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到: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作文教学越发重要,因此,对于引用经典诗词提升作文文采的策略研究有着鲜明的现实意义。但是,初中古诗词的学习大多还停留在教材篇目的识记和默写的层面,殊不知,古诗词也是我们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广泛诵读、积累古诗词,并迁移到作文实践中,从而达到厚积诗词、薄发作文的效果呢?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厚积诗词的途径
教材是教学的载体,但在阅读教学实践中不能拘泥于教材,对于古诗词,倘要真正领悟其精髓,活用于作文,仅仅只靠学习教材中的必背篇目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通过课内习得方法,在课外广阔的诗词天地里真正受益。在诵读古诗词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一些字词句等知识层面上的技巧鉴赏,对准确把握诗词的情感和内涵尤为重要。同时注意借鉴吸收,将古诗词运用于作文,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为作文增色。例如,常见修辞的高妙运用,在古诗词中俯拾皆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的比喻;“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中的拟人;“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中的夸张;“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的设问……再如各种表现手法的巧妙采用,在古诗词中不胜枚举:“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是以声衬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动静结合;“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是对比衬托;“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虚实结合;“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是托物言志……
除上述外,还有排比、借代、用典、烘托、渲染、侧面描写、借景抒情等多种表达技巧,可谓博大精深,如果我们在课堂上加强指导,一定会让学生的写作受益无穷。
二、立出深意,借诗词拓思路
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是在说古诗词的立意讲究委婉含蓄,深远隽永。良好的古诗词积淀有助于我们在作文时开拓思路,立出深意。例如习作“清欢一刻”,有一学生写自己在繁忙疲惫的学习间隙,去江边看江水静流,忆往事甘苦,他在温和的风雨中顿悟什么叫“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在“打着黑伞的老翁静静垂钓”的景致里感受到“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泰然,最后在苏东坡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中领悟到“有风有雨也有情,极是动人,极尽清欢”。作者将自然中的“风雨”和诗词中的“风雨”,以及人生中的“风雨”三者巧妙勾连,客观景物和主观感情相互交融,借景抒情,意蕴深厚。在平常选材中能挖掘出如此之深意,全在于借助了古诗词的魅力。又如中考作文题“我向往,一样的人生”,有一考生填充了“忍冬”一物,开篇点出忍冬之“隐逸”“有益”“生机”,以统领全篇,然后在文章主体部分由形入神,逐层表现,既道其平凡,更揭其不凡。三个层次分别以“做不要人夸好颜色,寂然欢喜的忍冬花,粲然独笑”“零落成泥碾作药,只有清如故”“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忍冬入药凉”三句作结,古诗词的活学化用使文章立意深刻而独到,实乃妙不可言。
三、丰富素材,于诗词找灵感
如果说主题是作文的灵魂和统帅,那么材料就是构成文章的血肉。优选典型、新颖、真实的材料是作文制胜的又一绝招。璨若星河的古诗词,汇聚了多少古人精选材料的智慧。眼前景、身边事、书中典皆可入文,而古诗词或许就能让我们顿生灵感。例如2016年某地中考作文题,要求以“静”字为主题写一篇作文。一考生别出心裁,在柳宗元的《江雪》一诗中找到了灵感,以“外公徜徉在垂钓的静好时光里”,“我”就在一旁静观外公与鱼儿的游戏为素材。小作者用他的观察和体悟告诉读者:“垂钓者,手中握的是无形的钓竿,眼中看到的是天人合一,胸中回荡的是无声的黄钟大吕,比垂钓者更甚的,是一颗超然物外、宁静淡泊的心。”多么鲜明而深刻,真可谓“举类迩而见义远”,如此别出心裁的选材令此文立脱平庸,诗意顿生。再如一考生的《行走在诗词轩谢里》一文中,三个小标题“幽竹林”“望月斋”“青梅阁”的题材灵感分别来自于王维的《竹里馆》、苏轼的《水调歌头》和李清照的《点绛唇》,真是妙笔生花,唯美典雅。
四、整容添色,从诗词赋雅韵
有时需要对诗词进行“局部整容”,将诗词中相关的字词稍加修改,既要保持诗词的句式形态,又要彰显文章语言表达的灵活性,使文章文采斐然、典雅蕴藉、神韵俱臻。但要注意的是,为了使诗词更加贴近文章的内容,必须对相关诗词的关键字词予以修改:不改则与文章的内容不和谐;改得过多则会破坏诗词的本来面目,失去表达效果。比如,学生习作《风景在路上》:“月映江面,江面上出现了一轮明镜,在云层汹涌中变幻交织,犹如海市蜃楼般令人陶醉。这真是‘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赏’。”“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赏”就是结合文章内容,把诗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中的“曲”“闻”分别修改为“景”“赏”。作者风趣的化用,表现了夜晚江面的独特美景,给文章增添了情趣。名诗佳句,犹如一串串晶莹璀璨的珍珠,熠熠发光,拨动着人们的心弦,能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学生在积累诗词的同时,要学会灵活地将诗词运用到文章中,增添习作的文采与神韵,提高习作的“颜值”,提升文章的表现力,使其语言亮丽,富有诗风雅韵,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结论:值得注意的是,在作文中运用古诗词,应恰如其分,不可堆放、切忌滥俗,浸润真情、水乳交融才是正确之选。而这个前提,正是丰厚的积累和真情的感悟,所谓厚积诗词、薄发作文当如是解。
参考文献:
[1]江红波.“诗词名句”为题目之作文演练指导[J].中学生,2007(09):30.
[2]崔玉华.诗词做评语 润物细无声——例谈作文批语的人性化[J].山东教育(中学刊),2006(08):30.
[3]晓君.巧借诗词展文采——2004年各地中考满分作文精彩语段[J].今日中学生,2005(15):23-24.
[4]唐金龙.用花轿送出姑娘——谈作文中古诗词的运用[J].语文教学通讯,2004(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