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中小学语文学科教育中渗透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张文赫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张文赫,. 如何在中小学语文学科教育中渗透道德发展阶段理论[J]. 语文教学与创新研究,2023.5. DOI:10.12721/ccn.2023.157285.
摘要: 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指南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该着力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思想道德修养,为提高国民素质发挥奠基作用。”而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将儿童的心理发展分为了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可逆性阶段与公正阶段四个阶段,在这四个阶段中,处于不同阶段的儿童有着不同的道德观念。本文将围绕语文教师将如何把认知道德发展理论的知识渗透并应用到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展开分析与论述。
关键词: 语文教学;心理学;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中小学教育
DOI:10.12721/ccn.2023.157285
基金资助:

一、中小学生的道德发展特点

研究适合培养孩子道德观念的方法,先要了解孩子的道德发展特点。品德共分为四个方面,分别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道德认识是指人对道德行为的准则以及其意义的认识;道德情感伴随着道德认识存在,是指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了满足的内在体验;道德意志指一个人自觉完成到的目的的心理过程;道德行为是指由道德驱使做出某种道德规范要求的行动。皮亚杰在采用“对偶故事法”等研究方法并进行大量实验分析后,提出了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该理论将孩子们的品德发展分为了四个阶段。在自我中心阶段时(2-5岁),孩子将自己视为中心,自我意识水平很低,只要有任何不满之处就会通过哭泣宣泄出来,此时的规则对其没有任何约束力;在权威阶段(5-8),儿童开始绝对的服从外在的规则,将规则视为固定的,从事件造成的客观结果来判断行为者的好坏,相信违反规则就一定要受到惩罚;在可逆性阶段(8-10),大多数儿童到达了道德相对主义阶段,儿童认为规则可以若不合理,可以由大部分人寻找合适的措施并改变规则,此时的儿童判断行为者行为好坏的标准变成了行为者的动机是好是坏;在公正阶段,与前一阶段相比,发生的最明显的变化是孩子有了利他主义,不再只考虑自己,而是也顾及其他人的感受。至此,儿童的道德水平达到成熟水平。几个阶段内孩子的道德水平均有不同,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中小学生要使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下文将把儿童分为小学低年级学生,小学高年级学生与初高中学生进行针对每个阶段不同道德水平的具体论述。

二、针对不同阶段的教育方法

虽然不同阶段孩子的道德水平都有所不同,但是这四个阶段都不是一夜即成,而是不断过渡的,所以在教育孩子时,也要适当帮助孩子平稳的进行道德水平的过渡,引导孩子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

小学低年级的孩子认为任何道德问题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他们会绝对的服从规则,同时在犯错误后,会对后果产生逃避心理。针对此特点,教材也编订了引导孩子们的课时,如二年级上册教材《我是什么》。文章讲的是水的故事,水有时温和,有时又凶猛,他将两种完全不同的对立的品质结合在一起,既有其温顺的一面,如文中的“云朵”“雪花”,又有其桀骜的一面,如“淹没庄稼”“冲毁房屋”。在这里老师进行教学时一定要将水的截然相反的两种“性格”指出来,并引导孩子思考,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是像水一样,具有两面性的;也可以进一步引导孩子思考,世界上有没有什么东西是没有两面性的,从而让孩子们意识到世界上所有事情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很多道德问题并没有对错可言。正如柯尔伯格提出的道德两难问题,构成世界的永远不是单纯的对与错。这样的讲解不仅可以深化孩子对课文的了解,也可以让孩子们树立一个正确的世界观与道德观念。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逐渐形成了自律意识,也逐渐有了利他的意识。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有意的培养孩子的自律与利他意识,如在五年级上册课本中《落花生》一文,讲述了花生优秀的品质,从而引申到了做一个有用的人。教师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带领孩子们一起分析花生的各种优良的品德,并指导孩子们学会做对别人有用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唤醒孩子的责任意识与担当。再比如五年级教材《将相和》一文中,老师可以带领孩子们举出情景,详细描述蔺相如为何不与连廉颇当面争执,又是在何种心境下选择绕着廉颇走,再带领孩子思考如果蔺相如当面质问廉颇,又会产生什么灾难性的后果?通过这一系列问题提高孩子们的利他意识与社会责任感。也可以引导孩子评价廉颇,说说如果自己是廉颇,应该怎么解决将相问题,从而培养孩子的自我反省能力与改正错误的能力。

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初高中孩子的道德水平已经比较成熟,这时的孩子有了规则意识,也认识到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拥有了公情的能力。此时要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以高中教材《项脊轩志》的教学为例,老师首先要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熟读课文,理解文义和包含的基本的语文知识,其次要重视对作者情感的讲解,指导孩子们将自己带入到作者中,感受作者实在何种心境下写出来这样的情感鲜明的文章,最后也要注意鼓励学生从日常琐碎的小事中选取较为典型的细节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种情感训练有利于提升孩子们的共情能力,让孩子们发现身边的美好,从而促进孩子做一个对社会有用处的人。

三、适用于各年龄段的品德教育方法

第一,说服教育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善恶观念,不仅以理服人还以情动人,对学生产生长期稳定的说服效果,以高中语文课文《卖炭翁》为例,教师应带领学生详细细致的分析各个人物形象的特点,通过摆出卖炭翁悲惨生活的事实与讲述统治者罪恶的行径,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让学生学会同情与帮助别人,也避免学生成为统治者这样残暴无理的人;第二,要重视榜样的作用,利用榜样示范法,为学生观树立行为榜样,从而使学生有了看齐和追寻的对象,如在小学课文《雷锋》的教学中,教师要树立起雷锋的伟大光辉形象,向学生讲述雷锋的品质,并鼓励学生学习雷锋的乐于助人,勤奋等品质;但面对一些身上缺点也十分显著的人物如哈姆莱特,教师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他身上急躁等不好的品质并鼓励学生自勉,切忌完全的夸赞,避免学生的出现盲目崇拜情节;;第三,利用情感陶冶法,通过特定的情境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包括品德教育和艺术熏陶,例如高中教学中的《离骚》一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设身处地进入作者屈原的心理世界,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作者的爱国之情与被奸臣陷害的无奈之情,加强学生的爱国教育与反抗意识;最后,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利用理性的思维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所谓“吾日三省吾身”,让学生通过反思的方式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如在高中课文《纪念刘和珍君》一文的讲解中,教师可以重点讲一讲作为一个中国的普通学生,刘和珍君为祖国做出的伟大贡献,并引导学生反思自己,树立起爱国观念。

四、结语

2022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为目的,提升思想文化素养与道德修养。”语文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语文知识的传授上,更要结合心理学中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观点,促进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杨向东:《基于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研制》,《全球教育展望》,2017年第46期。

[2]杨靖东:《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立德树人的渗透教育》,《基础教育》,2022年10月。

[3]彭灵灵,林蕾:《研究生学术道德发展的特点分析——基于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广东师范大学学报,2020年8月。

[4]《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通知》,教材[2022]2号文件。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