》.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
2. 赵林. 《西方文化概论》.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3. 刘玉颖. 浅析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J]. 中国科教创新导论,2012.
作者简介:刘娟,女,汉族,籍贯:云南景洪 生于:1988-08,工作单位:云南民族大学,职称:助理研究员,硕士学历,研究方向:美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