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集西煤矿东部区域科学开发及分区通风设计研究
李伟利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李伟利,. 朱集西煤矿东部区域科学开发及分区通风设计研究[J]. 煤炭技术研究,2025.1. DOI:10.12721/ccn.2025.157554.
摘要: 为了实现矿井东部区域的分区通风及工作面合理接续,在分析东部区域概况及开采技术条件的基础上,对东部区域井田的开拓方式、块段划分、标高设置、大巷布置、进行了科学谋划和总体布局,确定了矿井采用东部区域块段划分方案,提高了矿井的安全可靠性,提前打开了东部区域煤炭资源,确保了矿井正常接续,对朱集西煤矿资源科学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开拓方式;分区通风;水平标高;采区划分;采掘接续
DOI:10.12721/ccn.2025.157554
基金资助:

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现行)第一百四十九条文件精神,朱集西煤矿若要对东部区域进行开拓,必须配置东翼主要回风大巷,才能实现采区间的分区通风。然而,朱集西煤矿东、西翼各布置一组大巷,采用分煤层布置方式,矿井东翼11-2、13-1煤四采区各布置一条回风大巷,目前正在服务于11煤四采区和13煤四采区,为了满足煤矿安全规程的相关规定,进一步提高矿井安全可靠性,对朱集西煤矿东部区域的总体规划设计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另外预计未来3~5年后矿井生产重心将转移至东部区域,为确保矿井正常接替和安全生产,进一步对矿井未来开采区域进行整体谋划,尽快打开相应区域的煤炭资源,势在必行。

1.矿井概况

1.1.矿井开拓开采现状

朱集西煤矿隶属中安联合煤化有限责任公司,矿井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其东部属潘集区,西部属凤台县,行政区划隶属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矿井东南距淮南市洞山为38km。

目前,朱集西煤矿采用立井、多水平、主要石门、分组大巷的开拓方式。全井田划分为两个水平,一水平标高为-962m,二水平标高暂定为-1150m。全矿井共划分8个块段,其中东翼划分为二、四、六块段共3个块段,西翼划分为一、三、五、七、九块段共5个块段。

朱集西煤矿东、西翼各布置一组大巷,采用分煤层布置的方式,共布置7条大巷,其中11-2煤4条,分别为轨道、回风、胶带机、矸石胶带机大巷,13-1煤3条分别为轨道、回风、胶带机大巷。

当前,矿井生产水平为一水平(-962m),正在生产的采区为四采区和五采区,主要回采11-2和13-1煤层,正在生产的采煤工作面2个,分别为东翼四采区的11401工作面、西翼五采区的13501工作面,采用倾斜长壁的采煤法,综合机械化一次采全高的采煤工艺,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矿井掘进工作面主要分布在四采区、五采区。

1.2 当前矿井急需解决的问题

(1)虽然当前矿井东翼11-2煤四采区、13-1煤四采区各布置一条回风大巷,但开拓矿井东部区域时仍需要解决分区通风问题,必须新增东翼主要回风大巷,才能解决矿井分区通风问题,才能满足《煤矿安全规程》(2016)第一百四十九条的规定。

(2)矿井四、五采区还剩余12个条带未开采(7个13-1煤、5个11-2煤),通过对矿井未来20年工作面接替分析,预计矿井3~5年后将进入东部区域开采,当前矿井生产接替相对紧张。

(3)当前矿井工作面采用仰斜开采,工作面排水相对困难,相邻工作面准备时,会出现采空区积水涌向新掘进的顺槽,影响工作面采掘接替。

2.东部区域煤层开采条件分析

矿井东部区域,涉及13-1、11-2两层煤,11-2煤平均厚度为1.72m、13-1煤平均厚度为3.64m,11-2煤及13-1煤平均间距72~75m。东部区域13-1、11-2共有可采储量约4807万吨。煤层开采条件作如下分析:

工程实施范围具体为西以34线为界,东至矿井边界、南以矿井为界、北到F200断层。东西长3.3km、南北宽3.2km,区域面积约11.2km2。以F31、F27、F106断层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其中F31、F27、F106断层以南部分受到史圩向斜影响,煤层角度相对平缓,整体煤层角度较小,约8~12°,煤层在向斜轴附近埋藏深度较大,11煤埋藏深度最深处约-1060m;F31、F27、F106断层以北部分构造相对复杂,断层发育且受到塘西背斜影响,煤层垂高大(-400~-960m),倾角陡,平均角度25°左右,局部区域达到40°以上。

