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入侵以及晚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下,中国渐渐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无数的仁人志士期望通过追求真理来改变中华民族的现状,而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送来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华民族觉醒的呐喊声之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阶级相结合成立了中国共产党,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一直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党的理论指导纲领,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武装自己,来唤醒民众。但在革命的探索之初,由于对马克思主理论的认识不足和对中国革命的认识脱离实际,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将俄国十月革命的城市路线错误的运用于在中国的革命斗争中,为此付出了较为惨重的代价,毛泽东在对中国农村的深入调研以及秋收起义的实践中,分析革命斗争的失败教训并总结经验,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革命斗争路线,为中国的革命道路指明了方向和道路。由此中国共产党人深刻的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不能生搬硬套,只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救中国于水深火热之中。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态思想的提出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即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并在实践中逐步行成的,毛泽东思想不仅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科学指导思想。同时毛泽东思想不仅涵盖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理论的中国化,也包含了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初步探索。毛泽东生态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自然观的认识下,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实际情况提出植树造林和兴修水利的想法,并在1956 年的向全国人民发出了“绿化祖国”号召以及下达“实行大地园林化”的任务[2]。
毛泽东生态思想虽然并没有明确给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化的概念,但实际上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化的基础,这不仅给中国在生态建设方面提供了指导思想,同时给后期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的建设提供了标准参考。确保了中国在生态文明的建设不脱离实际这一框架。这显示了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中国共产党对生态建设的重视,以及对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化的积极扩展。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态思想的发展
邓小平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的进程。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新领悟。邓小平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协调发展,这与马克思主义的提出的“社会主义是人与自然的最和谐发展”的观点不谋而合。邓小平对于当时面临的生态问题,提出要加强控制人口并通过科学技术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邓小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的进程,也纠正了中国共产党在生态建设上的一些错误,使得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更加的中国化,更加的贴合中国国情,为后续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建设进一步的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期,这一时期,虽然经济增长速度实现了较快的增长,但整个经济产业是一种粗放型的经济建设,特别是资源消耗型产业面临经济建设时期遇到的生态建设问题,这些生态环境问题和生态环境矛盾的出现促使我们在保护生态环境建设方面更加努力的去探索。改革开放的时期也是科技革命在全球迅猛发展的时期,科技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我国深刻的认识到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的重要力量。由此,邓小平同志创造性的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利用科学技术的力量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同时还提出了要建立相关的法律制度来保障生态环境的建设。邓小平的生态文明思想是对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在面对国内生态失衡、资源短缺的等一系列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索,通过总结前两代领导集体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新时期中国具体国情,江泽民同志把可持续发展战略明确的提了出来,只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类才能得到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我们不仅要健全相关的生态保护法律法规,更要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普法宣传让环境保护意识深入到每一个人民群众的心中,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环保素养。另外,还提出走新型化工业道路,不以牺牲和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去换得经济的发展。要为子孙后代留一条道路。
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中,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导致生态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同时指出资本的趋利性导致资本主义不顾一切的追求利益最大化,通过压榨工人阶级的剩余价值,不断地以消耗自然资源来扩大社会生产力使得劳动产生了异化,同时也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异化的劳动让人与自然的对立性更加深刻,发展与保护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从而致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向对立面转化,最终导致了生态危机的爆发。要想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来应对生态危机。就是将社会主义制度替换资本主义制度转变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由此结合中国国情所面临的生态问题,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一中国化的生态文明思想。通过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来转变以资源消耗的生产方式。胡锦涛进一步提出:“绿色发展就是要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降低能耗和物耗,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相协调”[5]。并且以胡锦涛为首的新一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核心,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战略建设。这使得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中国化层次更进一步。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态思想的创新
自十八大召开,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的高度,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的建设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习近平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原点,结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入全国各地调研,于中国当前面临的生态问题,科学系统的提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更加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的理论建设。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自然对人类具有先在性的唯物主义立场,与之相对应的是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中认为:“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前提。”[3]自然不仅先于人类而存在而且还孕育了人类文明,为人类和人类文明提供了诞生发展所需要的一切必要基础条件。没有自然社会文明就无法形成。社会文明的生产资料来源于自然生态、维持人类生命的必须品是来自自然生态的水资源。人类脱离自然就会死亡消失而文明也将消失殆尽。承认自然的先在性是习近平生态文明理论的基础,着重指出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源泉,是人类创造文明的重要基础。人类社会文明必须依靠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可持续发展下去。这深刻体现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以自然为主的唯物主义立场;表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中国化并未脱离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指出要从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去认识和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了这一规律,通过对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之间辩证关系的探讨,掌握了两者之间的发展规律,提出“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这一哲学论点。阐明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这充分表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具有丰富的系统性和辩证统一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2] 林业.毛泽东论.新编本.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3.
[4] 《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s
作者简介:郝焰焰(1996-),女,汉,河南林州人,在读硕士研究生,单位: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