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影响作物产量的因素
1.1 播种时间
作物的萌发受温度和光照影响,不同作物对这些条件有不同需求。为提高产量和质量,必须确保适时播种。最佳播种期通常为5至15天,有利于种子迅速发芽、幼苗快速生长,减少病害发生,充分利用土地养分。播种时间受自然和地区因素影响,例如,寒冷时可延迟播种,以便土壤在霜冻后充分休整。南方通常比北方播种时间滞后。
1.2 栽培密度
不同农作物根据形态和养分需求对种植密度有不同要求。密度过大导致植株竞争光照和养分,影响生长发育;密度过低则降低产量。必须根据作物生长特点制定适当的密度,确保每亩幼苗数量合理,并进行适度密植。
1.3 农田管理手段
田间管理包括肥料施用、土地管理、除草、虫害防治和水资源利用。土地管理包括深耕和旋耕以提高土壤通透性。盐碱地修复是通过各种方法减少土壤盐碱度,使之适合作物生长。合理施肥确保作物各阶段充分营养供应。除草和虫害防治保障产量和质量,此外有效灌溉管理模式也必不可少。
2 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
2.1 品种选择和种子处理
为实现高产,需精选适宜品种,考虑生态要求和抗病性。对主要作物如玉米,尤其是杂交品种,应限制次生代的播种量,经过筛选和处理以提高发芽率,减少病虫害风险。
2.2 恰当的播种时机
对于春玉米和夏玉米,应根据地方指南确定最佳播种时机,考虑气候变化对播期的影响。机械播种替代人工,确保种子深度和行距的准确控制,以避免养分竞争。
2.3 合理的种植密度
种植密度应根据作物特性、环境条件、土壤状况和设备综合考虑,一般为4,500-5,500株/hm2,行距25-30 cm。
2.4 科学施肥
玉米作为C4作物对氮的需求较大。合理施用氮、磷、钾肥料可以显著提高产量。充分浇水并分两次施肥,避免化肥浪费和土壤硬化,有助于玉米生长。
2.5 除草
野草竞争水分和养分,需及时除去。可在播种前进行表面除草,返青期进行中耕除草,以保持土壤疏松。除草可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
2.6 病害防治
有80多种可能的病害,特别是大斑病、小斑病、锈病、纹枯病和丝黑穗病,需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2.7 虫害防治
黏虫、玉米螟和红蜘蛛等害虫对玉米生长构成威胁,可采用喷药、拌种、包衣和黑光灯诱杀等方法进行控制。可选用吡虫啉作为拌种剂,甲螨脂作为杀虫剂,按20~30 ml/667m2的比例配制稀释液进行喷洒。
3 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注意事项
人为干预作物生产,以满足农业需求、提升产量和质量为目标。核心在于调控作物的“源-库-流”关系,即管理叶、茎等“源”器官,优化农作物果实的“库”,并优化养分和水分的“流”动。科学高效的田间管理方式至关重要,实现“增库增效”和“增产增效”。同时,引入先进的栽培管理手段时,必须充分考虑地区的发展状况,包括劳动力和机械化水平。在肥沃的土壤地区,应注重机械化和整体化的推广,而在土壤条件较差的地区,则需重视稳产,并采取措施降低土地肥力流失。地力中等的区域可通过品种选择和精细管理提高地力,从而提高产量和收入。对于土壤质量较低的地方,稳产为主要目标,需加强病虫害防控,采用作物搭配、秸秆还田、有机肥施用等方法,提升土壤质量,以实现产量的提升。
4 栽培技术推广难点与现状
4.1 推广体系完善不足
农业丰产技术的广泛普及要求建立健全的推广体系,然而,当前农村基层农技推广面临以下问题:首先,一些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未能充分认识农业技术的重要性,缺乏正确的理念和内在动力,从而影响了农技推广的专业性和有效性;其次,推广方式过于单一且滞后,导致效果不尽如人意;最后,推广工作流程混乱,权责不明,缺乏统一标准,妨碍了推广工作的无缝实施。
4.2 推广经费不足
农业技术研究与推广需要资金支持,但一些农村地区由于发展状况不佳,资金投入有限,给科技进步带来了困难。尽管我国培育了一批优良农作物品种,缺乏相应的栽培技术,影响了产量提高。投入不足不仅降低了现有技术的效率,还对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产生了不利影响。
5 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途径
5.1 建立健全农机推广体系
要确保农业技术的成功推广,建立科学的农业技术推广管理体系至关重要。有关部门应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规定农业技术推广的内容、流程和方式,以提高宣传的品质与效率。
5.2 加大推广资金的投入
农业技术的广泛普及需要足够的经费支持。有关部门应增加经费投入,尤其是在农村科技进步方面,以促进科技成果的有效传播。
5.3 合理利用网络技术
在信息化社会中,将技术推广与信息化相结合是至关重要的。通过网络传播手段,如文章和短视频,可以提高技术传播速度。建立微信公众号和其他在线渠道,引导农户了解新的种植技术,并积极推广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5.4 丰富推广方式
各地的农业农村局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改进推广方式,包括实地和远距离“上门服务”,以更好地体现高产栽培技术的优势,并提供针对性的技术服务。
5.5 加强人才梯队建设
建设一支优秀的推广队伍对于技术推广工作至关重要。相关部门应提升工作人员的素质,定期进行培训,与科研院所和高等农业院校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基地,确保推广人员具备专业水平。
6 结语
综上所述,为确保我国食品安全并提升农产品生产质量,需要在新时代农业发展阶段持续优化农作物种植方式。这包括采用更合理的耕作方法和田间管理措施,重视品种选择和种子包衣的质量控制,以及有效的草害和病害防治。有关部门应加强农业领域的投入和重视,承担起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责任。这些努力将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确保食品供应的可持续性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影响因素及推广优化策略[J]. 马莉.南方农机,2023(05)
[2] 试论农作物栽培技术及高产影响因素[J]. 王瑞华.农业开发与装备,2023(01)
[3] 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及农业技术推广应用[J]. 陈荟茜.河南农业,2022(32)
[4] 农作物高产栽培与病虫害防治技术分析[J]. 李土华.农村实用技术,2022(11)
[5] 关于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及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的分析[J]. 范帅.农村实用技术,202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