本矿井为煤与瓦斯突出矿井,2020年矿井瓦斯绝对涌出量为37.75m3/min,相对涌出量为10.36m3/t。

通过对东部区域煤炭资源赋存条件分析,总体来说除局部较小块段煤层角度较大外,其余区域赋存条件相对较好,适合综合机械化开采,但瓦斯治理难度相对较大,需要提前实施相应瓦斯综合治理工程,进行区域瓦斯治理。

3.东部区域开拓设计

3.1开拓方式

当前朱集西煤矿东、西翼各布置了一组大巷,采用分煤层布置的方式,共布置7条大巷,分别为2条轨道、2条回风、2条胶带机、1条矸石胶带机大巷。本次设计的东部区域具有面积大、大部分煤层倾角小的特点(除局部角度大,但范围较小),而且东部区域为矿井储量丰富、开采条件较好的主要开采区域,本报告结合矿井开拓巷道现状,从节省工期、便于开拓的角度分析,推荐东部区域仍然采用主要石门、大巷的开拓方式。

3.2块段划分方案

鉴于东部区域块段东西长3.3km,南北宽2.2km。开采区域较大,且矿井存在开拓东部区域前必须解决分区通风的问题,存在工作面接替紧张的局面,结合东部区域煤层的赋存状态、从有利于解决分区通风问题、有利于工作面接替的方面分析,聚焦于四采区边界调整与否的角度提出了两大类方案:第一大类:东西划分方案(四采区边界不调整)(方案Ⅰ),第二大类:边界调整划分方案(方案Ⅱ)。

3.2.1方案Ⅰ

以31勘探线为界东西划分将本区域分成为2个采区六、八采区。

六采区边界为:西以四采区边界,东至31勘探线,北以四采区大巷延伸线为界,南到矿井边界;布置一组大巷,南北方向推进,划分为7个条带,面长为220m左右,推进长度1900m,仰斜开采;

八采区的边界为:西以31勘探线、东至矿井边界,北以F31、F27、F106断层为界,南到矿井边界。八采区东西方向推进,划分为7个条带,面长为220m左右,推进长度1400m,走向+俯斜开采;

矿井东部区域总开拓工程量33833m,东部区域首采工作面移交工期55.5个月,矿井通风困难时期,东部区域维持两个工作面开采,最大通风距离16.02km。

image.png 

图3-1 方案Ⅰ采区划分平面图

3.2.2方案Ⅱ

本方案将原四采区边界向东调整600m左右(3个区段),新四采区边界以东剩余的东部区域按照人工边界划分成为2个采区,即六、八采区。六、八采区南北方向布置一组大巷,六、八采区工作面均东西方向推进,分别划分3个条带、5个条带,面长为220m左右,推进长度2100m,近走向+俯斜开采。

六采区边界西以新四采区(调界后四采区)东边界为界,东至矿井边界、北以F89、F106、F27、F31断层边界,南至第三个条带边界(约600m左右);采区南北方向布置一组大巷,工作面东西方向推进,划分3个条带,面长为220m左右,推进长度2100m,近走向+俯斜开采。

八采区边界西以新四采区(调界后四采区)东边界为界,东至矿井边界、北以六采区南边界,南至矿井边界。采区南北方向布置一组大巷,工作面东西方向推进,划分5个条带,面长为220m左右,推进长度2100m,近走向+俯斜开采。

矿井东部区域总开拓工程量32315m,东部区域首采工作面移交工期49月,矿井通风困难时期,东部区域维持两个工作面开采,最大通风距离约为16.0km。

image.png 

图3-2 方案Ⅱ采区划分平面图

3.2.3方案比较

方案Ⅰ的优点:

①工作面推进长度较长,有利于工作面连续推进,划分工作面个数较少,减少搬家;

②八采区有四个工作面开采为近走向盘区,有利于工作面排水,走向盘区不需要设置泄水巷道,减少泄水巷道工程量。

方案Ⅱ优点:

①工作面推进长度适中1800~2400m,有利于工作面连续推进,工作面搬家次数少。

②六、八采区工作面均采用东西方向推进,有利于工作面排水,不需要布置泄水巷。

③方案将采区边界进行了调整,对于四采区而言可以继续准备工作面、大巷继续向前掘进(解决了分区通风的问题),可与新增东翼主要回风大巷平行施工,缓解矿井接替紧张局面,对于矿井而言,为东翼开拓赢得了时间,这样划分新增回风巷道距离较短,移交工期较短。

