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急诊科室中,心脏骤停是较为常见的患者症状,对患者健康威胁性较大。在人体心脏骤停时间达到4-6min后,会对患者的血液流通造成影响,难以保证灌注患者全身,从而导致患者出现脑组织和全身性器官损伤[1]。因此,在前4min给予患者及时抢救是尤为重要的。从临床当前发展情况来看,心肺复苏是重要措施,但是要想保证的恢复效果,还需要临床给予患者一定的护理干预[2]。急诊护理方法是一种有效的护理手段,在心肺复苏患者的康复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则基于此,以我院患者为例,将急诊护理干预进行应用,探究其对心肺复苏患者的影响效果。
1患者资料和研究方法
1.1一般资料分析
选择我院患者为研究对象,以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期间接收的100例心肺复苏患者为例,将患者分为两组,给予不同护理方法,分别命名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中,有患者50例,其中男性和女性患者人数分别为23例和27例,患者的年龄范围在23岁-77岁,患者对应的年龄均值为(45.44±5.04)岁。对照组中,有患者50例,其中男女患者所占比例为1:1,均为25例,患者 最大年龄为78岁,最小年龄为24岁,对应的年龄均值为(45.99±5.19)岁。采用统计学方法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均显示为P>0.05,无意义,符合本次研究对比标准。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的护理方法为常规护理,主要对患者的各项体征变化进行监测,包括血压、心率和血糖等,并定期叮嘱患者按时服药,在发现患者出现异常后,需要立即报告医生,给予患者积极处理。
1. 实验组患者采用的护理方法则为急诊护理干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需要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心脏骤停症状较为严重,对患者的威胁性较大,容易导致患者和家属出现较大的心理压力,担心病情持续进展,加之患者对医院环境感到陌生,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等情绪,不利于患者恢复。需要护理人员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疏导,将患者的病情进行告知,并介绍成功的治疗案例,提高患者治疗自信心,并指导家属给予患者陪伴与鼓励,保证患者以积极的态度配合治疗。其次,给予患者环境护理,急诊护理人员需要对室内的温度和湿度进行有效调节,保证患者舒适度,避免对患者病情造成不良影响,并注意定期清洁和开窗通风,可根据患者喜好,在病房内设置花草和海报等,以保证患者处于愉悦状态,促进患者恢复。同时,给予患者脑部复苏护理和心电图监护,接受心肺复苏后的患者大多会因为血流停滞而导致脑组织缺乏自我保护功能和调节功能,需要护理人员采用湿毛巾给予患者颈部和头部冷敷,以减少患者的脑灌注问题发生率。同时,经过心肺复苏干预的患者大多存在心脏功能不稳定的情况,需要临床加强对患者的心电监护,定期观察,在发现异常后,给予及时处理,避免对患者造成严重损伤。最后,给予患者气道护理,针对需要气道插管的患者,需要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监测,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减少感染问题发生率,同时需要保证患者插管期间的气管通畅性,并对低压气囊进行合理掌握,对放气次数进行控制,避免患者出现误吸或是胃内容物反流的情况。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生命指标进行监测,包括动脉压和心率。
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将我院自制满意度调查表进行应用,其中主要包括四项指标内容,分别为:体位,气道护理、胸部护理、环境,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等,各项指数评分满分均为100分,分数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成正比,分数越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越高。
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暴躁和抽搐等。
1.4统计学方法
对数据进行统计,主要将SPSS20.0软件进行应用,其中,对计量资料的计算,结果表示以(x̄±s)为主,验证以t值为主,而计数资料的统计,比较结果采用(n,%)进行计数,进行验证,则用x2值表示,在结果显示数据比0.05小时,表示此次研究计算存在意义。
2结果
2.1生理体征监测结果比较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动脉压和心率水平均相对较低,并且无显著差异,表示为P>0.05,护理干预后,各项指标均发生变化,相比之下,实验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值更高,恢复效果更好,并与对照组各项数据形成显著差异,表示为P<0.05。具体见表1。
表1 对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结果比较(x̄±s)
2.2护理满意度比较
对比三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实验组患者的体位,气道护理、胸部护理、环境,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护理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各项数据均与对照组数据存在显著差异,表示为P<0.05,存在意义,具体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x̄±s)
2.3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00%和32.00%,数据差异相对较大,P<0.05,实验组患者的发生率更低,具体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3讨论
心脏骤停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其问题在临床中的发生率较高,很容易导致患者发生死亡,患者的发病较急,病情进展速度较快,需要临床给予患者积极有效的抢救干预,从而改善患者症状,保证患者生命健康。从当前发展情况来看,临床对心脏骤停患者进行治疗,大多是将心肺复苏方法进行应用,心肺复苏法可通过进行胸外心脏按压,促进患者心肺气道的开放,从而保证患者的心跳、呼吸逐渐恢复,从而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避免患者的脑组织出现长期缺血的情况,导致患者在缺氧的情况下出现组织坏死的情况。心肺复苏干预的抢救价值相对较高,但是此方法应用后,患者心脏状态恢复并不平稳,患者在心搏骤停期间会出现各种器官和功能受损的情况,导致患者在实施心肺复苏后仍然存在病情危急的情况,容易出现各种突发情况,还需要临床加强重视,给予患者积极护理[3]。
本研究主要将急诊护理干预进行应用,此护理方法可从实际情况出发,加强对患者的监测管理,并给予患者心理护理、环境护理,以提高患者舒适度,同时可加强气道管理,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减少感染等问题的发生率[6]。实施后,结果显示: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动脉压和心率水平均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干预后,各项指标均发生变化,实验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值更高,与对照组各项数据形成显著差异,表示为P<0.05。实验组患者的体位,气道护理、胸部护理、环境,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护理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且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各项数据均与对照组患者数据存在显著差异,表示为P<0.05,存在意义。表明采用护理干预的实验组患者护理方法应用效果更好,更有利于促进患者恢复。
综上所述,将急诊护理干预方法应用在心肺复苏后患者中,其临床效果显著,有利于改善患者各项生命体征,促进患者恢复,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对临床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徐艳. 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探究[J]. 健康之友 2020年16期, 263页, 2020.
[2] 宋晓玲, 李昌容, 罗晓琴. 探讨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 健康必读, 2019, 000(026):80-81.
[3] 吉庆. 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及安全性探讨[J]. 饮食保健 2020年7卷13期, 120页, 2020.
[4] 王春华. 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的临床效果及患者心理影响分析[J]. 心理月刊, 2021(4):2.
[5] 盖纳, 严兆娴, 董青苗. 评价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产生的影响及安全性[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20(50):1.
[6] 张发家, 许鑫, 伍小莉. 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及安全性分析[J].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0, 18(13):2.
通讯作者:危丽华、主管护师、从事急救护理及护理管理工作、邮箱:2880164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