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国家教学改革战略发展方向,以新文科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进行汉语言文学专业课堂实践改革要改变教师本位的“一言堂”模式,整合课堂教学资源,深化课堂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统一,创新课堂教学新路径,推动课堂教学高质量进行。随着新文科建设培养目标不断改进质量不断深化,不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教学中的审美意义、价值意义以及民族文化传承意义,汉语言文学专业必定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且高素质的综合性新型人才。
一、新文科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之困境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创新创业与现阶段社会发展略显脱节。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教育目标,在人才培养和对人才市场供求关系等的具体工作中,更倾向于理论教育,而缺少社会实践与学业创新。专业课设置的实践课与理论课课时比例,存在理论课时多且不断强化;实践课时在同步增进,但总体而言课时数还是较少,且实践课堂设置类型单一等问题。在具体专业课课堂教学中,人才培养缺乏定位,与其他理工类专业的社会应用效果相比,实践性教学过程稍显滞后,理论联系实践不足。重视课堂理论而轻视实践,重视学生努力而轻视学生在课堂环节中主观能动性发挥,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育课堂教学的很大缺陷。以往传统教师本位、教师权威、“一言堂”等课堂教学方式,应逐渐转变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逐渐转变为以应用实践为教育核心、以学生主动学习为教学重心的课堂模式。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知识文本的单方面输出已经不再是现代课堂教育的唯一方式,知识信息化、多媒体大众化、思想浪潮化、文字语言通俗下沉化。这些都要求教师必须进行课堂教学改变。学以致用是教育的根本,只有抓住“用”这个根本,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甚至是创造社会文化信息的能力,才能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全面综合提升教育成果。
二、新文科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课堂教学实践改革方略
(一)“新文科”定位,理论与实践共进
2020年,由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主办的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发表了《新文科建设宣言》,要求高等教育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文科教育发展道路,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这就要求不断改进人才培养机制,使人才培养方向与时代发展方向保持一致。本课堂教学改革力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课堂互动、分享、交流、创新,为国家培养更多实践型、复合型新型文科人才。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下创新型人才培养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向来以理论见长,创新实用型人才仅靠传统理论无法维持。本专业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制定与之相关的课堂实践教学模式,推动互动、分享、交流、创新的新型课堂教学改革。在课堂里,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课堂外,引导学生进行更广阔空间的知识联动;在课堂里,以学生为本位进行学习,课堂外,以学为用进行案例实践教学。总之,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大力加强学生的互动交流意识,增强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为用的创新创造力。
1.多元应用型人才是人才建设的思想核心
就课程具体设置而言,培养应用型特色人才的学科教育理论,是教学改革项目的重点。其中包括: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考试考察、实践实习等。在人才培养的学科教育理论中,学生主体下的互动、分享、交流、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本教学改革的重点。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模式带动传统的人才培养改革,以生生之间学业分享与良性交流带动传统课程规划和课堂教学组织方案改革,以学生培养创新思维带动更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教学终极目标改革。最终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互动分享学习、创新学习。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汉语言文学课程改革的根本方向
新文科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促进发展,既要从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的专业设置入手,也要坚持专业课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这就要求本教学改革必须坚持弘扬仁爱、道德、诚信、守则,以民为本、崇尚正义等基本传统道德操守,将其融入崭新的课堂教学内容中,使学生在学习基本知识时,潜移默化优秀传统道德信念,最终践行中华精神、凝聚中华力量、进行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
3.在以上亮点基础之上,重视新文科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课堂教学实践改革应以学生为主体培养课堂教育的积极实践主体,让学生自己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综合自身能力并在共享交流下组成联合学习小组,最终形成综合教学成果。当然学校层面也要主动推进硬件与教师资源的更新与整合,为学生主体的联合学习小组提供最好的学习信息场和学习优良环境。
(三)创新创业实验课的合理优化与时俱进
创新创业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思维锻炼中薄弱的一个环节,只有加强这一环节的培养,使学生养成“我在即我学,我学为我在”,转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创造课内知识与课外实践结合的模式,将创新创业实验课逐渐转化为与时俱进的时代性教学,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广度深度,最终量的飞跃达到质的提高。
(四)校际合作与垂直实践基地建设
新文科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堂教学实践改革,可以通过理论与实践两种校际、校企等合作模式实现:第一,在高校之间建立紧密且高效的合作关系,即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学术交流,并在一定条件下开阔汉语言文学学生的知识视野与拓展能力评价。第二,积极建立并完善垂直实践基地,即推动高校与各类各地区企业及教育机构的合作关系,为本校毕业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具体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与中小学教学环境中,锻炼工作能力、真正成长起来。这两种实践模式有助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方面的共同进步,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整体教育质量、创新精神及高素质人才培养等都有重要意义。
(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共生共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本教学改革项目的核心,是建设多层次创新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课堂的根本方向。但我校自建校伊始,便以弘扬延安精神为责任使命,因此,在具体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共生、共赢是必然方向。
三、结语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堂教学改革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积极主动地促进学生综合文化知识能力提升,促进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提升,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及创造性思维扩展。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尤其在新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求影响下,高等教育也需要不断适应这些新的需求和挑战。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不但要在课堂教学进行改革,还要在课堂之外,不断推动专业教育体系的优化和完善,使之更加符合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的变化。
参考文献
[1]吕勇兵.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探索——评《古-汉语文学语言词汇概论》[J].中国教育学刊,2022(11):143.
[2]马君.互联网环境下的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策略分析[J].汉字文化,2022(11):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