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桃夹综合征属于泌尿系统疾病,与健康人相比左肾静脉流入下腔静脉的过程发生变化,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对其造成压迫,二者之间形成的夹角对左肾静脉造成钳夹作用,静脉血液回流过程受到阻碍,局部静脉血液循环压力升高,临床可表现出的症状较多。胡桃夹重症在瘦长体型人群中常见,该疾病不需要作特殊处理,改善生活习惯、调整体型具有一定的缓解效果,病人有较大几率可控制病情[1]。针对胡桃夹综合征,临床上发现泌尿系统症状较凸显,蛋白尿、血尿较为常见,患者在直立体位时左腰痛较为明显,部分患者存在血压升高问题。临床针对胡桃夹综合征的发病特点,通过观察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诊断疾病,还可测定肾静脉回流速度变化,可借助影像技术实现诊断[2,3]。基于此本文探究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胡桃夹综合征的临床价值,见下文: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入标准:胡桃夹综合征患者伴有血尿、蛋白尿症状,腰部胀痛症状;患者签署知情文件。研究一组:男21人,女10人,平均年龄为(19.5±2.1)岁;研究二组:男20人,女11人,平均年龄(19.2±2.3)岁。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差异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所有检查者在受检前保持空腹12小时,在开始接受CT扫描前15分钟至20分钟饮用500ml清水,腹部定位像扫描,扫描电流300mA,扫描电压120kV,层厚5mm,重建层厚3mm,探测器宽度2.5mm,重建间隔2mm。平扫后进行增强扫描,向患者注射非离子对比剂80-100ml,高压注射器注射,流速控制在3.0ml/s。完成注射后35s时间,扫描肾皮质期,注射后65s扫描肾髓质期。将所有扫描数据传输入工作站处理,观察有无胡桃夹综合征征象以及左肾静脉解剖结构。
1.3观察指标
(1)记录胡桃夹综合征患者CT血管成像影像征象;(2)记录患者、健康人的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距离与夹角,判断有无左肾静脉解剖异常[4]。
1.4统计学方法
SPSS24.0分析研究数据,软件运行结束后导出P值,P低于0.05表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胡桃夹综合征患者征象
表1,胡桃夹综合征患者征象中,左肾静脉漏斗样病变最为明显。
表1.胡桃夹综合征患者征象[(n)%]
2.2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距离与夹角
表2,研究一组与二组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距离与夹角有显著差异,(P<0.05)。
3.讨论
胡桃夹综合征也可称为左肾静脉受压综合征,该病发病年龄无特异性,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由于儿童血尿症状多与胡桃夹综合征有关,因此临床上对该疾病的关注度也在提升。健康人左肾静脉生理解剖结构中,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存在天然夹角,该夹角中包含有大量的脂肪、淋巴结、腹膜,这些组织负责填充夹角让左肾静脉血液正常流入下腔静脉,正常状态下降夹角范围为45-60°,若发生受压则夹角减少引发左肾静脉压迫。分析胡桃夹综合征的发病机制,1)青少年生长发育引起,青春期体型增长较为明显,此时身高快速增长导致体型变为瘦高体型,人体椎体生长过程中过度伸展,此时左肾静脉压迫引发该疾病。2)腹腔脏器下垂,该种情况可导致正常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夹角当中的填充物减少,导致该夹角发生变化,引发左肾静脉的压迫[5]。3)左肾静脉起始部位脂肪组织量减少,正常人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之间含有一定量的脂肪,这些脂肪对于左肾静脉起到保护作用当组质量异常减少,可导致左肾静脉受到压迫,影响血液的流通,左肾静脉血流动力学异常可引起淤血,侧支循环形成对于左肾静脉病理生理变化影响较为显著[6]。4)与体位有关,人体处于直立位时,腹腔脏器位置受到重力影响,此时腹腔脏器位置改变可对肠系膜上动脉形成牵拉作用力,该种牵拉力可导致与腹主动脉夹角缩小,进而引发左肾静脉的压迫。胡桃夹综合征患者在左肾静脉受到长期压迫的情况下,可发生左肾微量出血,同时左肾静脉血液回流受到阻碍,局部压力剧增可导致薄壁静脉破裂,此时出血流经尿液当中可形成血尿,通常血尿不明显,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血尿。此外,左肾静脉压迫还可导致静脉窦发生扩张,当与邻近的肾盏形成交通支时,也可引发血尿症状。针对左肾静脉压迫后血尿症状,外科手术中已验证该观点,手术当中对左肾静脉进行夹持操作可观察到血尿症状加重,若放松发现有减轻,因此胡桃夹综合征,可以通过干预调整左肾静脉压迫程度缓解病情。青少年胡桃夹综合征血尿症状较为常见,直立性蛋白尿也较为常见,这与左肾静脉受压迫有关。青春期少年胡桃夹综合征较为常见,该病的临床症状为非肾小球性血尿,肉眼血尿症状较无症状血尿病情更加严重,通常剧烈运动后可一份血尿症状,偶见怀孕加重血尿症状报道。胡桃夹综合征临床症状,女性为卵巢静脉扩张,男性则为精索静脉扩张,对于生殖功能有一定的影响。胡桃夹综合征患者也可存在偏头痛、疲劳、左侧腰痛症状,也可伴有长期的下腹坠痛症状,对于瘦长体型合并上述症状需要警惕胡桃夹综合征。
