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现代文学融入思政教学的重要性
开放大学的教育对象是在职成年人,大多数学生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他们的认知极有可能发生偏差。因此,根据开放大学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身心发展和教育目标,在现代文学课程之中融入思政教学十分必要[1]。近年来,各大高校普遍比较重视大学生的思政教学,并开设了专门的思政教学课程,还配有专门的教师进行讲解。但从总体来看,依旧存在这一些问题等待解决。其一,专门的思政教学课程一般只在低年级或者刚开学的时候会由开设,等到高年级的时候基本就没有相关的课程了,并不能贯彻始终。其二课时比较短,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主要学科,排课量比较少,学习时间较短,效果不大。其三偏于理论,内容枯燥。一般教师在授课时往往只是讲解,缺乏可操作性,和现实由一定的差距,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也不够重视,授课效果收效甚微,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的作用有限。此外,在大学的教学模式中,相比较主课思政教学缺少独立的教育体系和完善的教育机制,导致相关专业与思政教学是一个脱节的状态。在大学的专业课程上,和思政教学联系上的内容也寥寥无几,不能触类旁通。而思政教学内容丰富,想要真正的发挥应有的作用,学校必须加大对其的重视力度,还可以将思政教学融入到其他课程当中。例如中国现代文学课程。中国现代文学主要指的是从1917年到1949年之间这一历史阶段的文学进程,当时我国正处于"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时候,国家独立、民族的存亡、外来文化的冲击等都成为了现代文学的养料,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基础核心方向。与中国的现代革命息息相关,而中国的现代革命是一大批仁人志士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怕牺牲英勇奋斗的历史。中国现代文学中有着丰富作品,或提倡自由民主、或倡导文明平、或呼吁国家复兴等。许多现代作家如鲁迅、矛盾、郭沫若、郁达夫等都为中国革命事业而奋斗,因此,中国现代文学带着极其强烈的民族性、时代性和悲壮性的革命精神,是中国新的文化传统,也是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头之一。所以中国现代文化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学资源,教师应好好挖掘加以利用,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引领大学生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
2 现代文学课程对思政教学的优势
2.1 现代文学相较于其他社科类课程的优势
其一,天然的育人属性。文学的题材多种多样,内容更是丰富多彩,但不管是"先下之忧而忧的,后天下之乐而乐"提倡的爱国作用,还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倡导的尊老爱幼,都表明文学有着其他学科所没有的先天育人属性。其二,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在学习文学的过程中,会挖掘出文学所具有的价值和精神以及人文意蕴,这是作者的作品中的真情实感,是人物形象感情与作者感情的延伸,它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寓教于无形,在学习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形成[2]。现代文学起源于20世纪初,正处于中国的动荡时期,社会动荡不堪,政治制度也在破旧立新,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起点,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十年时间,但其中包含着启蒙与救亡的思想内涵,是无数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命运的热爱与担忧,甚至是以生命为代价的拯救,穿越了一个世纪的时光,却依旧照亮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影响着众多青少年。现代文学课程不仅能"润物细无声"的融入思政教学之中,还能走进一个人的心里,影响着人的整个生命旅程。
2.2 现代文学具有其他文学课程不具有的优势
现代文学传递着社会主义思想、科学精神、民主主义、民族解放意识和人民解放意识等,也会歌颂生命、呼吁爱国。这些都很契合思政教学的内涵,现代文学既与其他文学存在共性,又有其独有的优势。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密不可分,它离我们并不遥远,作品中表现的这段历史也是我们祖辈人的故事,联系紧密,授课过程中可以产生极强的代入感,提升学生的积极性,更易引发学生对这段文学的背景产生兴趣,同时文学中表达的对国家的热爱、对民族的复兴等观念,对于思政教学课程来说也不再是空泛的理论,而是实在的、可感可知的,具有无与伦比的说服力。
3 现代文学在思政教学上的运用
3.1 精选教学内容
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背景和作品所体现的时代是1917年至1949年之间,距今已经有一百多年了,虽然时间并不遥远,但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党的领导下,国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环境已经产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学生很难体会到当时的情境。要想让学生能够深切的领会到文章所表达的思想、精神,教师在教授时必须结合当今的社会现实,让学生产生真切的感受与体验,积极思考[3]。比如说《茶馆》,主人公王利发之所以能够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让让裕泰茶馆苟延残喘了50年,就是因为他懂得经营就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只有不断的推陈出新,跟随着时代的步伐,不断变革才能生存。由此可以引申出人在困境下也当如此,要不断的求变求新,不能怨天尤人的思政观点。而裕泰茶馆虽然最后还是没能避免关门的命运,但这是由于主人公王利发只顾自己,没能把自身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这又引申出要关心国家发展,把自身命运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个人的价值才能最大的发挥,形成新的思政点。
3.2 更新教学方法
一般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都习惯灌输型的教学方式,但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收效甚微,教师在借助教学内容教书育人的同时,还应该注意思政教学的多样性和新颖性。一般来说,有互动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纯灌输式的教育只能降低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授学生的同时,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比如说教学曹禺的《雷雨》时,可以模拟情境教学,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学生能更深刻的体会到周朴园多年后见到侍萍的复杂心理和感情。借此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如何正确的面对男女之间的感情,从而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
3.3 教学手段多样
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师的主阵地不仅仅是在课堂,还在课外。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的设备,比如多媒体等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可以采用讨论式、互动式和体验式等多种方法,并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看已经由现代文学改变成影视剧的《雷雨》、《阿Q正传》等,并利用网络借此展开网上围读会,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同时也可以搭建微信或者QQ平台,可以将思政教学空间进行一个补充。在微信或者QQ群内分享一些好的文章,传递一些正能量,同时可以与学生更好的进行沟通交流,拉近师生关系,有利于更好的进行思政教学。
4 结语
将现代文学融入思想政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握好尺度。政治虽然强化了文学的上层建筑,但又有着负面的影响,过度的政治干预有时也会遏制文学的进步。这个在中国现代史上就有着先例,在五四时期对古典文学就存在着过度的批判,还有曾经的对第三种人的批判等等,这些都是忽略了文学本身的意义和地位,转而将文学作为政治的"武器"。所以在将中国现代文学融入思政教学后,应该吸取教训,维护文学的自主独立性,做到艺术第一,政治第二。
参考文献:
[1]王英洁."课程思政背景下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20):112-114.Print.
[2]刘军,李光杰,高春燕.“中国当代文学史”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38(04):211-214.
[3]李文秀.思政元素在“中国现代文学”课程中的育人实践探索[J].成才之路,2021(05):8-9.
作者简介:龚晓辉 1969年6月 男 湖南湘乡 汉族 本科 一级教师 湘潭广播电视大学 研究方向:成人高校课程思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