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纠纷多元治理机制与诉调对接之互动发展
张勉 靳闯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张勉 靳闯,. 矛盾纠纷多元治理机制与诉调对接之互动发展[J]. 争议解决研究,2025.2. DOI:10.12721/ccn.2025.157246.
摘要: 近年来,随着社会矛盾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单一的司法途径难以应对各种矛盾纠纷的解决需求。矛盾纠纷的多元化治理机制(MDG)和诉调对接机制成为解决矛盾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分析多元化治理机制与诉调对接机制的发展现状,探讨两者在互动中的融合和相互促进作用。文章将从理论基础、实践现状、机制建设、相互影响、案例分析等多方面深入探讨,旨在为未来矛盾纠纷的综合治理提供有效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 多元化治理机制;诉调对接;社会治理;互动发展;村规民约
DOI:10.12721/ccn.2025.157246
基金资助:1、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 2024 年度调研一般课题《“抓前端、治未病”主动参与社会治理格局的完善——以基层人民法院主动融入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为视角》的阶段性成果。 2、2021 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和教育厅支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专项课题“桂东南村规民约研究”(教育厅社会科学基地专项 202001)的研究成果 3、玉林师范学院2022年度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心同行”路径探析》(2022XJJGYB12)的阶段性成果。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利益格局的多元化,各类矛盾纠纷的发生频率逐年上升。传统的司法手段逐渐暴露出其效率低下、处理程序繁琐等局限性,难以全面有效地解决多样化的社会矛盾。为此,我国积极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治理机制和诉调对接机制,以便通过整合多种纠纷解决途径,实现矛盾的高效化解。矛盾纠纷多元化治理机制(MDG)强调通过多元主体、多种方式来解决社会中的矛盾纠纷,具体包括调解、仲裁、行政裁决、司法裁判等手段。而诉调对接机制则旨在实现法院诉讼程序与调解程序的无缝衔接,促进案件在进入诉讼程序之前通过调解方式得到解决。这两种机制的协调互动,并结合村规民约,则可有效提升社会矛盾的化解效率,减少诉讼压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一、矛盾纠纷多元化治理机制的理论基础与发展

多元化治理机制根植于多中心治理理论、协同治理理论及社会合作理论。这些理论强调,在社会矛盾复杂化的背景下,单一的治理主体已无法有效应对,而需要通过多个主体的协作,整合社会资源,综合利用不同的纠纷解决方式来应对复杂的社会矛盾。

多中心治理理论:认为在现代社会中,治理不应由单一的政府或司法部门垄断,而是由多个具有独立权威的中心共同负责,这些中心之间通过协作实现治理目标。

协同治理理论:强调不同治理主体之间通过协同合作、资源共享,实现更为高效的治理结果。

社会合作理论:则提出,在社会中各方利益主体通过合作与对话,可以减少冲突,促使问题在争议激化之前得到有效解决。

二、诉调对接机制的功能与作用

1.诉调对接的概念及目的

诉调对接机制是指在法院诉讼程序启动前,通过调解方式解决纠纷,使当事人双方在诉前或诉中通过调解达成协议,避免矛盾进一步激化或进入诉讼程序。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调解机制的引入,减轻法院的案件压力,提升纠纷解决的效率和灵活性。

2.诉调对接的优势

减轻司法负担:诉调对接可以有效减少诉讼案件数量,减轻法院的办案压力。

灵活高效:调解比诉讼程序更为灵活,双方可以通过协商达成一致,而不必严格遵循法律程序。

降低成本:诉调对接可以帮助当事人节约时间和诉讼费用,从而减轻诉累。

提升满意度:通过调解达成的协议往往能够更好地满足双方的需求,避免法院判决所可能带来的强制性和对立性。

三、诉调对接机制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社会矛盾的多样化发展和司法资源的有限性,诉调对接机制在全国各地法院得到了广泛推广。各级人民法院建立了诉调对接中心,设立了专门的调解员队伍,负责对接各类调解机构与法院诉讼程序。这一机制在婚姻家庭纠纷、劳动争议纠纷、邻里纠纷等案件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1.互动机制的必要性

矛盾纠纷多元化治理机制与诉调对接机制的互动是提高社会治理效能的关键。随着社会矛盾的复杂性增加,依靠单一的诉调对接或单一的多元化治理机制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因此两者需要通过有效互动,形成合力。具备前置预防功能。多元化治理机制可以通过调解、仲裁等手段在矛盾发生初期进行干预,将大量矛盾消化在诉讼之前。实现了资源共享。多元化治理机制中的调解、仲裁等资源可以为诉调对接提供支持,反之,诉调对接中积累的案件处理经验也能反哺多元化治理机制。

