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
乌娜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乌娜,.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J]. 数学教学与研究,2025.4. DOI:10.12721/ccn.2025.16449.
摘要: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科之间的融合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不仅能够发挥学科的特点,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促进学生探究数学知识,形成逻辑思维,同时有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因此,教师应引用传统文化故事,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巧用传统文化案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传统文化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渗透传统文化知识;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弘扬传统文化知识。
关键词: 传统文化;小学数学;渗透策略
DOI:10.12721/ccn.2025.16449
基金资助:

新《课标》对教育工作者提出全新的要求,要求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本,将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系统中,对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创新;引导学生重视和学习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需积极地对教学方式与方法进行创新,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使教学质量与效率得到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思路

(一)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要提高目标设置的标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制定目标,合理渗透传统文化元素,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开展教学,使学生逐渐掌握知识和技能,对数学知识有更好的认知。确定教学目标时,需将教育制度作为基础,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表现,调整教学目标。以《认识时间》为例,需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合理评估,了解学生对时间的了解程度,科学调整教学目标,确保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定位时钟,准确识别时间。同时,教师可引入日晷,即古代人根据太阳的影子测定时间的一种特殊仪器。在人类天文计时领域中,日晷计时方法是一项重大发明,被人们沿用几千年。教师为学生讲解这一伟大的发明,既能保证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探索知识,还能使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充满热爱。

(二)强调自主学习,培养思考能力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要善于思考问题,才能明确解题思路,找到解题方法。许多数学题的解题方法不限于一种,教师要引导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以《圆的周长》为例,为保证学生掌握更多的解题方法,教师可引导学生分别使用周长计算公式和周长展开方法对知识进行深入探究,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与思考能力,还能使学生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为学生讲解祖冲之计算圆周率的故事,使学生体会到古人对数学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从而拥有端正的学习态度。

二、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一)感受数学艺术魅力

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汉字和剪纸艺术文化极具魅力,它们都是从最初的象形符号与图形发展而来,还有一些则是在民间自发形成。以《图形的运动(一)》为例,就可利用我国传统的剪纸艺术。教师可采用演示法,向学生展示剪纸艺术的历史,如剪纸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人们利用各种薄片材料进行刻、镂、剪、雕,在树叶、皮革及绢帛上剪裁,这就是最早的剪纸艺术。直到现在,很多地方都用剪纸来美化家居,如窗花等。将剪纸文化融入数学课堂,可以让学生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充分发挥想象力,自主创造轴对称图形,从而通过观察及动手操作,更加直观地认识轴对称图形。此外,学生在初步了解民间剪纸艺术的基础上,还能感受到对称图形的魅力,并自主保护剪纸文化,传播剪纸文化。

(二)创设传统游戏情境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体验,参与学习过程,使其树立自主学习意识。要想达到此目标,教师就要利用数学知识中蕴藏的传统文化,创设“传统游戏”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习题和教材中隐含的传统文化元素,潜移默化地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以便于学生深入理解知识。以《长度单位》为例,教材介绍说:“很久以前,人们用1庹、1搾等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教师可以借此向学生普及相关传统文化知识,如传统上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来做测量工具,即张开大拇指与中指,两端的距离为一搾;唐太宗李世民规定了步测法,以双步,即左右脚各一步作为长度单位,叫作“步”,并规定一步为五尺,三百步为一里。教材中“做一做”的第六部分提到了用线段代表距离与长度,教师可引入华容道小游戏,为学生创设传统游戏情境。教师可先向学生介绍华容道的典故,让学生明白数字华容道和《三国》华容道类似,只是里面的棋子换成了大小相同的木块,并画了数字1到15,只要把数字根据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好就能通关。此游戏需要用尽量少的步数、距离及简短的时间,把棋盘上的数字方块按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重新排列整齐。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介绍滑块类游戏,最早可追溯到史前时代,和“河图洛书”有关联,是中国古代的“重拍九宫”游戏,历史悠久。如此,通过游戏情境的创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感受古人的智慧。

(三)利用传统文化丰富数学素材

俗话说“见微知著”,“以小见大”。透过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看到数学内蕴,如“四大发明”的出现,不但推动了社会发展进程,还让我国走上了探索世界之路,如指南针为郑和航海活动以及古代海外贸易做出了重要贡献。以《方向与位置》为例,教师可借助指南针,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从最早的人们通过北斗星来辨识方向,制作了司南——指南针的雏形;后来人们用指南针分辨海上方向。同时,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还囊括了很多古代科学技术内容,利用这些传统文化内容,能够丰富数学素材资源,使学生更有见地。以《年、月、日》为例,就可运用传统文化中的“二十四节气歌”来教学生分辨大小月。这是我国古代的历法知识,如其中的“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是八廿三”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国古人独特的时间观念,体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二十四节气歌其将自然节律变化准确地反映了出来,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也可以用民间传统的“拳头记忆法”:把左手握成拳头,从左至右数月份,每数到有31天的月份,就伸一根手指,代表大月;每数到有20天的月份时,就弯曲一根手指,代表小月。通过传统文化的滋养,让学生深刻理解年、月、日的意义,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数学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应重视传统文化与小学数学教学相融合的作用,并且对我国数学的发展历史进行充分了解,并分析其文化内涵,能够从更深层次挖掘数学知识中涉及的历史文化内容。与此同时,教师应结合数学教学的整体目标和局部目标,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目标之中,使传统文化与教材内容得到充分融合,从而形成合理有效的衔接。不仅如此,教师应以学生的兴趣和主体地位为基础,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传统文化,并促进学生积极探索传统文化内容,弘扬传统文化精神,从而形成文化素养,在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田彦涛.核心素养下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策略[J].现代农村科技,2022,(06):90.

[2]侯应娣.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研究[J].华夏教师,2022,(12):59-61.

[3]吴骏,曾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教科书中的传承[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35(02):115-120.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