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脑出血是由于脑内动脉血管、静脉血管或毛细血管突然破裂,导致血液流入脑实质内的一种紧急脑血管疾病,这种病症带有高血压的特点,起病突然,病情严重,死亡率高,是急性脑血管病中的重症类型[1-2]。高血压脑出血最常发生在壳核和基底节区影响内囊,导致患者突然剧烈头痛,常伴有情绪不稳定、嗜睡甚至昏迷,严重时还会引发呼吸问题,甚至呼吸衰竭。在临床中,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策略依据出血量来定,对于出血量较少的患者通常采取内科保守治疗,而出血量大的患者则需要紧急手术,如开颅手术或脑立体定向手术来清除血肿以缓解脑压力并促进恢复[3-4]。然而,开颅手术伴随一定并发症风险且创伤较大。近年来,随着内镜微创技术的进步,神经内镜下微创手术在治疗脑出血方面得到广泛应用,这种技术可为医生提供更好的手术视野能够窥探深部和难以触及的区域,从而更彻底的清除血肿,并且具有快速止血、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5-6]。因此,本文就针对神经内镜下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加以分析,具体如下。
1基础资料与治疗方法
1.1 基础资料
2022-8~2024-2选取我院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4例,因具体实施的治疗手段不同将其划分为2个小组,对照组32例,男17例、女15例,63-79岁,平均年龄(71.03±1.89)岁;实验组32例,男18例、女14例,65-78岁,平均年龄(71.54±1.91)岁;各组基线数据较比,无差异性P>0.05。纳入标准:①经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诊断为高血压脑出血,临床治疗完整;②对本次研究知情且自愿加入者。排除标准:①对本次研究手术有禁忌证者;②患有凝血功能异常或恶性肿瘤者。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对患者实施开颅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具体方法如下: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确保手术过程中的安全和舒适度。接着根据术前头部CT扫描结果中显示的血肿精确位置设计手术路径以确保在操作过程中避开脑部的主要血管及重要功能区域。手术时医生会在血肿邻近的头皮区域做出一个马蹄形的切口以减少创伤并方便操作,然后按照常规操作放置引流管,最后进行关颅处理并仔细缝合切口。
实验组:对患者开展神经内镜下微创清除术治疗,具体方法如下:患者经全身麻醉后被安置在仰卧的体位上。医生会参考颅部CT的影像结果精确锁定血肿的位置并估算其体积以及血肿与头皮层之间的最短直线距离。在操作过程中会避开脑部的血管和重要功能区以保障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神经内镜的清晰视野下逐步吸除血肿并确保每一个细节都被妥善处理。当所有血肿都被清除干净后,医生会按照常规流程放置引流管,并使用专用明胶海绵对手术创口进行细致的填充以促进愈合。
1.3 观察指标
(1)治疗相关指标: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长、血肿清除情况、入住神经科重症监护病房时长和住院时长进行记录并对比。
(2)治疗效果与并发症:血肿被清除95%以上、脑出血的临床表现完全消失、生命体征稳定在正常范围内则为显效。血肿被清除90-95%但残留部分具有自行吸收的能力且脑出血的症状好转,生命体征趋于正常范围且稳定则为有效。治疗后血肿残留量大且未能自行吸收,甚至可能出现再出血的情况,需要进一步的手术干预、脑出血的症状没有得到明显缓解、生命体征持续异常,满足1条则为无效。治疗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00%。记录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颅内感染、肺部感染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发症发生率=(颅内感染+肺部感染)/总例数*100.00%。
(3)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0-42分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意识水平、面部表情瘫痪程度、语言表达能力和眼球活动4个维度进行评分,每项评分10.5分,分数与神经功能缺损呈正相关。
(4)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应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进食、穿衣、如厕和平的行走4个维度进行评分,每项评分25分,分数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呈正相关。
1.4统计学方法
SPSS 26.0统计对本文数据处理,P<0.05为数据比较有差异。
2结果
2.1组间治疗相关指标比较
实验组手术用时、入住神经科重症监护病房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1
表1组间治疗相关指标比较(x̄±s)
2.2组间治疗效果与并发症比较
实验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2
表2组间治疗效果与并发症比较(n,%)
2.3组间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无差异性P>0.05。治疗后,实验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3
表3组间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x̄±s,分)
2.4组间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
治疗前,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无差异性P>0.05。治疗后,实验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4
表4组间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x̄±s,分)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作为一种突发性强、病情严重且死亡率极高的疾病已经成为中老年人致死的常见原因之一,该疾病治疗过程颇具挑战性且给许多患者带来不良预后[7-8]。基于此,在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中应尽早清除颅内的血肿以迅速缓解其对周围组织的压迫和占位效应,同时降低颅内压以减轻对神经元的进一步损伤[9-10]。在以往的临床中,对于高血压脑出血常采取开颅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该方法虽然可以降低颅内压、清除血肿,但该方法手术时间较长可能会导致脑组织长时间受到牵拉,进而增加术后脑组织肿胀和感染的风险,这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和意识状态,还可能延长治疗时间并降低预后效果。因此,选择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至关重要[11-12]。
随着内镜微创技术的飞速发展,神经内镜下微创手术在脑出血治疗领域已占据重要的位,该技术以其卓越的手术视野拓展能力使医生能够深入探索传统手术难以触及的脑部深处区域,从而实现对血肿更为彻底的清除,而且神经内镜微创手术还展现出快速止血、创伤最小化等显著优势,是的术后患者能够更快摆脱手术带来的不适并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这不仅可提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还极大的改善其生活质量[13-14]。神经内镜下微创手术已成为脑出血治疗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突破[1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手术用时短于对照组,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入住神经科重症监护病房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充分说明神经内镜下微创手术在脑出血治疗中的优越性和有效性,而且患者在术后能够更快的恢复意识、自主呼吸和稳定生命体征,这可减少在医疗机构的滞留时间降低医疗成本也减轻患者和家属的负担。本次研究结合显示,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无差异性;治疗后,实验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这显著证实神经内镜下微创手术的精准性、有效性和安全性。神经内镜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周围脑组织的损伤,这不仅降低术后神经功能缺损的风险,还可促进神经功能的快速恢复。随着神经功能的逐渐恢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到显著提升,进而能够更好的进行自我照顾和参与社交活动。
综上所述: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神经内镜下微创手术进行治疗不仅可优化手术相关指标,提升整体治疗效果,还可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明显提高,值得广泛推广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