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达国家,因为融合教育的推广较为普及,教育配置比较完备,所以在融合班级中的特殊学生都基本能够得到足够的支持。但是在国内,由于融合教育推广时间还不长,推广力度也不够大等原因,造成融合教育推广效果也不甚理想。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由于自身特点,常会出现干扰课堂等行为,尤其是近年来比例增长较快的自闭症、注意力缺陷多动等类型学生表现更为明显。基于此,随读支持教师的培养和使用就显得尤为迫切。为了探索随读支持教师的培养和使用,朝实新源里分校市级自闭症康复教育训练基地和北京市西城区某学校于2018年初联合开展了随读支持教师项目。
一、对随读支持教师的质量要求
1.随读支持教师面对的自闭症谱系孩子经常会出现各种情绪行为问题,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大多也不强,所以爱心和耐心就必不可少。知道如何与学校合作,也能灵活与学校、教师和家长沟通。支持教师不仅要支持学生,更要配合学校和教师的工作。在学校,随读生首先是要能够融入到集体中去。保障集体不受干扰的融合非常重要。一旦集体中其他成员觉得融合过程干扰到了他们或他们的活动,就容易产生尖锐的矛盾。
2.有特殊教育理论和实践基础,懂得普通教育教学。随读学生是一个特殊的个体,与普通学生的发展轨迹有很大不同。不了解特殊教育,就不能真正理解和接纳这一群体。所以,必须对不同类特殊儿童了解其特征以及需求。
每一类特殊学生,其特征和需求都不相同。比如,自闭症儿童,核心缺陷是社会交往的缺失,大多数的情绪行为问题也是由于这一深层原因造成的。而很多有情绪行为问题的学生,可能只是由于心理压力过大或者教养失当产生这些问题。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针对性策略,才能有的放矢取得效果。这些没有特教背景支持是很难做到的。
3.有一定的个别的辅导和支持方法,能独立完成教师安排的康复任务。针对不同类型特定学生,要有有效的辅导和支持方法,才能完成支持任务。比如,对于容易上课时下座位乱跑的学生,可以一方面与教师沟通,课上给学生提供发作业之类主动下座的机会;另一方面,要加强运动训练,提高安坐能力。另外,要能够独立完成安排的康复训练任务。比如在课间提供一对一的认知理解训练;在专业教师指导下提供运动康复训练等。
二、北京市朝阳区市级自闭症基地对随读支持教师的培养实践
2018年,为了解决基地支持服务力量不足的问题,朝阳区实验小学新源里分校市级自闭症基地和西城区某学校联合开展了随读支持教师培养行动。联合培养行动从某民办大学自闭症教育专业招聘了五名大三实习学生。先在西城区现代教育学校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集中岗前培训,然后进入朝阳区实验小学新源里分校市级自闭症基地跟岗实习、实践锻炼。经过一年的培养,五名支持教师能力和水平达到了预期目标。
1.岗前培训。虽然要求随读支持教师具有一定基础,但是现实是能够征集到的随读支持教师条件是有限的。由于薪酬待遇等原因,往往具有普教教师资格证或者心理咨询师资格或者康复师资格的人才不愿加入到随读支持教师队伍,而更愿意去机构或者到学校任教;特教毕业学生数量相对更少,更是很难被吸引到随读教师队伍中来。所以,能够招聘到的随读支持教师只能定位为具有一定基础,但是还需要强化培训的、具有师范背景或者康复教育背景的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因此,对于随读支持教师的岗前培训就必须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
2.普教知识的系统培训
(1)普通学生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支持教师所在的环境是普通班级,主体是占班级绝大多数的普通学生。支持教师的目标是使随班就读学生能够尽快回归到主流社会中来,尽可能与普通学生融合在一起。因此,随读支持教师必须了解普通学生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另外,对普通学生发展规律的了解,也有助于支持教师明确随读学生的现状,从而寻找融合的切入点,为随读学生创造融入集体生活的突破口。
(2)普教班教学的模式、规律
随读支持教师的大部分工作时间和重点都在普教班课堂。要使支持对象能够不产生干扰课堂的行为,进而逐步融入到集体课堂中去,就必须清楚普教班教学的模式和规律。
普教班教学模式、规律的学习,可以请有经验的老教师集中培训。教学内容的熟悉,可以通过教研的方式进行。由于需要支持服务的对象主要集中在低年级,可以重点针对小学低年级段学习和训练。
(二)跟岗实习,实践锻炼
岗前培训以理论为主。要把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就必须要有较长时间的跟岗实习。
1.特教班跟岗实习,实践锻炼
(1)熟悉不同类型特教学生的发展特点,学习特教教师的不同应对方法和康复手段。
(2)作为助手,为特教班提供服务。
重点针对特教班中的自闭症学生进行支持服务训练实践。根据特教班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求,参与特教学生的训练、管理,并为特教班学生提供辅助支持服务。在特教学科课堂、班级管理中学习实践对自闭症学生情绪行为记录、分析及管理;在特教学科课堂中学习实践辅助自闭症学生参与集体学习;在特教学科课堂中通过小组、个别辅助学习实践对自闭症学生的学习指导。
2.康复训练跟岗实习,实践锻炼
(1)熟悉不同康复训练手段,并尝试使用这些手段。
学习不同康复训练的方式方法,了解康复训练教师制定康复训练计划的原则和方法。
(2)作为助手,提供康复训练服务。
跟岗后期,能够在专业教师指导下,独立提供康复。
跟岗进行动作康复、信息加工、行为管理、沟通交往训练方案解读学习;
在小组、个别训练中,跟岗专业教师进行观摩学习;
在小组、个别训练中,在专业教师指导下进行学生康复训练;
独立对小组、个别训练进行训练,通过录像接受专业老师定期督导
