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汉语是我国历史发展至今的见证,从河南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开始,通过龟甲、卜骨、竹简、铁卷、绢帛、纸张到如今的电脑,历史上各个时期都将汉字和汉语言,通过不同的载体将其记录,也证明了我国绵延至今的文明,为了能让汉语言在当代社会继续发扬光大,就需要我们不断的提高认识,加大汉语言的使用力度,并积极开展汉语言的文学教育,让广大初中生能够通过学习,热爱并更加灵活的使用汉语言,从而推动学生的自身发展。初中的汉语言学习,正是一个人的基础,通过学习,能够培养他们的价值观和逻辑体系,也能够为其日后的自学、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初中教学中,深入开展汉语言文学的教育,有着极为突出的作用,应该得到广大师生和家长的高度重视。而且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如今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信息化技术最先进的国家之一,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模型识别等现代化教学手法也层出不穷,这就使汉语言文学教育对于信息化的应用要更加普及,也为现在的语文教育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支撑,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方便的寻找资料,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热爱上语言文学的无穷魅力。
1 初中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和意义
1.1 汉语言文学教育对于学生审美情趣与博爱人性的培养
汉语是一个复杂多远、变化无穷的、充满魅力的语言。通过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可以描述情况、抒发情感,通过对文字表达方式的转换,可以形成非常复杂的文学体系。初中生通过对汉语的学习,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更能够使他们形成自己的思维习惯、学习习惯,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这可以促使他们能够通过眼前的万事万物,通过语言来表现出来,也可以使他们的情感和喜怒哀乐,也通过语言来描述出来,从而使他们情感更加细腻,关注事物和内心也更加丰富。久而久之,形成了自己的博爱人性,通过对世间万物的观察和表达,能够形成自己良好的价值观,并更加珍视汉语在自己人生中的重要性。
1.2 汉语言文学教育对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
世界各国的语言,其创造和使用的目的就是沟通,汉语言也不例外。通过汉语言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自身、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家长、以及亲朋好友的沟通能力。当今的社会是一个需要人与人沟通的社会,学生通过自身的表达、或者听取别人的表达,以增进沟通和交流,这也能够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和动脑能力。为学生日后的更进一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 初中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方式方法
初中汉语言文学教育离不开当今的数字化、现代化技术,离不开个性化数据的采集分析和使用。这需要学校和教育部门通过分析学校的优势和特点,建设和创新教育模式,提出教育方案。也要搭建起本校的现代化教育平台和系统软件,通过让学生、家长和老师熟练的运用各种软件,组建专门的管理和研发机构。为了初中语文教育的进一步提高,学校应该成立专门的机构,培养优秀的语文教育团队,以学科组长为团队的核心,并在此之上深入交流教学心得和经验。同时教师应不断的提高现代化设备与软件的应用水平,多和学生互动,汉语言文学是一个互动性极强的学科,汉语本身就是一种需要沟通的语言,通过更多的与学生沟通交流,使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产生主观能动性。通过对于学生在校期间不同的年级进行数据的分析,这就能够使老师及时的发现学生的学习状态的不同与成长进步。通过与学生的沟通,激励学生的学习信心,为学生解决每一个阶段的问题,并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问题,寻找相应的解决的方式方法。对于学校的管理层来说,如何分析各个班级与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做好教育策略的调整是一项重大的考验。为了使学生能够培养出解决问题的能力,语文学科应该多鼓励学生阅读,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在学校的网站主页设计网上图书馆,并随时供学生查阅。如果条件不允许,也应该引导学生通过何种方式、哪个网站能够找到应该阅读的语文资料,同时鼓励学生通过查阅学校的图书馆和自行查找阅读材料寻找相应的答案,老师也应该在学校的网站或微信的平台上,设置不同难度的思考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平时认知来解答不同难度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关系,并由此引发学生热爱阅读,善于表达的积极性。
3 结语
汉语是美丽的语言,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并热爱汉语言文学,发现原来通过文字,能够形成如此丰富多彩的世界,并通过自己的不断学习和表达,发挥汉字本身的魅力,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汉语言的魅力来征服学生,这对于教学工作者而言,也是一种挑战。只有本身热爱汉语言教学的工作,才能够使自己在授课的过程中,充满了自己对教学和汉语言文学的热爱和激情。因此,要充分认识汉语言文学对于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的重要性,通过不断的完善和提高教育理念,不断的引进更加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设备,让学生通过更多的方式来学习、研究和交流沟通,从而使汉语言在当代依然能够魅力四射,也能够使我国的悠久伟大的文化继续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王婷, 周胜芳, 张汉清. 浅谈初中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开展[C]// 华南教育信息化研究经验交流会论文汇编(四).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