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作为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疾病,发病人数已经呈现逐渐递增趋势,对人们的健康影响较大。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机体功能退化,对疾病关注度及重视度不高,老年人的自主意识较强,不愿被他人约束,用药的安全意识及积极性差,对此,糖尿病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降低,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巨大影响,使患者的家庭经济负担加重。临床调查显示[1],人本护理模式可提升护理质量,改善患者的血糖水平,该护理模式体现以人为本理念,根据患者的情况实施护理措施,在护理期间注意调节老年患者的心理状态,使老年患者认识到合理饮食及用药的意义,以免老年人不规范用药或者随意用药。本文将我院接诊的老年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分析人本护理的临床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21年8月-2022年12月接诊的老年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以随机抽签法对患者分组,80例患者分组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各有40例。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在61-83岁,平均年龄(75.43±5.34)岁,病程在2-8年,平均病程(4.23±1.21)年。观察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60-84岁,平均年龄(76.21±5.43)岁,病程在2-9年,平均病程(4.65±1.44)年。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对比,p>0.05。
纳入标准:接诊的糖尿病患者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年龄均超过60岁,家属及患者认知研究。
排除标准:将精神系统疾病、心脑血管重症疾病、肝肾系统肿瘤疾病、无法配合研究的患者排除。
1.2方法
对照组:在医院常规护理期间,护理人员安排老年人进入病房,并完善患者信息,询问患者及家属过敏史、用药史等具体情况,将患者的情况记录在电子病历档案上。老年患者发生血糖异常增高的原因,往往是生活中并未注意饮食结构,用药频率不合理,导致血糖水平反复波动,通过健康教育的方式,向患者说明血糖增高的原因,引起患者在思想上的重视,并叮嘱家属要监督患者。在静脉穿刺或者用药时,护理人员向患者说明使用的药物及治疗方法,适当转移注意力,减轻患者穿刺期间的心理负担。
观察组:为患者采取人本护理,该护理模式将患者放在中心,为患者提供健全的护理服务。①病情管理:护理人员需了解患者的病情状态,包括患者的病史、过敏史与手术史,要求患者按照医嘱使用药物,为患者通过饮食管理,关注患者体征变化。护理人员在工作时,尽可能保持温和的语气,以免语言过于冷漠伤害到患者,有耐心为每个老年糖尿病患者解答问题,以简洁及患者能够听懂的语言表达,便于患者理解[2]。护理人员每天监测患者餐前血糖及餐后2h血糖,根据患者变化评估病情变化,并做好患者在治疗期间的护理记录。②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在医院环境中,护理人员经常会出现自卑情绪,但无论身份尊贵或者职业贵贱,医务人员都要做好一视同仁。护理人员在老年患者护理期间,积极与患者沟通,保持良好的护患关系。要是老年患者的心理状态差,护理人员询问原因。自总体上看,导致患者心理状态的原因一般是老年人糖尿病进展出现并发症,患者担心自己未来的病情、患者认为医疗负担较大,自己拖累家属、患者受到病痛影响。针对患者的心理问题,护理人员逐个处理,比如,护理人员向患者说明医院的医保报销制度,说明患者家属对患者的期盼,也要向患者说明糖尿病疾病有效管控的意义,通过此类心理疏导模式,减轻患者心理负担,促使患者更为积极的对抗疾病[3]。③生活管理:护理人员为患者采取对应的生活护理措施,向患者说明健康的生活规律,制定健康的生活作息表,指导家属监督患者的生活习惯,遵循表格上的内容完成日常生活,积极为患者提供生活管理,督促患者在饮食过程中减少糖分量,积极补充人体所需的维生素、矿物质,使人体的营养需求得以满足。也要让患者在闲暇时光坚持运动,根据每个患者的机体素质不同,运动时间及强度也不同,患者安全运动的同时,调节人体的健康水平,并保证患者在用药期间具有规范性,每天定时让患者服用药物,确保患者的血糖水平稳定性,以免血糖异常波动损害到患者的机体健康。④饮食护理:老年糖尿病患者不良饮食结构是导致血糖波动的一项重要因素,护理人员应关注患者的饮食护理,通过饮食护理模式减轻患者机体内的糖分摄入,对稳定患者血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饮食护理期间,应坚持少食多餐的原则,主食最好是粗粮。在饮食管理期间,也要为患者制定科学的饮食方案,采取完善的护理指导模式,凸显护理的特色,从而全面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提升护理工作的有效性。⑤并发症护理:低血糖作为老年糖尿病患者在护理期间的常见并发症,在临床护理中应当关注低血糖管理,做好患者的低血糖管理凸显人本护理的优势,为患者做好血糖监测,采取对应的并发症管理措施,比如,口服葡萄糖或者静脉注射葡萄糖,使患者的血糖水平提升。若患者发生酮症酸中毒,需明确患者的并发症发生原因,为患者提供治疗指导,以胰岛素注射控制病情为主,护理人员应做好患者的用药注射工作,及时纠正并发症,调节患者的临床症状[4]。
1.3观察指标
①血糖水平:在护理前后,统计餐前血糖及餐后2h血糖水平变化。②护理满意度:等待患者出院时,为患者发放量表,其指标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③护理服务质量:包括自我管理意识、用药安全意识、配合积极性,量表共计30个题目,每个题目0-4分,共计120分,分值高为护理服务质量良好。④心理状态:自护理前及护理3d后,调查患者的SAS及SDS评分变化,分值高为患者的心理状态差[5]。
1.4统计学处理
Spss22.0软件对本研究中的血糖、心理状态等数据进行统计,计量资料方差值通过表示,t值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χ²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血糖水平对比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血糖指标相对比,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餐前血糖、餐后2h血糖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的血糖水平对比(x̄±s,mmol/L)2.2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满意度比对照组高,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比(n,%)2.3两组患者的护理服务质量对比
观察组自我管理意识、用药安全意识、配合积极性分值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两组患者的护理服务质量对比(x̄±s,分)2.4两组患者的护理前后心理状态对比
