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通过对神经外科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发现相应的影响因素,并展开系统化分析。方法:筛选2021年3月——4月30日为本次研究时间,筛选这一时段内,在某市5家医院神经外科工作的护理人员100名作为参与者纳入研究。以症状自评量表(SCL-90)作为评分标准,对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评。根据测评结果可将其分成两组,评分低于160分为良好组,评分高于160分为较差组。在对两组基本资料进行对比的基础上,对影响神经外科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00名参与调查的护理人员中,心理状况良好的74人,SCL-90 平均分值为(128.72±10.98)分,为良好组(74%),心理状况较差的26人,SCL-90 平均分值为(213.97±26.12)分,为较差组(26%)。组间比较,较差组的低级职称(88.46%)、较高工作强度(69.23%)、医疗纠纷经历(46.15%)以及外界支持不足(69.23%)所占比率明显高于良好组,(p<0.05)。通过多因素分析发现,低级职称、较高工作强度、医疗纠纷经历以及外界支持不足是对神经外科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产生重要影响的独立危险因素,且(p<0.05,OR>1)。结论:神经外科护理人员的整体心理健康状况并不理想,临床需要在及时发现并积极处理相关影响因素的同时,给予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多关注,以确保其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工作中。
摘要: 目的:分析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疗法+臭氧穴位注射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0月~2022年10月期间在本院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100例患者,以信封法将各50例患者随机分入对照组与联合组。对照组采取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疗法,联合组加行臭氧穴位注射。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睡眠质量评分和疼痛评分。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P<0.05。两组治疗前的疼痛评分、睡眠质量评分无明显不同,P>0.05;治疗后联合组两项评分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疗法+臭氧穴位注射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有显著疗效,同时对患者疼痛程度和睡眠质量也有积极影响。
摘要: 目的:探讨神经内科护理中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观察。方法: 选取2019年3月-2021年4月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8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n=39)基于康复护理方案和对照组(n=41)常规护理方案,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护理有效率为97.4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2.93%(P<0.05);研究组护理后HAMA量表评分和HAMD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评价量表各维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内科脑卒中患者应用康复护理可显著改善患者康复效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可推广。
摘要: 目的:分析针对性护理应用在神经内科老年痴呆患者中对其认知功能、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9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神经内科老年痴呆患者142例,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71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联合针对性护理,对比经过60天护理后患者的认知功能、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组内对比,护理后患者的MMSE和ADL取得的结果明显优于护理前;组间对比,研究组患者护理后患者的MMSE和ADL取得的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2.81%明显于低于对照组12.67%,对比差异明显(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98.59%明显优于对照组86.20%,对比差异显著(p<0.05)。讨论:在老年痴呆患者的护理中,针对性护理效果显著,有效提高患者的认知功能,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 目的:分析为神经内科行介入手术治疗的患者提供术前术后护理指导的临床价值。方法:对照组为常规护理,观察组联合运用术前术后护理指导。结果:术后并发症率组间横向对比中,观察组2.78%,对照组22.22%,P<0.05;护理满意度组间横向对比中,观察组100.00%、对照组88.89%,P<0.05;与对照组进行组间横向对比,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为观察组较短P<0.05。结论:对于神经内科介入手术患者运用术前术后护理指导可和谐护患关系,减少患者的术后并发症。