综上所述,方案Ⅰ不调整原四采区边界,需先行增补总回风巷,解决分区通风后,才可开拓,影响矿井接替,难以解决矿井接替紧张局面,因此方案Ⅰ本报告不予推荐。第二大类方案中,方案Ⅱ南北方向布置大巷虽然存在大巷煤柱大的缺点,但是所压煤柱后期可进行整体开采,从有利于工作面排水、工作面的推进距离、联巷工程量、工作面接替等方面综合考虑,本设计推荐方案Ⅱ。

3.3 边界风井分析

当前,矿井采用中央并列式通风方式,全负压抽出式通风。矿井目前工业场地有主井(D6.0m)、副井(D8.0m)、矸石井(D5.0m)、中央风井(D7.5m)4个井筒,其中主井、副井、矸石井进风,中央风井回风。

根据矿井采掘接替方案,矿井正常生产时东部区域维持1~2个综采工作面生产,通风最困难时期中央回风井系统需风量449m3/s,通风阻力达到3662Pa,满足《井工开采通风技术条件》(AQ1028-2006) “矿井通风系统风量大于20000m3/min时,系统通风阻力要求小于3920pa”的要求。同时满足《安徽省煤矿瓦斯综合治理与利用办法》(皖政办[2011]62号):“矿井通风阻力分布要合理,排风量大于20000m3/min的风井系统通风负压不应超过3920pa”的要求。

矿井通风困难时期,风量、负压虽然能够满足相关规范的规定,但通风阻力较大,本报告也曾考虑在东部区域布置边界风井,但是考虑到新建东回风井不仅投资大、压煤多且压占的均为矿井优势块段,而且降阻效果不明显。因此,暂不推荐新增回风井。

矿方应合理安排采掘计划,东、西翼均衡生产,解决生产过度集中主要矛盾,保证中央风井系统的风量、通风阻力在合理范围内。

4.开拓部署

4.1主要巷道布置

4.1.1主要大巷布置原则

根据当前开拓巷道所在层位,从有利于系统优化、便于瓦斯治理、节省工程量、开拓联系方便,尽量少穿煤层、少穿断层等方面综合考虑,对东翼开拓巷道的数目、层位进行设计。

4.1.2主要巷道布置

(1)东翼主要回风大巷大巷设置

虽然目前矿井东部四采区13-1、11-2煤开采时分别布置有回风大巷,但开拓矿井东部区域时仍需要解决分区通风问题。《煤矿安全规程》(现行)第一百四十九条中明确了“生产水平和采区必须实行分区通风,突出矿井每个采区必须至少设置一条专用回风巷”;《煤矿安全规程解读》第一百四十九条解读,“采区实行分区通风是指各采区之间,各有各自的回风系统,互不交叉”。

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现行)及《煤矿安全规程2022解读》精神,进行东部区域的开拓,必须设置东翼主要回风巷道,才能解决东部区域分区通风问题,然而当前东部区域缺少主要回风大巷,针对目前存在的这一问题,本设计考虑了两类方案,具体方案如下:

方案Ⅰ:新增补东翼主要回风大巷方案

本方案在回风井-860m水平井底车场南侧转弯处拨口,先行新布置一条总回风巷至四六采区交界处,作为东部区域主要回风大巷,用于东部区域六采区开拓及生产期间的主要回风巷。本方案初期需要增补回风巷道工程量2329m。

方案Ⅱ:改造现有巷道的方案,本方案是将现有11煤四采区胶带机大巷改造为东翼总回风大巷,作为东部区域开拓的总回风巷,11煤四采区煤炭利用13-1煤胶带机大巷进行运输,本方案需要拆除11煤胶带机大巷中的机电设备,需要施工改造联络巷工程量1607m。

两个方案比较:

方案Ⅰ主要优点:方案虽然增补了2320m的回风巷道,较方案Ⅱ增加713m的工程量,但是永久解决了东部区域的开拓回风问题。对整个矿井通风系统完善是较为有利的,而且不要改造,不影响现有四采区生产。

方案Ⅱ主要优点:本方案利用已有巷道进行通风系统改造,改造后的巷道作为主要回风大巷,能够解决分区通风问题,可节省工程量。

综合分析,尽管方案Ⅱ可节省工程量,但是需要对现有11-2四采区煤炭运输系统进行改造,将影响11煤四采区正常生产,此外,改造工程需要新增补联络巷且位于井底车场巷道组群内,应力环境相对复杂,不利于巷道支护;改造工程需要拆除原11煤四采区胶带机大巷内所有电气设备,增加拆除工程量等。

