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女性高等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呈现出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景象,高等教育中的“她力量”逐渐走入大众视野。但是,随着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特别是在性别平等与权力关系方面,更是令人深思。与男子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优势相比,妇女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较为低下,无论是在入学机会、专业分布、资源占有和就业上都处于弱势,这些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女性在教育中的平等地位。
一、高等教育中的“她力量”的束缚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如何切实保证男性和女性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平等发展,推动女性高等教育的公平发展,不仅关系到教育公平,也事关我国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然而,随着高等教育“女性化”的出现,“教育机会平等”的呼声以及对妇女的补偿政策却没有得到很大的转变。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普遍认为,尽管出现了高校女性化的现象,但男性并没有在高等教育中处于弱势地位。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5%为起点,我们可以初步判定,在高等教育普及开始以前,男性的领先地位基本维持在落后85%的年龄层内。
(一)高等教育体系和课程以男性为中心构建,女性处于弱势
“父权制”是女权运动下衍生出的一个术语,用来概括压迫和剥削妇女的关系和总体体制特点。以男为本的价值观在当代教育中无处不在,所谓“男性霸权”,其实是建立在父权制基础上的一种社会思想倾向的体现映。女性主义教育家们认为教育研究整个过程都烙上了研究者的价值观、性别角色意识的印记。大学中制定的某些政策、规章,对妇女的成绩和毕业造成了一定的限制,这种限制的本质是一种在根本意义上的不平等,这主要体现在学校的各种政策,如招生,毕业留校,择业就业、选拔人才、退休制度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平等。
(二)教育过程中潜在的不平等现象及无意识的性别歧视仍然存在
从女性在接受高等教育时,学科分布、专业选择方面来看,女性所选择的专业主要集中在人文社科类,尤其是师范、中文、外语等比较传统的“女性专业”仍然是女性在进行专业选择时重点考虑的方向,而在理工类为主的学校和学科中,男生仍然占据优势,女生“寥若晨星”的现象并非罕见。此外,高校校园不是“性别中立”的环境,它通过教师与教材,以及学校的某些制度性与非制度性的方式,这对大学生的性别角色社会化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随着女大学生的增多,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已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高等教育中存在的隐性性别不平等现象仍然不容忽视。
(三)传统性别偏见存在于女性高等教育过程中的各个方面
如果用“社会性别”的概念作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大学领导和教师中普遍存在着性别盲点。他们没有注意到高等教育系统内部仍然存在着尖锐的、尚未解决的由传统的社会性别意识带来的男女不平等的问题。高校中存在着一种对女生成长不利的男权文化氛围,它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女生的自主性,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女生教育的发展。
由于以上原因,导致高校系统没有进行足够的努力,去改善女性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劣势地位。如果这种状况继续存在下去,要让将来的高级人才真正认识到男女之间的平等是很困难的,不利于在社会中推广男女平等的思想;高校对社会的批判性思考和监督也很难真正发挥其作用,这将在深层次制约着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
二、高等教育中的“她力量”的突破
高等教育是围绕“高深学问”来展开的,之所以“高等”,是在于其“平等”“自由”的教育理念,使人展现自由的意志和思想,自由地追求真理和客观知识。社会性别研究的两个基本遵循是主体意识和平等意识。从社会性别的角度引人主体意识,主要是对习以为常的性别观念进行深度反思,同时颠覆原有的性别等级的秩序,建立互相尊重的平等的性别关系。
(一)建立对性别关系的正确认知
一方面,要通过整个社会所形成的文化舆论氛围,利用先进的、现代的媒体手段和方法,通过教育、宣传等方式,使人们认识到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差别,从而破除传统的性别偏见和歧视,促进两性平等。另一方面要唤醒妇女的主体意识,促进她们建立起正确的社会性别观念。在高等教育实践中,需要着力培养女生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四自”意识,以促进她们更积极地参与学习和社会活动。因此,高校应该通过各种教育和培训机会,为她们的成长和成功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持和保障。
(二)清理教材及教师教育中无意识的性别歧视
现实表明,要真正实现教育中的性别平等,促进女子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有赖于对学校教育进行深入反思,有赖于加强女性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联系。首先需要对现有的教材进行全新审视,根除其中无意识的性别歧视,组织专家编写倡导性别平等的课文;其次,还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尽可能避免向学生传达男女不平等的理念;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理论研究应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如男女合校问题、女子院校的建立与发展问题都应引起相关部门与专家的重视。
(三)加强对女性个体的自立自强教育。
女性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在塑造女性高等教育格局上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缺乏对女性自我价值的充分认可和支持,往往会导致她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缺乏自信,甚至丧失了对未来的掌控感。因此,要实现女性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除了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和资源外,还需要从根本上重视女性自我意识的培养。学校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通过教育课程、社会活动和家庭教育等途径,积极引导和激励女性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从而为她们的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尊重个体的性别差异和多样性,促进男女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平等参与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宇航:《大众化再考察:高等教育女性化的起点与内在逻辑》,《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第49-59页。
[2] 谭咏梅:《我国女性高等教育中的性别平等与差异问题——社会性别视角的透视》,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第24页。
[3] 安树芬:《中国女性高等教育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5页。
[4] 西蒙·波伏瓦著,桑竹影等译:《第二性》,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56-78页。
作者简介:
王盈(1999—),女,汉族,河南南阳人,硕士在读,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