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校是我国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战地,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切实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为现代社会建设输送技术人才。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企业积极开展转型发展,为了进一步适应市场,不断开展财务会计工作转型,对会计工作要求不断提升,促使专业会计人才缺口逐渐扩大。而《基础会计》课程是会计人才必须掌握的学科之一,但由于《基础会计》知识密度较大、理论性较强,学生理解难度较大,课堂教学中难以深入掌握相关知识点。因此,以第二课堂的方式,进一步内化吸收《基础会计》知识点,从课堂延伸至课外,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以及价值观,旨在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以及职业素养。
一、中专校《基础会计》开展第二课堂教学的价值
(一)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对《基础会计》充满求知欲望,将会自主的参与到课堂中,不断钻研相关知识点,进而提升学习质量以及效率。基于《基础会计》专业特点,知识概念内容较为繁杂,会计专业术语难懂,学生枯燥的知识难以产生兴趣,进而导致中专校《基础会计》教学效果不达标,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较差[1]。而通过第二课堂教学模式,采用多元的教学方式,提升课堂的趣味性,以新奇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认识以及了解《基础会计》知识,引发学生兴趣,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强化知识吸收。
(二)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基础会计》的专业性以及技术性较强,对学生实践操作要求较高,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职业素养,才能为日后在职业生涯发展提供保障。会计岗位工作内容就是对企业内部资金、经营活动等开展管理工作,为了保证学生能够尽快适应岗位工作,需要帮助学生构建企业运营框架,能够利用自身专业知识高质量完成岗位工作成为教学重点以及难点,而要想实现这一教育目标,需要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会计》理论知识作为支撑[2]。在传统第一课堂教学中,主要是通过讲解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理论性知识,整体的教学效果不高,学生对知识点理解不到位,影响综合职业能力发展。通过开展《基础会计》第二课堂教学考试,通过开放式教学体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教学活动中去,带领学生真实感受社会经济活动,在实践中内化《基础会计》知识,达到强化综合职业能力的作用。
二、中专校《基础会计》第二课堂设计与实现
(一)开设会计科目与人生讲台
“教”“育”代指教学以及育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因此,在《基础会计》教学中,教师要具有创新发展的眼光,创新教学思路以及手段,设立人生讲台,在知识教学的同时渗透育人知识,引导学生自主开发无形资产,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人生观、价值观[3]。积极创新第二课堂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基于学生上台展示的机会,勇于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知行合一,强化《基础会计》第二课堂教学效果。
(二)开展会计主题活动
日常消费中蕴藏着会计知识,在第二课堂教学中,加强《基础会计》与生活实际联系,定期开展主题活动,强化会计知识内化吸收。首先,设计财务管理主题活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流水账记录习惯,定期对自己的流水账进行总结,养成良好消费观念的同时强化算账能力。教师定期进行总结,由生活流水账延伸到《基础会计》知识中去,由生活开支过渡到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开销对应出处,节约代表企业利润,帮助学生形成节约意识[4]。其次,为了提升学生资金分配能力,组织开展“用好国家助学金”主题活动,例如,国家助学金每月200元,将助学金分发给学生后,教师在第二课堂中布置任务,如何高效利用专项资金,有目的、有计划的使用,最后做好总结工作。在专项资金使用期间,学生深入思考如何实现效益最大化,通过第二课堂将《基础会计》与生活实际融合,在趣味课堂中培养学生金钱规划使用以及分配意识。另外,开展“食堂成本调研”主题活动,学生可以自由分组,调查食堂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固定资产等相关数据,并将数据汇总制成成本核算表,通过各项成本开销计算确定售卖价格,完成调研报告。教师适当引导,融合借贷记账等相关知识,指导学生通过调研报告完成食堂成本构成分析,基于利润计算制定最终的价值,实现强化学生专业知识能力[5]。
(三)《基础会计》档案整理
《基础会计》档案整理通常在学期末开展,学生独自完整学期档案总结,完成凭证账簿、作业、考试、比赛以及学习单据整理,并将其分类编写档案,统一归置到档案袋中,主要是培养学生财务单据管理能力,降低在岗位中出现弄丢单据的情况。第二课堂《基础会计》档案整理完成后,教师统一检查评价,对于分类保存的学生进行奖励表扬,档案杂乱无章的学生采用“扣工资”的形式,扣除部分学分,提升学生的分类整理意识。通过第二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强化票据、单据整理归纳能力[6]。
(四)强化校园网络资源利用