护理前,观察组及对照组SAS及SD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SAS及SDS评分比对照组低,p<0.05,见表4。
表4两组患者的护理前后心理状态对比(x̄±s,分)3.讨论
老年糖尿病指的是6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老年糖尿病多合并基础性疾病,部分患者已经出现智力衰退等问题,管控糖尿病的难度较大。糖尿病早期具有隐匿性,常见特异性症状,包括乏力、视力模糊等,也可能发生高血压或者脑血管疾病,部分患者并发症较多,出现综合征,常见心血管综合征及神经病变等[6]。老年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差,治疗依从性差,无法将血糖控制在合适的水平。护理人员应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控制饮食及体重变化,也要合理降糖,部分患者发病后易发生认知功能障碍,或者出现低血糖等问题,在此情况下,需采取科学的护理措施干预。糖尿病患者入院后,应做好血糖监测,这也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在血糖监测过程中,应做好科学的分析,可自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通过该血液生化检测,患者处于空腹状态下,抽取患者静脉血,经离心处理后,做好离心分离评价,血糖处于较为标准的范围,患者的并发症才能有效控制[7]。老年糖尿病患者护理作为一个长效的过程,患者经常出现血糖异常增高入院,在护理期间,应当护理工作质量的因素多,若无法将相关因素有效排除,将对工作产生巨大的影响,为此,在临床护理期间,应为患者做好饮食护理或者健康教育等工作。有研究中,为患者采取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护理模式减轻患者的治疗负担,提升患者对抗疾病的依从性,并提升患者的治疗积极性。在患者管理过程中,关注家属之间的配合,通过对家属的教育,使家属认知疾病的管控方法,使患者认识到糖尿病治疗期间应当注意的问题[8]。在临床护理期间,应关注提升老年患者的护理依从性,若老年患者的护理依从性差,无法配合完成护理计划,患者的认知能力也无法提升,在出院后依旧会发生一些并发症,或者患者再次入院时间缩短,对此,关注老年患者的健康教育非常必要。有些老年患者的心理状态差,在护理期间不愿意配合,调节患者的心理状态,也成为管控的重点,老年患者的忧虑的问题较多,护理人员应针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科学调节,部分患者在院内治疗时不愿意外出,患者可做一些有氧训练,包括慢走及散步都能调节心理状态,随着患者的运动耐力增高,患者的运动量也会增大,可让患者完成一些太极拳及健美操等运动。临床认为[9],老年患者血糖控制不佳的原因与患者的用药科学性相关,在护理过程中,也要为患者采取用药护理干预,通过用药指导,让患者掌握降糖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双胍类及糖苷酶抑制剂药物在使用过程中,说明每种药物的使用方式及用药后可能会出现的反应。郭海燕[10]在研究中,为老年糖尿病患者采取预见性护理干预,其中关注患者的用药指导及饮食护理,通过干预后,患者的血糖水平得以有效控制。自本研究结果上看,观察组患者采取人本护理干预后,患者的血糖水平控制效果好,观察组患者的血糖水平比对照组低。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较高,人本护理一定程度提升护理质量,且观察组患者的心理负担比对照组轻,护理后的SAS及SDS评分比对照组低。周志江[11]研究中,为老年糖尿病患者采取心理护理,患者的心理负担也有明显减轻,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增高。刘娟[12]在研究中,针对老年脑梗合并糖尿病患者展开护理干预,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干预后,患者的血糖水平及心理状态均得以调节。在临床各类护理研究中,护理方法中均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及饮食情况,并针对性落实用药计划,这也是临床研究取得显著效果的重要因素。
总而言之,在老年糖尿病患者护理中,为患者采取人本护理模式可提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并丰富临床护理内容,改变过往单一化的护理模式,自生理及心理两个方面为患者实施护理计划,确保护理工作的针对性及有效性,人本护理模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陈爱娥,蒋晓珍,彭健韫,翁晓华. 优质化服务在老年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3):173-176+180.
[2]张海燕,李莹颖. 人性化护理对老年糖尿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血糖及不良情绪的影响[J]. 糖尿病新世界,2021,24(16):118-122.
[3]韩旭. 护理干预对预防老年糖尿病患者并发低血糖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J]. 医学食疗与健康,2021,19(15):146-147.
[4]周红英,薛丽,钱朱丽. 循证护理、心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患者护理效果及心理状态分析[J]. 心理月刊,2021,16(18):175-176+208.
[5]陈明珠,谈静,陆群. 老年糖尿病患者“互联网+护理服务”的需求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医药科学,2021,11(14):174-176+227.
[6]骆滤,王超利,周彬彬. 预见性护理联合心理干预在预防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中的应用价值[J]. 心理月刊,2021,16(17):109-110.
[7]王沛. 心理护理对老年糖尿病患者临床效果及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评价[J]. 心理月刊,2021,16(17):169-170.
[8]张媛. 门诊护理干预对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S1):183-186.
[9]赵月梅. 老年糖尿病护理过程中应用护患沟通的临床效果及对提高患者依从性分析[J]. 系统医学,2021,6(13):165-168.
[10]郭海燕,柯欣欣,康秋凤. 预见性护理干预对减少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症发生和对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 糖尿病新世界,2021,24(13):11-14.
[11]周志江. 心理护理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心理问题及活动能力的影响观察[J]. 心理月刊,2021,16(12):163-164.
[12]刘娟. 针对性护理对老年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血糖水平、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J]. 糖尿病新世界,2021,24(12):166-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