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诱因即胆红素代谢紊乱使胆红素水平升高,导致皮肤、黏膜、巩膜黄染[1]。该病在新生儿群体中较普遍,尤其以早产儿居多,这对新生儿的生长发育不利,甚至会给新生儿带来生命危险。故而,应尽早干预,加强预防,使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病率降低[2]。预防性护理非常必要,该护理模式针对性强,其通过提前干预,使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得到有效预防,保障新生儿的安全及健康,具备相应的效果[3]。本次研究选取病例以分组对比形式指出预防性护理能否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进行有效预防。报道见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自2022-04开始至2023-04结束,实验对象为142例新生儿。通过随机化分组方式,平均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男36例,女35例;体重1100-2400g,平均(1750.43±345.22)g;孕周36-41周,平均(38.51±2.23)周。观察组男32例,女39例;体重1200-2300g,平均(1755.58±290.68)g;孕周最短34周,孕周最长42周,平均(38.42±2.12)周。两组基础信息无差异(P>0.05),可比。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保持新生儿皮肤干燥,加强保暖,在护理人员指导下进行母乳喂养。观察组实施预防性护理,如下:①预测评估:明确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高危因素,对分娩方式、体重、胎龄、并发症等进行评估,观察新生儿的精神状态,借助经皮胆红素仪实施监测,加强随访。②预防性抚触:尽早进行母乳喂养,早接触、吸吮,如果经皮测胆红素值在120μmol/L以上,可增加母乳喂养频率,轻轻抚触,逐渐用力,早晚各抚触1次,达到良好的预防效果。倘若未及时排胎粪,进行腹部按摩。③用药指导:针对高危新生儿,早期予菌栀黄口服液和微生态制剂治疗,预防病情加重。④预防性光疗:针对低体重儿、早产儿,进行预防性光疗,注意光疗时间、强度调整,加强新生儿体温监测,该过程中如果发生不良反应,及时停止光照治疗。⑤出院随访:新生儿出院半个月内保持电话随访,了解新生儿的生理状况,明确其是否出现高胆红素血症,提示家长定期到医院经皮测试胆红素值,从根本上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1.3观察指标
①发病率:统计发病例数。率的显示形式为%。
②护理满意度:自制调查问卷,从护理态度、护理内容、护理方法方面比较,百分制,90-100分提示非常满意,60-89分提示一般满意,60分以下提示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一般满意)/71×100%。
1.4统计学处理
在SPSS23.0版本统计学工具内处理实验数据。发病率、满意度均采用计数资料(n,%)表示,x2检验;计量资料通过(x̄±s)表示,t检验。P<0.05为数据差异标志。
2结果
2.1两组发病率比较
观察组的发病率比对照组低(P<0.05)。见表1
表1 两组发病率比较(n,%)
2.2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比对照组高(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n,%)
3讨论
在新生儿群体中,高胆红素血症并不鲜见,该病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功能异常有关,会使患儿出现皮肤、黏膜、巩膜黄染情况,倘若病情严重,还会使胆红素透过血脑屏障,诱发胆红素脑病,引起后遗症,更甚者造成新生儿死亡[4]。基于此,科学的预防非常必要,能够有效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病率。预防性护理不同于常规护理,其特点在于针对性强,通过为新生儿营造安全、舒适的护理环境,搭配抚触、按摩、营养支持等一系列护理干预,对胆红素吸收进行有效抑制,帮助新生儿尽快排出胎便,使体内胆红素水平降低。该过程中,抚触护理还能够使新生儿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强,这对胃液素、胰岛素分泌具有促进作用,利于加速肠道蠕动,使新生儿的腹痛、腹胀等症状减轻[5]。结果显示,观察组的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为1.41%,比对照组的11.27%低(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7.18%,比对照组的87.32%高(P<0.05),提示预防性护理有效,能够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进行有效预防,增强患儿家属满意度。
综上,将预防性护理应用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预防中,效果显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降低,其对本次护理工作非常满意,说明这一护理模式有效,具备临床推广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陈晨.综合预防性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病率的影响评价[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20,8(4):123.
[2]刘春丽,刘甜甜.综合预防性护理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效果[J].妇幼护理, 2023,1(2):347-349+353.
[3]廖丽芳.综合预防性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病率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8,15(15):76-77.
[4]许艳.预防早产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12):184-186.
[5]周忠梅,曹营卿,刘树芹.足月新生儿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1,40(5):790-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