三、自闭症基地培养随读支持教师的可行性分析
随班就读需要大量随读支持教师——融合教育支持服务实体支持服务能力与需求不相匹配。
近年来,随着融合教育利好政策的不断出台,随读学生数量不断增加。但是特教支持服务实体的支持服务能力并没有增加。这就造成了特教支持服务实体支持服务能力与需求不相匹配的矛盾。
以北京市朝阳区为例:截至到2016年11月,朝阳区义务教育段持自闭症诊断证明的学生有22人,2017年11月上升为77人。2018年的服务对象是2017年的3.5倍。学校、学生和家长均需要不同程度的支持服务。基地等特教支持服务实体尚没有人员编制,工作量由学校教师承担,能够提供的服务与服务对象需求存在落差。培养随读支持教师,可以有效缓解需求的急剧增长与服务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
四、自闭症基地的资源适合培养随读支持教师
现有的自闭症基地都是建在特教学校或是有非常良好条件的融合学校。所以,自闭症基地的师资储备非常丰富,师资力量雄厚,师资种类也比较齐全。因此,在自闭症基地培养随读支持教师,能够有效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促进支持教师的快速成长。
五、自闭症基地有义务培养随读支持教师
自闭症基地隶属于北京市特殊教育服务实体,是北京市设立的公立机构,应该具有公益服务意识、起到引导示范作用。
朝阳区自闭症教育康复训练基地的服务职能定位是:公共服务创新项目,是区域特殊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体现,是融合教育推进的重要保障。
在当前融合教育迅速发展,随班就读学生大量增加,而有经验的随班就读师资和资源教师储备不足,特殊教育服务实体服务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大量增长的随读学生需求的情况下,自闭症基地等特殊教育服务实体有义务培养随读支持教师,为随读工作提供人才储备和支持。同时,这种人才培养也有助于引导其他组织、机构加入到随读支持工作中来,从人才提供、支持服务提供等角度为随读学校和家庭减轻负担,从而促进整个融合工作的进行。
六、培养随读支持教师的成效
丰富了自闭症基地支持服务人员队伍结构,解决了基地为学校、学生提供抽离和入校服务的效率问题。
随班就读支持教师在支持服务过程中,个人能力得到快速提升。在如何和支持学校进行配合、应急问题处理、学生服务效果方面有了明显进步。基地培养支持教师100%愿意持续担任此项工作,62%教师在3年后仍继续此项工作,并成长为能独立工作的随读支持教师。
通过基地服务反馈记录反映出,基地培养的随读支持教师得到学校较高认可度,在学校管理中凸显明显优势。尤其在师德师风、配合班主任及学科老师工作、自闭症学生行为问题管理、自闭症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提升、个别康复训练中都取了较高的认可。解决了普通学校特殊教育专业人员缺乏的问题与普通学校对陪读教师管理的问题。
通过教师、家长的服务评价反馈中可以看出,随读支持教师介入后,学生课堂参与效果的到提升、学生能力提升、学生情绪行为改善、维护班级整教学秩序都得到了较高的评价。
七、关于随读支持教师使用的一点理解
(一)随读支持教师工作不能干扰正常教学
融合是将个案融入到普通班集体中,而不是将班集体变得特殊。所以,在支持服务过程中,随读支持教师的工作必须接受班主任和资源教师的指导,不能干扰正常教学秩序。不干扰正常教学秩序,包括不打扰课堂教学实施,支持教师在支持的全过程中要努力降低存在感,不过多参与除支持个案外的班级管理等活动,不对任课教师提超出其能力范围外的支持服务策略要求等。
(二)随读支持教师不能长期使用,要逐渐撤出
支持教师的介入,目的就是使随班就读学生能够逐渐减少情绪行为问题,增加参与的机会,提高参与的效率。在支持服务的过程中,支持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进步程度,逐渐建立支持对象的自身能力,降低教师支持的力度和范围。一旦支持目的达成,支持教师就要撤出服务。避免个案养成依赖。
(三)建议随读支持教师重点支持行为管理,不过多参与学业辅导
学业对随读生非常重要,但不是支持教师应重点关注的点。随班就读工作中,学校和教师最头疼的问题是随读生的情绪行为问题,其次是如何有效提高参与的问题。随读支持教师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支持行为管理上。解决了这一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会减少很多干扰,能够分出一部分精力来为随读生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并进行实施;家长也能够抽出更大的精力来重建家庭环境。
(四)随读家长,不建议过度支持培养
易春丽的研究[]认为,残疾儿童的家庭治疗非常重要,而亲子关系又是家庭治疗的重点。如果家长过多参与陪读,会对家庭治疗非常不利,甚至有可能对儿童造成二次心理创伤。
现实情况是,目前大多数的陪读都是由家长完成的。但是家长在陪读过程中,由于文化水平、能力层次参差不齐,造成陪读只是约束孩子的陪坐。另外,由于家长的压力较大,陪读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很多问题,例如由于家长压力过大产生的情绪行为问题进而导致学生出现情绪行为问题的现象。因此,如果能够较为合理的培养随读支持教师,建议不过度培养陪读家长。
参考文献:
[1]贺京.辅读学校陪读人员陪读现状调查及干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5
[2] 李怡,马阳阳,尤晨晨.融合教育背景下陪读人员的现状及建议——基于河南某一融合教育小学的调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22:15-17
[3] 徐琴,琚四化.特殊教育学校家长陪读现状的调查研究.现代特殊教育(高教),2016,10:6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