摘要: 目的:探究分析神经内科昏迷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对鼻饲反流误吸的作用。方法:选取于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院内神经内科昏迷患者共102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入院序列数为基础,采用随机数字分组的方式,将10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进行干预,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模式进行干预。对比两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满意度以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对神经内科昏迷患者进行干预的过程中,采用综合护理模式对患者进行干预,能够有效提升其护理满意度以及生活质量,同时能够显著改善不良事件发生率,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具有优良的效果,值得进一步的推广与应用。
摘要: 目的:分析对于神经内科重症患者采用中等长度导管的效果及其护理方法。方法:样本抽取时间为2022年1月~2023年2月,地点为我院神经内科,疾病确诊结果均为重症脑卒中,样本数量64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即对照组、观察组,各组病例数量均为32例,对照组为留置针穿刺置管,并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则为中等长度导管置管,并给予精细化护理,对2组患者的并发症、护理满意度以及置管情况等进行对比。结果:与对照组进行组间横向对比平均留置时间为观察组较长,总穿刺次数以及输液工具费用均为观察组较少P<0.05;并发症率组间横向对比中,观察组3.13%,对照组21.88%,P<0.05;护理满意度观察组为100.00%,对照组为87.50%,P<0.05。结论:对神经内科重症患者采用中等长度导管并配合精细化护理有利于提升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以及和谐护患关系。
摘要: 目的:观察脑血管病神经介入治疗后的相关并发症情况。方法:选取时间范围(2021年9月到2022年9月),选取对象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患者共计77例,按照双盲法分组,对照组38例患者采取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39例患者采取神经介入治疗。结果:治疗前,两组病变血管恢复情况(P>0.05)。观察组Vs(109.64±7.92)cm/s、Vd(21.97±0.08)cm/s,血管狭窄率(21.06±1.97)%,均明显下降(P<0.05)。治疗前,观察组神经功能、生活质量,两组评分(P>0.05),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10.15±1.04)分,生活质量(98.79±5.64)分,评分更优(P<0.05)。观察组并发症更低(P<0.05)。结论:神经介入治疗具有显著优势,可有效提高脑血管病治疗效果,可促进病变血管恢复,帮助患者改善神经功能,提升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
摘要: 目的:分析神经介入血管内栓塞在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7月~2023年6月颅内动脉瘤患者82例,根据疗法分组,A组(神经介入血管内栓塞)41例,B组(开颅夹闭手术)41例,比较手术治疗情况、术后并发症、患者功能状态、预后情况。结果:手术治疗情况比较,A组手术较快、住院较短、切口较小,但是治疗费用较高(P<0.05);术后并发症比较,A组发生率,B组发生率,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功能状态比较,A组生活自理能力较高,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预后情况比较,A组短期内预后较好,B组较差(P<0.05)。结论:针对颅内动脉瘤患者实施血管内栓塞具有显著效果,可加速治疗和康复,手术切口较小,术后患者功能状态和预后恢复情况较好,但治疗费用相对较高。
摘要: 近几年,脑卒中又有年轻化之势,给家庭与国家造成比较严重的经济负担。如何在短时间内能够有效缓解脑卒中后的症状,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帮助患者能够尽快回归社会,是目前国际上亟待解决的问题。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NMES)是一种利用低频脉冲电流刺激神经和肌肉,从而达到康复治疗目的的技术。其优点是治疗方便,容易操作,无创。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针对不同时期、不同程度的脑卒中患者,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获得了较好的疗效。
摘要: 探讨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率(UACR)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关系。方法收集2014年07月至2016月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医学科、神经内科住院,且头颅MRI和MRA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16名的临床资料。入院7 d内依据NIHSS多次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进行评估,任意1次评分较入院分值增加≥2分定义为END,并将研究对象分为END组和非END组。通过比较两组间各因素差异分析、构建Logistics回归模型和分层分析研究UACR水平和END的相关性。结果与非END组相比,END组饮酒比例、NIHSS评分和UACR水平均显著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UACR水平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OR=4.54,95%CI:2.08~9.94,P<0.001)。分层分析证实较高的UACR水平在年龄>67岁、入院时NIHSS评分>3分、合并高血压、TOAST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男性患者中与发生END独立相关。结论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率升高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END的危险性因素,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 分析表现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长海医院自2007年8月2015年12月收治的确诊为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表现分为表现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组和单纯性颅内压增高组,对两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现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组42例(42.0%),平均年龄(36.3±14.4)岁,男女比例1.2∶1,有明确病因30例(71.4%)。