针对胡桃夹综合征进行影像学检查,超声、多层螺旋CT以及MRI均有一定应用价值,本文中以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作为影像诊断技术,发现应用该项影像技术取得较好成效,可清晰观察左肾静脉生理解剖结构。超声在胡桃夹综合征临床诊断中常见,与该种影像技术临床适应性广有关,由于超声诊断技术属于无创影像技术,因此患者接受该项影像检查心理负担小,同时接受一次检查,在费用方面有优势,对于患者而言,其能够承受。超声诊断血尿症状的胡桃夹综合征患者,可有关观察肾脏是否有先天畸形病变,在诊断肾脏外伤血尿方面也有较高应用价值,泌尿系统肾结石也可被有效诊断,但是该项影像检查仍旧存在局限性,胡桃夹综合征患者肥胖体型较为少见,也是临床上也存在该类型患者,临床诊断极易漏诊,这与肥胖体型干扰超声观察有关,超声观察左肾静脉结构角度有限,加上脂肪干扰对成像质量不友好,考虑到超声利用声音传递影像检查信息,气体存在时干扰声波传导,肠道气体无法完全消除,因此超声诊断疑似胡桃夹综合征患者成像质量不稳定,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有上限。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属于CT成像技术改进而来,当前多层螺旋CT成像软硬件技术方面均取得较大突破进展,促使成像质量飞跃式提升,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被应用于胡桃夹综合征临床诊断当中,等待影像诊断结果时间短,同时检查过程快捷,图像成像清晰度高,可利用数据处理软件进行高分辨力成像,因此还可被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临床诊断,例如冠心病患者、房颤患者均可应用该项影像技术,冠心病患者可观察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而房颤患者可观察肺静脉有无畸变是否可进行射频消融手术。临床上针对疑似胡桃夹综合征患者,临床上确诊需要医学循证证据,应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可找到影像征象用以诊断[7]。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患者进行扫查,通过观察左肾静脉、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的血管解剖结构,即可完成影像诊断。当前针对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配合应用工作站数据处理,可得到患者左肾静脉的三维立体图像,影像医师可清晰观察到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之间的空间结构,同时还可从多个角度之间分析左肾静脉是否发生异常的病理变化。根据胡桃夹综合征患者的发病特征,认为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狭小属于病情发生的根本原因,此时应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开展影像诊断,可观察到夹角是否发生狭小变化。借助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胡桃夹综合征患者完成多个角度的数据重组观察,诊断敏感性高,同时该项影像技术应用的性价比较高,影像诊断便捷,同时收费方面少于MRI核磁共振成像,因此在提升胡桃夹综合征诊断正确率的目标下,可安排患者首选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作为影像诊断方案[8]。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胡桃夹综合征临床诊断中,需要注意图像后处理技术的应用,可测量左肾静脉狭窄前后径变化、近肾端扩张处前后径变化,评估左肾静脉是否有扩张及变窄的生理病变,利用数据重建可清晰观察左肾静脉受压、扩张截面积,能够准确反映左肾静脉受压程度,判断管腔是否有重大变化。利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胡桃夹综合征,也有一定的限制,无法测量左肾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因此临床当中也可用其他影像技术进行补足。
综上所述,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胡桃夹综合征患者临床诊断中,影像征象明显,同时患者的左肾静脉解剖结构可被立体观察,可观察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变化用以完成临床诊断,建议将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作为胡桃夹综合征影像诊断方案。
参考文献
[1]何庆建,赵芳.双源CT仪器70 kV低剂量CT血管成像在儿童胡桃夹综合征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1,27(16):127-129.
[2]田进军,赵锋,王万里.多层螺旋CT四期扫描及后处理技术在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断优势[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20,21(06):686-688.
[3]杨晓曼,郭华,高剑波.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合并胡桃夹综合征的CT血管造影征象分析[J].中国实用医刊,2020(02):36-37-38-39.
[5]王磊.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胡桃夹综合征诊断中的价值[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9,20(05):451-453.
[6]王永光,陈庆东,李勐,周海生,邱乾德.多层螺旋CT在后胡桃夹综合征和后胡桃夹现象中诊断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9,38(07):1282-1285.
[7]赵永峰,王丹,田忠祥.浅析螺旋CT在诊断胡桃夹综合征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8,24(01):38-41.
[8]唐雪娣,冯浩,巫恒平,刘玉建.多层螺旋CT(MSCT)在诊断胡桃夹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CT和MRI杂志,2017,15(05):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