2.互动发展的主要路径

(1)诉调对接与人民调解的结合

人民调解是矛盾纠纷多元化治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灵活性高、成本低的解决方式,它与诉调对接的结合可以有效减少进入法院程序的案件数量。例如,许多法院已建立了与社区、街道办事处的调解机制,通过人民调解员与法院的无缝衔接,使大量的家庭纠纷、邻里纠纷等小额案件通过调解得以解决。

(2)诉调对接与仲裁机制的衔接

仲裁作为多元化治理中的重要手段,尤其在劳动争议、合同纠纷等领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与诉调对接的衔接,劳动争议等复杂案件可以先通过仲裁进行调解或裁决,若调解未达成一致,则直接进入诉讼程序,从而形成“先仲裁、后诉讼”的有效衔接模式。

(3)司法调解建议制度的深化

在多元化治理中,法院可以通过诉调对接为社会各类调解机构提供司法建议。通过法院的司法建议制度,法院在处理调解过程中发现的社会矛盾或制度性问题可以反馈给相关政府部门或调解机构,以便他们调整调解策略或完善社会治理机制。

四、矛盾纠纷多元化治理与诉调对接的典型案例类型

1.家庭纠纷案件的诉调对接与多元化治理

在某地家庭纠纷案件中,法院通过与妇联、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合作,先行启动调解程序,使许多矛盾通过调解达成和解协议,避免了当事人进入诉讼程序。这种合作模式不仅减少了法院的办案负担,还帮助当事人更迅速、低成本地解决了问题。

2.劳动争议案件的仲裁与诉调对接

某劳动争议案件通过劳动仲裁委员会先行介入,仲裁员在庭前调解阶段帮助双方达成一致,避免了诉讼程序的启动。这一案例表明,在劳动争议中,仲裁与诉调对接的结合可以为当事人提供更加灵活高效的纠纷解决方式。

五、矛盾纠纷多元化治理与诉调对接机制的挑战与发展方向

1.面临的挑战

尽管矛盾纠纷多元化治理机制和诉调对接机制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两者的互动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调解员队伍的专业化不足。目前部分调解员的专业水平和调解技巧还不足以应对复杂纠纷,影响了调解的效果。机制的协调性不够。多元化治理机制与诉调对接之间在信息共享、资源整合等方面的衔接仍需加强,部分地区缺乏有效的制度设计。村规民约的不完善,以致于在执行过程中不顺畅。

2.未来发展方向

第一,调解员专业化培养。加强调解员的培训和专业化建设,尤其是提升在复杂案件中的调解能力。第二,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化手段,推动多元化治理机制与诉调对接的有效对接,实现信息共享与案件协同管理。第三,制度创新。进一步探索多元化治理机制与诉调对接的制度创新,尤其是如何在复杂案件中实现两者的高效结合。

结语

矛盾纠纷多元化治理机制与诉调对接机制的互动发展是实现社会矛盾高效化解、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重要途径。两者的协调融合不仅可以有效缓解法院的诉讼压力,还能为当事人提供更加灵活、经济的纠纷解决方式。未来,随着调解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信息化手段的引入、机制创新的不断推进、村规民约的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治理机制与诉调对接机制的互动发展,必将为我国社会的长治久安贡献更多力量。

参考文献:

1.王小青, 李明. "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研究." 《法律与社会发展》, 2019, 第25卷第3期, 页123-134.

2.张伟. "诉调对接机制的实践与思考." 《法学论坛》, 2020, 第35卷第2期, 页45-58.

3.赵丽华. "矛盾纠纷多元化治理的现状与路径." 《中国法学》, 2021, 第42卷第1期, 页77-89.

4.刘晨. "新时代诉调对接机制的创新与发展." 《司法改革研究》, 2022, 第15卷第4期, 页101-112.

5.陈勇, 李雪. "社会治理视角下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研究." 《社会科学》, 2021, 第39卷第6期, 页56-68.

6.孙海燕. "构建高效的诉调对接机制的实践探索." 《法律科学》, 2020, 第38卷第5期, 页44-59.

7.胡志明. "矛盾纠纷治理中的调解作用分析." 《调解研究》, 2019, 第12卷第2期, 页23-31.

8.何佳. "从诉调对接看矛盾纠纷多元治理的路径选择." 《法学研究》, 2023, 第45卷第3期, 页150-162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