综上所述,从有利于施工、巷道易于支护、不影响现有生产的角度进行分析,本设计推荐新增补主要回风大巷的方案,即推荐方案Ⅰ。

(2)扩界后的四采区主要巷道布置

根据前述东部区域采区划分方案,现有四采区将新纳入三个条带,四采区新纳入的区域主要巷道设置数目和原四采区相同,保持设置7条开拓大巷的格局,采用分煤层布置的方式,自南向北平面布置分别为东翼11煤轨道大巷(延伸段)、东翼11煤胶带机运输大巷(延伸段)、东翼13煤轨道大巷(延伸段、东翼11煤矸石运输大巷(延伸段)、东翼13煤胶带机运输大巷(延伸段))、东翼11煤回风大巷(延伸段)、东翼13煤回风大巷(延伸段)。

(3)东部区域主要开拓巷道布置

主要开拓巷道进入六采区以后,采用联合布置的方式,设置5条开拓大巷,自西向东平面布置分别为六采区轨道大巷、六采区胶带机大巷、六采区矸石胶带机大巷、六采区11煤顶板回风大巷、六采区13煤底板回风大巷。

4.2水平划分及水平标高

矿井采用立井、多水平开拓方式。全井田划分为两个水平,一水平标高为-962m,二水平标高暂定为-1150m。本次设计范围为一水平东部区域,根据煤层赋存情况,综合考虑开拓巷道布置及采区划分方案,矿井水平标高仍维持原设计一水平标高,水平标高-962m。

4.3东部区域主要硐室设置

东部区域硐室设置主要包括:采区变电所、单轨吊换装硐室、采区避难硐室、六采区胶带机运输大巷机头配电硐室、机头硐室、矸石胶带机巷配电硐室、机头硐室等。

5结论

(1)新增1条东翼主要回风大巷,能够采区分区通风问题,主要开拓巷道进入东部区域以后,采用联合布置的方式,煤炭实现了集中运输,辅助运输采用了集中轨道大巷,便于生产管理,同时节省了两条大巷的工程量。

(2)改变原采煤工作面倾斜条带的布置方式,采用了走向长壁采煤法,优化了东部区域大巷布置方案,解决了工作面排水困难问题。

(3)对东部区域进行整体开拓设计与研究,打开东部区域煤炭资源,确保了矿井正常接替。

(4)提前对东部区域进行区域性瓦斯治理,满足矿井安全生产的需要;解决了矿井瓦斯含量及压力大,瓦斯需要治理的时间长,瓦斯治理的时空关系复杂的技术难题。

参考文献:

[1]张荣立,何国纬,李铎.采矿工程设计手册[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3.

[2]煤炭工业合肥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中安联合煤化有限责任公司朱集西煤矿安全改建工程初步设计[R].合肥:煤炭工业合肥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2021.

[3]应急管理部,《煤矿安全规程》[M].北京:应急管理出版社,2022,90-91:177—205.

[4]夏仕方,黎明镜.淮南潘谢矿区矿井安全改建及水平延深开采方案设计[J].煤炭工程,2020,52(10):1-5.

[5]王建峰.厚表土层千米埋深口孜东矿井开拓设计研究[J].煤炭工程,2020,52(7):28-31.

[6]李琰庆,杨科,秦汝祥,等.煤与瓦斯突出煤层群安全高效开采技术体系与展望[J].煤炭科学技术,2020,48(3):167-173.

[7]杨荣明,吴士良.布尔台煤矿大采高开采转综放开采实践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2,40(12):8-10,14.

[8] 蔡美峰.深部开采围岩稳定性与岩层控制关键理论和技术[J].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2020,2(3):033037.

[9]马传跃,回新冬,徐爱民.祁东煤矿7⁃1煤沿空巷道超前支护研究与应用[J]. 煤炭科技,2020,41(6):56⁃59,67.

[10]章磊,王勇,高保彬,等.复杂矿井绿色安全开采体系设计探讨[J].煤炭工程,2017,49(7):4⁃7.

[11]张煜铖.公乌素煤矿三号井开拓、开采优化[J].煤炭技术,2019,38(7):65-67.

[12]黄华.磁窑沟煤矿13号煤层水平延深开采技术方案设计[J].煤炭工程,2020,52(5):38-42.

[13]王继波.铁法晓南煤矿二水平延深设计方案优化研究[D].阜新: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5.

作者简介:

李伟利(1985—),男,汉,安徽淮北人,高级工程师,硕士,毕业于安徽理工大学,现任煤炭工业合肥设计研究院所总工程师助理,矿井项目负责人,主要从事矿井设计、咨询、规划方面的研究工作。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