单纯性颅内压增高组54例(54.0%),平均年龄(40.7±13.7)岁,男女比例1.16∶1,有明确病因31例(57.4%)。与单纯性颅内压增高组相比,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组的患者入院后误诊比例低(11.9%vs.29.6%,P=0.037),脑实质损伤阳性比例高(61.9%vs.20.3%,P=0.000),发病48 h内接受抗凝治疗的比例高(26.3%vs.9.3%,P=0.027)。结论表现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CVST患者易早期诊断及抗凝治疗。
摘要: 探讨经典三叉神经痛(CTN)与椎动脉优势(VAD)的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384例CTN患者和384例非三叉神经痛(N-CTN)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Frighetto的标准评价CTN患者的症状评分;测量两侧椎动脉直径以及基底动脉弯曲长度(BL),分析CTN与VAD的发生率、疼痛程度及发生侧别的关系。结果 VAD的发生率在CTN组(61.46%)和N-CTN组(49.74%)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CTN组右侧疼痛的发生率高于左侧,VAD左侧优势的比率在CTN组和N-CTN组中均明显高于右侧;CTN组VAD亚组基底动脉弯曲的发生率为75.42%,BL长度为(3.72±1.47)mm,N-CTN组VAD亚组为59.68%、(2.39±1.08)mm,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27例VAD患者中,基底动脉弯曲292例,基底动脉弯曲方向发生在优势侧对侧共计246例,占84.25%。在不同级别椎动脉直径差异中,CTN患者症状评分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不同级别基底动脉弯曲中,CTN患者症状评分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TN评分与椎动脉直径差异呈正相关(r=0.341,P=0.001),与BL呈正相关(r=0.134,P=0.001)。结论 CTN患者VAD发生率较N-CTN人群高,其疼痛侧别多见于VAD对侧;VAD直径差异越大,基底动脉弯曲程度越大,CTN患者症状评分越高。
摘要: 探讨孤立性脑桥梗死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进展的预测因素。方法收集发病48 h内经DWI证实的138例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据卒中发生后病情最严重时NIHSS评分变化(NIHSS评分较入院增加≥2分或运动障碍评分增加≥1分)分为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进展组(进展组)和非进展组。比较两组的危险因素、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特征,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进展的预测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进展组空腹血糖、入院时NIHSS评分、出院时的mRS评分明显高于非进展组(P<0.05)。进展组累及脑桥腹侧表面梗死、梗死灶最大直径、重度脑室旁WMH及皮质下WMH明显高于非进展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累及脑桥腹侧表面梗死(OR=0.160,95%CI:0.052~0.493,P=0.001)、重度脑室旁WMH(OR=2.824,95%CI:1.206~6.614,P=0.017)及重度皮质下WMH(OR=3.460,95%CI:1.427~8.393,P=0.006)是孤立性脑桥梗死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累及脑桥腹侧表面梗死及重度WMH是孤立性脑桥梗死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进展的预测因素。
摘要: 探讨中国汉族人群中AGT基因上的rs2067853和rs4762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式,收集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255例(ICH组),健康体检者共321例(NC组)。基因分型采用Sequenom飞行时间质谱平台进行检测,χ2检验分析两组间等位基因和基因型的分布频率是否存在差异,并且按照性别进一步进行分层分析。多因素交互作用的影响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ICH组和对照组rs4762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分布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男性中,rs2067853在两组间的基因型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T基因型是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P=0.014,OR=9.053);而女性中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携带rs2067853 TT基因型的男性、高血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体质量指数是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因素。结论rs4762位点多态性与出血性脑卒中易感无关。而rs2067853位点多态性与出血型脑卒中易感的相关性存在性别特异性:与男性出血性脑卒中易感相关,TT是风险因素;与女性出血性脑卒中易感无关。