学校建设“网中网”会计教学平台,为《基础会计》第二课堂开展奠定平台基础,强化信息技术与第二课堂融合效果,开展翻转课堂,提升学生的参与兴趣,提升《基础会计》专业知识内化吸收效果。在校园网络教学平台中,具有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同时以视频、图片等形式储存,通过平台中的教学资源完成专业知识训练、测试、知识拓展。同时,通过教学平台,教师通过后台数据信息掌握学生知识点理解情况,针对性的布置课后作业,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可以通过平台向教师寻求帮助,构建和谐高效的师生交流平台,提升《基础会计》第二课堂教学效果[7]。
三、中专校《基础会计》第二课堂教学保障措施
(一)创新第二课堂授课模式
中专校《基础会计》为传统的专业学科之一,教学资源丰富,同时第二课堂发展时间较长,教学模式相对成熟。但是,如何在固有的基础上进行更新强化成为《基础会计》第二课堂发展的重点。教师积极关注会计行业变化,在第二课堂教学中加强教学与岗位工作内容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职业行为习惯,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发挥出第二课堂教学的价值。为了提升学生对《基础会计》第二课堂参与积极性,教师定期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模式更新,如开展会计职业技能比赛,学生以参赛者的身份参与到活动中,在比赛中渗入会计专业知识,强化学生会计文化涵养[8]。同时,也可以通过舞台剧、演唱会等等形式,不断提升第二课堂教学趣味性以及实效性,锻炼学生的职业道德以及专业能力。
(二)活动设置符合学生能力特点
中职学生的大多数为15左右的孩子,其基础文化水平较差,整体的学习能力较多,对学习的兴趣度不高,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较差,基于《基础会计》专业学科特点,如果第二课堂教学互动设置与学生发展特点不匹配,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难以发挥出第二课堂教学的价值。因此,在中专校《基础会计》第二课堂教学中,保证活动形式以及内容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科学控制教学内容的难易度,在保证知识点具有研究性的同时适合学生,避免知识点过难打击学生学习自信心,预防知识点归于简单,难以锻炼学生专业能力。教师要积极发挥出引导者、组织者身份租用,适当引导、搭建、鼓励、辅助学生强化第二课堂知识点内化,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勇于参与到《基础会计》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中,偶尔痒学生呢过学习主观能动性[9]。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础会计》学科知识点理解难度较大、专业性较强,为了提升教学效果,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在第一课堂完成基础理论知识教学,通过第二课堂完成知识内化吸收,提升《基础会计》学科教学趣味性,扭转学生印象里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参与到《基础会计》第二课堂探究活动中去,提升学生专业能力以及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廖春晓.基于混合式教学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研究——以基础会计课程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23,44(19):172-174.
[2]赵永莉,吴子澄.OBE理念下翻转课堂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以基础会计教学实践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23,(24):153-156.
[3]董瑞,杨馥禛.基于OBE理念的《基础会计》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A].中国陶行知研究会.2023年第一届生活教育学术论坛论文集[C].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中国陶行知研究会,2023:57-59.
[4]王占娣,赵静,史胜利.学生参与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现状分析[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15):107-109.
[5]林芙蓉,郑秋燕.核心素养导向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课堂运行模式——以厦门市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例[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9,35(01):33-35.
[6]杨翟婷.卓越会计人才培养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析——基于第一、第二课堂融合视角[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9(11):253-255.
[7]严烨.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专业开展第二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以江西科技学院会计专业为例[J].时代农机,2016,43(03):141+143.
[8]石笑寒.以“财务金手指”俱乐部为载体的会计第二课堂探讨——以嘉兴技师学院财经管理系会计专业为例[J].职业,2015,(06):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