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作物机收减损问题及应对措施浅析
付艳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付艳 ,. 粮食作物机收减损问题及应对措施浅析[J]. 农业学报,2025.1. DOI:10.12721/ccn.2025.157009.
摘要: 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粮食作物机收已成为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手段。然而,机收过程中粮食作物的损失问题日益凸显,不仅影响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也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深入分析粮食作物机收减损成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对于确保粮食安全、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粮食作物;机收减损;应对措施
DOI:10.12721/ccn.2025.157009
基金资助:

一、粮食作物机收的重要性

以水稻、玉米、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为重点,粮食作物机收减损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不仅是现代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更关乎国家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粮食作物机收减损对于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具有显著作用。在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下,手工收获不仅效率低下,而且损失率较高,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而机械化收获则能够显著提高收获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同时减少收获过程中的粮食损失。通过优化机械设备配置、提升操作人员技能水平等措施,可以进一步降低机收损失率,从而增加粮食产量,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粮食作物机收减损有助于推动农业机械化与现代化进程。机收减损作为农业机械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推广和应用有助于提升农业生产的整体机械化水平。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新型农业机械不断涌现,为机收减损提供了更多选择和可能性。

二、粮食机收损失因素

(一)收获机具不成熟

目前我国农机销售市场联合收割机质量参差不齐,部分购买时受经销商价格折扣吸引或熟人介绍就盲目购买,不能准确判断农机的制造品质、适应性能,部分机具可能不适宜本地农艺要求,直接影响作业质量,造成较大收获损失。机收损失水平据初步调查,排除特殊情况,近些年来小麦机收平均损失率3%左右,水稻机收平均损失率4%左右,玉米机收平均损失率5%左右。当前智能化、大功率、高位入量的联合收割机正在迅速普及,但少量老旧、几近报废的收割机仍在使用,作业性能与新机具存在较大差异;同时超过较佳使用年限的收割机一般零部件磨损严重,机具作业质量严重下降,导致机收损失较大。

(二)操作人员作业技能水平不规范

据前期市场调查,有着十多年驾驶经验的机手也会出现“超标”的情况。普通机手在实际收割作业中,普遍的收获损失率为1.5%~5%;若遇到倒伏、潮湿等情况,收获损失率甚至可能达到5%以上,损失量惊人。机手素养是影响机收损失的重要因素。由于操作人员作业技术水平的不规范,往往会导致收获机械在作业过程中发生故障,从而造成粮食损失。在作业之前没有及时进行仔细的检查与保养,导致农业机械车空载运转,并在水稻小麦收获季节时,未能及时抢收,使粮食作物机收减损的问题出现。

(三)农户的粮食减损观念意识不强

   随着农业社会服务的普及,农户在粮食收获季节越来越依赖外包或购买机械服务,直接参与劳动的程度逐渐降低。这一现象导致部分农户对粮食减损观念意识不强。由于农户对农业生产收入的依赖程度逐渐降低,加上非农工资性收入的比重不断提高,大多数农户对收获季节粮食质量的关注度较低,进一步加剧了粮食减产损失的发生。农户的受教育水平和种植规模等因素也会影响在粮食收获时的态度和行为。受教育水平较高、种植规模较大的农户通常更愿意选择优质良种,积极学习并掌握相关经验知识和专业技能,从而显著提高节粮意识并降低粮食收获环节的损失。

三、应对措施建议

(一)加强技术研发

针对当前机收技术存在的问题,应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同时加强技术推广力度,将先进的机收技术普及到广大农户中,提高他们的机收技能和意识。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与降低收获损失方面,技术与装备的不断革新被证明是至关重要且效果显著的途径,这也正是农业机械化工作的深远意义所在。鉴于此,农机部门需采取积极策略,大力促进新技术与新装备的研究开发、广泛推广及实际应用。对于主要粮食作物收获机械而言,在减少机收损失的技术层面,其发展方向应聚焦于两大核心技术:一方面,需要着力开发关键作业部件工作参数的智能化调整系统,实现参数的半自动乃至全自动优化;另一方面,应研发集成化的实时监测系统,对收获过程中的损失率、含杂率及破碎率等关键指标进行精确监测。这两大技术的突破与应用,将使操作人员能够依据精准的实时数据反馈,灵活调整收获机械的工作状态,从而确保在整个收获作业过程中,各项性能指标均维持在理想水平。

(二)强化培训、宣传和管理服务

为确保联合收割机正常有效地作业,强化对参加作业机务人员培训,明确机收人员工作任务,从而加强宣传安全教育、管理服务,从而提高粮食作物机收减损并提高技术水平。为了提升机手的作业技能和知识水平,我们需要加强对机手的培训力度。为此,应该构建一个全面而系统的培训体系,其中不仅包括农机企业,还要积极引入社会组织的参与。通过培训体系,要确保每位机手都能接受到充分的培训,从而让作业人员熟练掌握与农艺相关的各方面知识。

(三)规范操作流程

在作业季节开始之前,应对联合收割机进行全面的检查与维护,以确保其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同时,应评估脱粒齿和凹板筛的磨损情况,确保其性能满足作业要求。通过调整前进速度、割茬高度和割幅宽度等参数,合理控制喂入量,使机械在额定工作负荷下运行,以实现最小化夹带损失并预防堵塞故障的目标。当采用履带式收割机进行作业时,应根据田块的湿度条件调整履带的张紧度。在泥泞地块上,应适当增加履带的张紧度以提高通过能力;在干燥地块上,则可适当调松履带以减少磨损。根据实际的作业条件和农户需求,应对联合收割机的技术状态进行进一步的优化调整,以确保其达到最佳的作业性能。

(四)加强装备支撑

为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优化农机装备结构,需进一步强化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政策的实施。通过政策激励,加速技术落后、老旧的小麦联合收割机的淘汰进程,并积极推广技术先进、稳定性强的小麦水稻联合收割机。在作业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既定的作业质量标准,实时监测作业效果,如遇损失异常等情况,需及时调整机械参数以确保其处于最佳工作状态,从而实现低损、高效的收获目标。作业时,应根据作物的品种特性、生长高度、预估产量、成熟程度以及秸秆的含水率等因素,科学选择前进挡位。为了加强装备支撑,在粮食收获过程中,需要通过精细调整机械的工作参数,如前进速度、割茬高度和割幅宽度等,来合理控制喂入量,确保机械在最佳工作负荷下高效运行。不仅有助于最小化夹带损失,还能有效预防堵塞故障的发生,从而保障收获作业的顺利进行。同时,应该充分利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发挥其引导作用,激励农业生产主体、服务主体以及广大农民积极购置技术先进、性能稳定、安全可靠的环保节能型收获机械,有助于提升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降低收获环节的粮食损失,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结语

粮食作物机收减损问题是当前农业生产中不可忽视的挑战,它直接关系到粮食产量和农民的经济收益。通过深入分析,我们发现操作人员技能水平的不规范是造成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提升操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维护管理知识显得尤为重要。未来,应加大农业机械化教育和培训的力度,确保操作人员能够熟练掌握先进机械设备的操作技巧。同时,还应建立完善的机械设备维护体系,确保机械在最佳状态下运行,从而有效降低粮食作物的损失率。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建华,任敏慧,马玲.我国粮食收获环节节粮减损的现实困境与破解之策[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22(06):78-87.

[2]樊琦,亢霞.我国小麦产后前端收获环节减损对策研究——基于我国8省239县的调查数据[J].价格理论与实践,2023,(10):123-127+216.

[3]宋鹏行,秦春雷,刘兴法.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与机收减损技术[J].山东农机化,2022,(04):42-43.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