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数字内容产业越来越受重视,推动着数字化技术与传统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自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海洋强国”战略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海洋强国建设,围绕海洋事业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在2022年第15个全国海洋宣传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在海洋强国战略的指引下,有关海洋非遗文化的研究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在解决优秀的海洋非遗文化传承不力的问题上,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保护逐渐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荣成市地处山东半岛最东端,海洋文化遗产丰富,为了发挥地域优势,应该加强对荣成市海洋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通过构建全新的海洋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传播路径,改善海洋文化宣传落后的状况。
一、荣成市海洋非遗文化概况
荣成市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三面环海,海岸线长500公里,约占山东省的1/6,是全国第一渔业大县。荣成海带年产量近全国的一半,海参、鲍鱼产量占全国的1/6和1/10,绿色生态养殖面积达58万亩。荣成拥有海洋科技馆1个、国家级海洋牧场和休闲渔业示范基地16个,其中桑沟湾海洋牧场是全国最大的海洋牧场。
荣成市海洋资源丰富,孕育了以渔耕文化为代表的极具海洋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鲅鱼饺子、海洋渔号、海草房民居建筑技艺、石岛渔家大鼓、蠓子虾酱制作技艺、渔民桷蓬制作技艺等。
鲅鱼饺子食俗,是山东荣成及胶东沿海一带人们在长期岁月中所形成的与鲅鱼饺子加工吃法息息相关的风俗、礼仪。渔家号子是荣成老渔民们在海上劳动过程中创造的歌谣,它源于海洋渔业作业,又服务于海洋渔业劳动,是荣成文化史、渔业生产史重要组成部分;荣成海草房规模较大且保存较为完好,海草房民居建筑技艺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录。石岛渔家大鼓是在长期从事海上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很强的民间传承性。
二、海洋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保护
海洋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保护是通过数字化方式对海洋文化遗产进行存储、传播、开发、利用,从而实现高效的可持续保护。把数字化技术作为一种外力干预的方式,通过改进非遗具体保护措施来保护非遗文化。简单来说,就是运用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网络等数字化手段,借助数字化建模、虚拟现实技术(VR)、增强现实技术(AR)、数字化辅助设计技术,对海洋非遗文化进行详实、系统的记录,实现海洋非遗文化保护工作的科学化、智能化、自动化的处理。
三、基于数字化技术的海洋非遗文化传播路径设计
海洋非遗文化是沿海地区人民在利用海洋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是沿海地区劳动人民独特思维方式的载体。为了传承和活化荣成市海洋非遗文化,可以从设计海洋非遗文化体验在线平台、采用“直播+非遗+电商”新商业模式等两大方面入手。
(一)设计海洋非遗文化体验在线平台
(1)荣成市海洋非遗文化资料的收集。可以通过阅读图书文献、实地走访等方式采集信息,文献图书采集是指从荣成市政府部门以及文化馆、图书馆等机构的相关图书文献中收集、摘录与海洋非遗文化相关的信息、内容。实地走访采集则包括走访荣成石岛、崖头、成山头和西霞口等地调研海洋民俗文化,以及走访荣成本地文化学者、文艺工作者、海洋非遗传承人等,借助录音、摄像、摄影等手段录存海洋非遗文化原始资料,做好海洋非遗文化的宣传和传承工作。
(2)构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
充分利用数字化信息技术建设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将采集到的大量海洋非遗文化资料汇聚储存到数据库,让资源不再受时空限制,方便文化传播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是目前非数字化的主要建设形态与工作核心,也是传承和传播非遗的基础工作,利用数字化信息技术可将大量的海洋非遗文化信息储存到数据库中,不受时空限制,方便文化传播。首先对荣成市海洋非遗文化资源加工转换,建立数字资源数据库,再进行存储管理共享交流传播,如拍摄渔民开洋、谢洋节、海草房民居建筑技艺、海洋渔号、石岛渔家大鼓、蠓子虾酱制作技艺、渔民桷蓬制作技艺等海洋非遗民俗文化的视频资源。
(3)增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可以在威海海洋科技馆、荣成海洋科技馆和荣成多家海洋牧场等场所,利用已构建好的海洋非遗文化数据库,增设海洋非遗文化数字博物馆一角。数字博物馆是通过数字化信息技术来储存和管理自然与文化遗产信息的平台,与传统线下博物馆相比,数字博物馆优势显著,具有展品的无限复制、多样呈现方式、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方便检索与研究等优点。针对传统海洋科技馆缺少与参观者互动的现象,建立具有人机交互性质的海洋文化体验区,通过数字化建模软件,构建海洋文化遗产的数据和使用情景,通过动作捕捉、三维扫描、全息拍摄和VR等新技术,让游客在现场使用个人手持设备、VR眼镜、操作杆、感应头盔等新兴装置实现体验活动的真实性,注重游客在虚拟环境中的亲身体验以及与虚拟海洋非遗文化的互动。
(4)开发海洋非遗文化体验APP
线上线下齐头并进推进海洋非遗文化的传播,线上创建APP、网站或者对原有平台进行升级。一是根据海洋非遗文化的特点开发互动游戏,加强体验效果。此外还可以设置检索区方便更快更直接的找到受众所需要的资源,设置讨论区以供广大海洋非遗文化爱好者讨论、宣传,以增加影响力和传播力。二是大量增加海洋非遗文化知识和文化体验互动区,可参照海洋非遗文化体验的设计,根据机构自身特点设计独具个性的文化体验活动。
(二)采用“直播+非遗+电商”新商业模式。
将文化遗产转化为经济效益,加大荣成市海洋非遗文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以“直播+非遗+电商”助力海洋非遗文化传承顺应时代需求,为海洋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注入新的血液,引导其走出困境。一是线上整合微商、电商、微电商。“互联网+”时代,组织的边界随着冗余环节的消亡而日益缩小,以微商、微电商为主要形式的微营销成为主流。鼓励个人和中小微企业积极在淘宝、京东、微信、抖音和快手等平台,开设电商平台账号、短视频账号,积极开店创业,将线上流量和线下资源整合。二可借助威海海洋职业学院、威海职业学院等威海地区中高职院校的电商创业平台,实现荣成海带、蠓子虾酱、鲅鱼水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效益转化,在直播卖货的同时渗透海洋非遗文化,实现精神和物质的双重效益。
参考文献:
[1] 朱青,孙靓.海洋文化数字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指尖海洋”为例[J].中国经贸导刊,2019(35):143-144.
王潇洁.胶东海草房传统建筑技艺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D].山东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