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及高中均是中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两个教育阶段存在着紧密关联。但相对于初中而言,高中阶段的教材内容深度、教学目标要求以及教学方法都存在有较大的不同。而且对于学生来说,初中和高中阶段其身心发展也存在有明显差异,因此如何做好初、高中阶段的教学衔接工作就成为了教师们关注的重点问题。以地理学科为例,初中阶段地理学科知识相对较为简单,而高中阶段则是初中的基础上进行了内容的延伸,同时学习的难度也相应有所提升,这也就给高中地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初高中内容的有效衔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升学习效率。鉴于此,文章就以地理学科中“气候”教学为例,对初、高中地理衔接的策略进行分析。
一、转变教学理念,树立衔接教学意识
以往教学中,教师往往是以教材为载体,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按部就班的讲解,忽略了对学生地理学习基础以及初中地理知识的考虑,从而容易因知识衔接不到位而影响教学效果。为此,具体教学中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积极树立衔接教学意识,为初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衔接奠定思想基础。所谓衔接教学意识即教师以学生终身发展的视角出发,充分考虑教学过程的连续性、阶段性以及层次性,从而对教学全过程进行把握的教学思想。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其自身的教学理念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活动的开展情况,教师是否具备衔接教学意识,或者衔接教学意识的强弱都会对初、高中地理衔接教学活动的开展情况造成直接影响。为此,作为高中地理教师必须要主动通过多渠道学习新知识、新理念,逐渐培养、强化自身的衔接教学意识,从主动将其应用到实际教学活动之中,在实践应用中实现对衔接理论和自己专业知识的深度互动、融合,使其成为日常教学活动的重要引领,为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策略的有效落实奠定坚实基础。
二、研读课标教材,促进衔接教学落实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以及教学评估、考试命题的重要依据,也是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基础。因此,作为高中地理教师必须要具备课程标准意识,也就是说在开展备课、教学、辅导等教学工作时,应充分践行课程标准的要求,并严格以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等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调整,以提升教学活动的科学性、合理性。在落实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及教材内容,对初、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区别及关联进行了解,从而为衔接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重要依据和参考,以确保地理教学的连续性,促进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顺利实现。从课程标准来看,相对于《初中地理课标》而言,《高中地理课标》在“认知目标”上增加了“地理原理应用”这一要求,也就是高中地理学科对学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在“过程与方法”上高中阶段强调让学生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之中;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高中阶段关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对初、高中两个教育阶段课程标准的区别进行了了解之后,再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明确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点。以“气候”教学为例,初中阶段地理学科气候教学的重点在于让学生读懂世界平均以及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了解世界气温分布特点。其内容较为零碎,而高中地理则需要学生在掌握世界气候、降水分布特点的基础上,能够利用三圈环流理论对其形成原因进行解释,从而构建起关于气候的完整知识体系。以2020年全国1卷中第12题图文材料阅读题为例,其在知识考查上更关注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旨在让学生能通过逆向思维来分析问题,根据顺坡垄种的结果来推测该地区的降水特点,并分析对比温带湿润地区和温带半干旱地区的降水特点,知识的综合性更强。为此,具体教学中就可以将世界气候、降水分布特点作为衔接基点,以此为切入点开展教学活动,实现对初、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衔接。
三、注重教学方法,有效落实教学衔接
初中阶段受学生认知能力、思维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故而地理学科的内容多较为形象、直观,具体教学中也多是要求学生掌握“是什么,在哪里”即可,更关注对学生记忆能力、观察能力的培养。而高中阶段地理学科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明显增加,内容存在有较强的抽象性、理论性,再加上很多学生因初中阶段地理基础不牢固,在学习高中地理学科知识时很容易出现无所适从、不知如何着手学习的情况。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方式方法,以为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依据,从学生的实际地理基础出发,在明确学生和高中地理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之后,在围绕衔接起点开展教学活动,以保证衔接教学能够得到顺利落地,获得高效教学效果。以气候教学为例,在明确了初、高中两个阶段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差异之后,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为其搭建“知识脚手架”,以实现两个阶段教学的有效衔接。具体教学中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着手:
(1)引导学生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并对其特点进行归纳总结;
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对地球上的五带进行回忆,指导学生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变化规律为依据,对气温分布特点的成因进行分析。
(2)组织学生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并对其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同时引导学生利用气压带、风带等对其成因进行分析。
(3)组织学生绘制气温曲线图以及降水量柱状图,并对气温和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点进行阐述,之后再引导学生利用全球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变化规律、风带、气压带、季风环流等知识对其成因进行分析。
(4)组织学生对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进行阅读,并阐述气候类型分布情况,之后再引导学生利用季风环流、气压带、风带等知识分析其分布形成原因。
(5)引导学生回忆气候形成的影响因素,并结合已经学过的知识,包括初中及高中时所学地理知识来分析某种气候的形成原因。最后再由教师结合具体案例,让学生利用初、高中所学地理知识来分析气候给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
通过这样的方式,以初、高中气候教学的衔接基点为切入点,以学生的实际学情为出发点,为学生搭建学习的“脚手架”,可以很好地实现初、高中教学内容的衔接,对于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有积极意义。
结束语
总而言之,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对于提升高中地理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有积极帮助,应受到该学科教师的充分关注。作为地理学科教师,需要从思想、理念上给予衔接教学以重视和认可,并在实践中积极落实衔接教学工作,以不断推动地理教学质量提升,达到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韬, 薄俊丽. 人地协调观下初高中地理有效衔接的教学策略研究——以中图版"聚落"教学为例[J]. 地理教育, 2016(9):53-54.
[2]刘宏丹. 高中地理教学中初高中知识衔接的策略研究——以高中地理《宇宙中的地球》一课为例[J]. 文渊:小学版, 2019(011):283.
[3]赵鹏飞. 基于学习进阶的初高中地理内容衔接分析与教学实践——以"地表形态"为例[J]. 地理教学, 2020(10):53-55.
[4]明德勇. 农村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研究——以仪陇县H中学和泸州市M中学地理为例[D]. 四川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