摘要: 分析结构影像显示有局部病变的症状性颞叶癫痫(TLE)及颞叶外癫痫(ETLE)患者发作间期痫样放电(IEDs)的特征和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结构影像显示有单一局部病变的257例癫痫患者的电生理及临床资料。根据病变分布的位置分为TLE和ETLE两组,另根据IEDs的分布与病变位置关系将TLE及ETLE又各分为3个亚组:TLE-1/ETLE-1:间期EEG正常;TLE-2/ETLE-2:IEDs与病变定位一致;TLE-3/ETLE-3:IEDs与病变定位不一致。结果 TLE-1所占比例明显低于ETLE-1(P<0.01)而TLE-2所占比例明显高于ETLE-2(P<0.01)。TLE-3亚组所占比例随病程延长而逐渐增高,而ETLE-3亚组所占比例随发作频率的下降及首发年龄的增加而逐渐下降。结论症状性TLE患者间期EEG监测的阳性率及痫样放电的定位准确率均明显高于ETLE患者。TLE患者中IEDs的分布更易受癫痫病程影响,而ETLE患者IEDs的分布更易受发作频率及首发年龄的影响。
摘要: 探讨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脑白质病变(WML)患者头颅MRI各分级中的表达水平。方法选取WML患者60例为病例组和无WML患者30例为对照组。收集临床资料,并检测血清MMP-2水平。结果血清MMP-2水平在对照组分别与WMLⅠ级、WMLⅡ级、WMLⅢ级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血清MMP-2水平在WMLⅠ级分别与WMLⅡ级、WMLⅢ级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血清MMP-2水平在WMLⅡ级与WMLⅢ级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2.144,95%CI:1.248~3.684,P=0.006)、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OR=4.432,95%CI:1.344~14.600,P=0.014)、MMP-2(OR=7.622,95%CI:4.063~14.296,P=0.001)与WML严重程度相关。结论 MMP-2可能是WML发病机制中的关键因素之一,血清MMP-2水平与WML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
摘要: 分析帕金森病(PD)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05例原发PD患者为PD组,其中35例PD认知功能正常(PDN)患者,38例PD轻度认知功能障碍(PD-MCI)患者,32例PD痴呆(PDD)患者;选取110名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检测血清25-(OH)D水平,采用CL-1200i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血清Hcy水平。使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PD患者认知功能情况。结果 PD组血清25-(OH)D水平及MoCA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血清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25-(OH)D水平及MoCA评分高低依次为PDN组、PD-MCI组、PDD组,血清Hcy水平高低依次为PDD组、PD-MCI组、PDN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D组血清25-(OH)D水平与MoCA评分呈正相关(P<0.05),血清Hcy水平与MoCA评分呈负相关(P<0.05)。血清25-(OH)D、Hcy水平预测PD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0、0.910,最佳截断值分别为39.58 nmol/L、17.04μmol/L;两者联合预测PD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62,敏感度为93.00%,特异性为91.00%。结论血清25-(OH)D、Hcy水平可预测P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血清25-(OH)D水平越低、Hcy水平越高,PD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可能越高。
摘要: 回顾性分析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CD)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结果、神经影像学表现以及预后。方法收集54例SCD患者,均已给予不少于6个月的维生素B12治疗。采用功能障碍评定量表对患者入院时和6个月后的症状体征进行评分,并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营养状况、血液检查结果和脊髓MRI表现进行分析。结果肢体麻木是SCD患者最常见的首发症状,发生早于运动症状(P<0.05)。所有患者在给予维生素B12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临床改善。入院或6个月后随访时分别按性别、年龄、脊髓MRI表现、Hb、血清维生素B12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分组,功能障碍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营养不良组入院及6个月后随访时的功能障碍评分均显著高于非营养不良组(P<0.05)。短病程组入院6个月后随访时的功能障碍评分显著低于长病程组(P<0.05)。结论 SCD患者的感觉症状发生早于运动症状。营养状况和病程与SCD患者的神经功能损害程度相关。病程越短、非营养不良的SCD患者短期预后可能越好。
摘要: 初步分析一个肌张力障碍-帕金森综合征家系的可能致病基因。方法对一个肌张力障碍-帕金森综合征的家系进行家系调查。在收集先证者相关血液生化指标、超声波、MRI影像学和PET核医学检查等临床资料基础上,对先证者及其家系三代共8人先后进行了目标基因以及全外显子基因测序加可疑位点Sanger测序验证。结果先证者临床表现为眼睑、口面、下肢肌张力异常,伴动作慢、肌张力高和震颤等典型肌张力障碍-帕金森综合征症状,多巴胺能药物不敏感及服药后罕见的阴道出血不良反应。血生化、铜蓝蛋白、肝脏超声及角膜裂隙灯照相、头颈及腰段脊髓MRI扫描均正常,头颅18F-dopa PET/MRI显像提示双侧豆状核多巴胺神经元受损。该家系三代共9人中出现症状2例(1例已死亡),基因检测显示先证者及另外3人携带父源的RYR1基因36号外显子c.5972C>T (p.T1911I)杂合突变;另有SETX基因外显子10的c.2439A>C (p.E813D)杂合突变;GCDH基因外显子10的c.1060G>A (p.G354S)杂合突变;ATP7B基因外显子18的c.3792G>C (p.M1264I)杂合突变;上述突变致病意义均未明确。结论本研究未找到已报道的肌张力障碍-帕金森综合征家系相关基因突变,其致病基因需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