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古诗词教学
​王红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王红,.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古诗词教学[J]. 文学研究,2022.12. DOI:10.12721/ccn.2022.157121.
摘要: 古诗词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占有一席之地。而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就是让学生感受诗中的美,理解诗中的情。利用信息技术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于一体,能短时高效地创造出与古诗词内容相吻合的情景,能够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习的兴趣,融入诗词的世界,进入学习的佳境。信息技术与传统文化的精彩链接,构建出一条无形的时空隧道,穿过它,学生会以敏锐的目光,捕捉到古诗词闪烁的千年异彩。
关键词: 古诗词教学;信息技术
DOI:10.12721/ccn.2022.157121
基金资助:

一、创设生动诗境,感受整体美。

古代诗词遣词造句高度精辟,抒发了浓郁的情怀,因此在教学中巧妙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变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通过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悦耳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优美的意境,这样,有助于学生迅速、深刻地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蕴涵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1.运用画面展示意境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正是中国历代诗人、词人所追求的艺术境界。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将凝练的语言与具体、形象的实物联系起来,将古诗中的“形象”转化为可视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那么教学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清平乐·村居》一词中设计一系列flash动画,向学生展现江南村景:低矮的农舍、流淌的小溪、溪边的青草、农家老公公、老婆婆说笑打趣的场景,以及三个男孩分别在田间锄草、编鸡笼、剥莲蓬的生活场景。在教学中诗画对照,相映成趣,为学生想象活动提供了丰富、鲜明的表象信息,学生很轻松地进入了诗的意境之中。为了引发学生们的参与意识和创造兴趣,也为了更好地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我鼓励学生根据诗意大胆想象,自己动手为《清平乐· 村居》配画,在创作中学生播上了想象的翅膀大胆作画,一张张充满童稚的画面,展现了他们对诗意的理解,也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更让他们在诗的意境中受到了美的熏陶。通过为诗配画,反馈出了他们对诗词的理解,调节了教学气氛,使学生学中有趣,趣中有美,美中有物。

2. 借助音乐感受意境美。

古诗词中有不少节奏韵律和谐,本身就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二者具有相通共融之处,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尽可能地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于听的音律,有利于学生感受语言之间的精妙。如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送别诗,诗人与朋友的离别情绪,完全寓于水天一色的景色之中。在教学中选用与所教古诗的诗意相协调的古筝乐曲《送别》,那舒缓、轻悠的旋律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唤起了他们丰富的想象,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那深情的乐曲很自然将学生带到了长江之滨,黄鹤楼下,他们仿佛看到一代诗仙李白与老友握手话别,一直伫立江边,直到船帆的影子已消失在水天之间的情境。学生为乐所动,被情所染,对诗歌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二、辅助理解诗词,体会语言美。

古诗用词非常精炼,一字一句都是经过作者的反复斟酌。抓住重点字词理解大意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能够克服时空限制,通过光、色、形、声等,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诗词的诗眼,通过交流,理解并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如古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的十分巧妙,但仅凭口头讲解,学生很难心领神会。而恰当使用多媒体课件便可解决这一难题。在教学理解“生”时,可先让学生观看视频:山峦叠起的香炉峰正被烟雾笼照,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色烟雾不断地从山谷中冉冉升起……其中的美景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幻化成具体的动态景象,使学生通过观察、思索,领悟到“生”字的妙处。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情色彩。

三、入情入境朗读,想象意境美。

古诗词具有节奏鲜明、词句优美、韵律和谐的特点,最适合吟唱。教学中应安排充裕的时间,借助形象直观的视频,旋律优美的音乐等信息化手段,通过大声朗诵、配乐朗读等形式,让学生体味,感悟。如在教学《早发白帝城》时,让学生体会画面,体会彩云之间的白帝城地势之高、之美,“千里”之遥“一日”之短,点出穿行速度之快,恰到好处的夸张,感受到两岸猿猴的叫声不间断,轻快的小船已穿过连绵不断的群山动态美。此时此刻启发学生:在这样的画面中,假如你是坐在小船上的诗人,你怎样吟诵这首诗呢?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他们跃跃欲试。这时,再播放诗人翘首船头顺流而下的动画,配上古筝轻松明快的曲调,使学生如临其境,不知不觉地进入角色,带着这种感受在诵读中品味,在诵读中表达,吟出了情,也诵出了趣。

四、启发引导想象,创意表达美。

诗歌的语言不仅精炼,而且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它特有的语言形式为学生创造性地表达美感提供了天地。在教学中运用信息化手段,给学生还原诗歌故事,链接现实生活,启发想象,对比体验诗词之美,充分表达个性理解。如在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播放了几组画面,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想。画面一:九九重阳,兄弟们登高望远插茱萸正兴高采烈时,却发现少了作者,叹息……。画面二:街道上热闹非凡,家家张灯结彩,欢声笑语……画面三:夜幕低垂,点点归鸦飞回巢中……画面四:作者一个人孤独地坐在冷清的客栈中,桌上一盏孤灯和窗外的那轮明月。当提问:”如果你是作者,此时会是怎样的感受?”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我会感到非常的孤独、寂寞,想念家乡,因为九月九日,别人家都张灯结彩过着团圆喜庆的节日,而我孤寥寥的一个人在客栈中。”有的说:“我会非常想念家乡,因为连乌鸦都回巢了,而我却还在异乡飘零。”有的说:“我也会非常想念家乡和家乡的亲人的,因为别人都在一家团聚,陪伴我的只有一盏不会说话的灯儿,即使有十盏灯陪伴也不能消除我想念家乡的心呀”……这样在教学中展示古诗的意境,让学生从中体验美,发现美,表达美。

在古诗词教学中,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诗中的形、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学生更能产生情感共鸣,也能很快进入诗的意境中。学生徜徉诗海,充分感受,深刻领悟,真情表达,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古诗词教学的效果,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更加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信息技术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J] 赵媛

2.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策略研究  [J] 张志军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