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视域下落实道德法治教学的劳动教育功能
吴荣华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吴荣华,. 新课标视域下落实道德法治教学的劳动教育功能[J]. 争议解决研究,2021.11. DOI:10.12721/ccn.2021.157053.
摘要: 在新课标视域下,落实初中道德法治教学的劳动教育功能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劳动教育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在初中阶段有效地开展劳动教育,使其成为道德法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关键词: 初中道德与法治;劳动教育;教学策略
DOI:10.12721/ccn.2021.157053
基金资助:

前言

初中生的劳动教育常常是以观察、参与、创新的过程来开展,所以教师要把劳动和学科教学相融合,主动落实新课标政策,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的参与劳动和学习实践的良好氛围,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和观念,提升他们的劳动能力,以此保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而在素质教育不断落实的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更加注重对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对学生正确思想品德修养的培养[1]。广大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老师积极贯彻立德树人的思想理念,努力引导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完善的人才。此外,我国教育部门还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劳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使学生在学习中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内涵进行内化,体会学科教学的真正价值意义,从中吸取良好的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一、初中道德法治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意义

(一)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劳动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认识到劳动是一种创造财富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劳动态度。

(二)培养实践动手能力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可以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例如,通过社区服务、义务劳动等活动,学生可以学会使用工具、掌握一些基本的技能,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实施劳动教育,常常需要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这有助于学生学会倾听、沟通、协调和分工合作,培养出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四)培养责任感和自律性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劳动教育,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任务,并保持一定的工作纪律。这可以培养学生对工作的责任感和自律性,学会按时完成任务,不推诿责任,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2]。

(五)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实施劳动教育,学生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需要寻找解决办法。这有助于他们培养出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案。

(六)增强社会责任感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开展公益活动等劳动教育活动,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问题和需求,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他们能够意识到自己作为一员的责任和义务,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二、新课标视域下落实道德法治教学的劳动教育功能的策略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价值观

在新课程标准改革背景下,初中道德法治教学的劳动教育功能应明确其目标,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价值观。具体来说,包括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情感态度,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以及理解劳动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价值。在课堂教学中,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劳动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劳动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对劳动的尊重和感激之情。在劳动教育中,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让他们能够在劳动中发现机会和挑战,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创业潜能。

(二)促进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良好氛围建设

道德与法治作为促进学科劳动价值和意义教学改革的一部分,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和教师的知识获取和技能发展,还注重学生和教师综合能力的提升,这就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更深入地挖掘教学中的劳动价值内容,使学生对课程知识有更深刻地理解,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德育氛围[3]。同时,教师还肩负着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任务。在实践中,必须营造出有利于劳动的环境,以促进学生参与意识和劳动价值观的形成。例如,在学习“秩序与规则”、“与规则同行”时,可以在班级里进行劳动教育渗透,教师可以围绕班级准则和校规开展教学,引导学生遵守班级班规和校园规范,以实际行动维护班规和校规;还要引导学生保护良好的社会环境,不随地丢东西,学会垃圾分类,遵守法律法规,爱护地球自然环境,身体力行,真正成为捍卫社会规范、保护自然环境的卫士,这也让学生得以深刻掌握课本知识,并在结合知识的基础上生成了劳动意识。

(三)改革实践,责任体验

初中生劳动能力的培养,其终极目标在于使学生能够应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巧,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真正推动劳动教育融入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同时,也需要学生充分参与劳动实践,提高自己在实践中的应用能力,以实现自身劳动素养的有效提升。劳动能力是学生必须掌握且在其身心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基本技能。人类通过从事劳动生产和实践来了解和认识他们周围的世界,对于初中生来说,劳动实践活动是他们了解新奇世界的窗口,也是他们学习和掌握基本劳动技能的有效途径。实践强调了教育的实践性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探索的机会,这对于他们今后的发展将产生重大而深刻的作用。例如,在“少年的担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做好准备的情况下,灵活运用周末或其他假期的时间,安排初中学生到社区养老院、孤儿院、清洁站等场所担任义工。透过这样的经历和体验,使学生了解社会中的种种角色变化,使他们在从事劳动任务的时候,都能发现自身的价值,培养他们勇于承担责任和乐于奉献的心态,激励他们明白学习和劳作的意义,不断完善自身发展。

(四)拓展劳动教育的家校合作

为了保障初中劳动教育效果的有效提升,教师可以通过家校联合的方式来培养初中生的劳动能力,让初中生在不同的环境中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劳动实践。一方面,教师可以鼓励家长积极地配合课堂教学工作,通过为初中生营造良好的家庭劳动氛围来提升初中生的劳动价值;另一方面,教师还应当注重在家校联合的过程中结合初中生年龄特点赋予相应的劳动实践活动,例如对低年级的初中生可以从家庭责任意识的培养这一角度来布置各种各样的家庭劳务作业,这样既能够培养初中生的劳动习惯,也能够增强初中生的劳动意识;对高年级的初中生,教师可以联合家长积极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来培养劳动技能,这既能够引导初中生从劳动技能的学习教育逐渐过渡到劳动价值观的科学培养,也能够提升初中生对劳动教育的理解和认识,并将这些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实践,从而强化劳动知识与实践的有机整合[4]。

结语

总之,初中道德与法治是学生成长关键时期的重要课程,在此期间教师应该除了加强课堂中的理论教育之外,更要注重立德树人这一理念,要正确地指导儿童,并引领他们参与到实际的劳动活动中,由内而外,持续地引导他们形成好的习惯和行为[5]。深度体现出道德与法治课堂带给学生的正面引导和积极意义,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劳动意识的建立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学生道德修养的养成。

参考文献

[1] 胡迪.试论新课标下如何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劳动教育课堂[J].考试周刊,2020(A5):109-110.

[2] 李辉.新课标背景下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文理导航(上旬),2020(2):96+98.

[3] 杨艺桦.初中道德与法治劳动教育的实践与探索——以“安全记心上”第一课时为例[J].现代教学,2020(Z1):132-133.

[4] 李子臻.新课标下劳动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教师,2020(33):7-8.

[5] 吴元彬. 新课程标准下劳动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实践[J].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0(2):74-76.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