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魏星1 朱琳2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魏星1 朱琳2,. 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 中国护理学报,2025.1. DOI:10.12721/ccn.2025.157004.
摘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导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党面对新情况所提出来的一项科学课题,它是我国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中心内容,作为一名专业教师,应将核心价值观念渗透到教学之中,通过全面领悟:“大思政”建设,形成整体合力;“思政课程”与“急危重症护理学”齐头并进、落实的具体举措;在急危重症护理学每一章中,“思政”都体现在思想中,我们要找出思政课与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相结合的切入点,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
关键词: 重症护理;课程思政;立德树人
DOI:10.12721/ccn.2025.157004
基金资助: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党中央首次将立德树人正式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聚焦“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强调以立德为根本,以树人为核心,体现了教育理念、教育目标和教育路径的有机统一,是我们党对教育本质的最新认识。急危重症护理是一门多学科的综合应用课程,它包括了很多常见疾病的救护、急救、监护技术等知识与技术,它与临床各科室的护理工作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也是临床各科室进行急危重症救治的第一线。

一、急危重症护理课程的意义

(一)贯彻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

以坚持专业能力和思想政治双螺旋、共提升为原则,在充分领悟“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换的内涵的基础上,教学团队在各自教授的过程中以“人文素质教育”为切入点,以“护士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为抓手,不断尝试着课程思政的改革。坚持在“润物细无声”中注重引入患者视角、医者事迹、行业动向、民族精神、为国争光的思政环节,并在专业技能考核中将爱伤观念和思想政治作为重要的考核维度。

该课程在原有教学目标与要求的基础上,结合思政教育内容进一步完善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使思政育人与专业教学完美融合,修订教学总目标为:传授护理专业学生必要的急救护理知识和急救护理技能,使学生具备服务急危重症患者所需的理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具备临床思维能力,应急处理能力,常用的急危重症护理操作技能,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培养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勇于奉献的职业情感和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二)医学育人育才工作的需要

通过强化《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课程思政元素,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态度和成绩都有明显的提升。同时,对学生的思政培养也在学生实习和毕业后的职业发展中得到体现。例如,我校一位本科护理专业实习学生,在院外见义勇为,以规范的心肺复苏操作将一名心搏骤停患者抢救成功,收获了患者和家属赠送锦旗和实习单位的高度评价。在本次新冠疫情期间,我校有大批优秀毕业生成为了逆行者,奔赴了抗疫前线。这是我们学校长期以来坚持课程思政的最好成果!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医学思想理论课程的教学主要是从宏观角度出发,强调对民族和社会的认同,与医学生的专业联系不够紧密,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了学用“两张皮”。所以,医学生错误地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点不会对其将来的就业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无论学院还是教学老师都应该更多地注重对专业理论和临床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形成的阶段,受教学生他们的思想很简单,也很容易产生感情。此外,生具有积极乐观的心态,能够很好地接受文化知识和新生事物,但是又容易被事物的表象所蒙蔽,在此节骨眼上对他们开展课程思政教育,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无论从教育成本还是教育效果上来说,这都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在立德树人的过程中,医学院校的老师们要与现在的医学生们的特征相结合,将课程思政元素进行充分的发掘,使之与他们的职业特征相融合,并且能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立德树人的使命为基础,对学生们的理想信念进行强化,并对其进行准确的滴灌,引导医学生将思政教育真正做到入心、入耳、入眼、入脑,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学以致用。

二、新冠疫情防控典型案例

(一)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如何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要尽早发现病毒感染及传播的病因,并做好病例监控工作,标准化处理程序。要以对人民身体健康的高度负责,健全应急预案,全力做好防控工作,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和集中治疗。

七千人奋战九天,建起了火神山医院,后来又建起了雷神山医院和方舱医院,所有的病人都被收治,所有病人都得到了治疗,疾病得到了控制。

(二)战胜疫病离不开科技

要对病毒的源头进行科学的调查,尽早确定感染源、扩散路径,并对病毒的演变进行严密的追踪,及时研究制定相应的防控对策。对于防控疫情所需的疫苗、药品等,要充分调动职业学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各方的力量,将科研攻关与临床防控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在确保科学的前提下,加速推进。要鼓励专家、学者加强责任感,在科研工作的基础上,提出更多的专业意见和建议。

在这次疫情中,国家卫健委组织了一批专家,科学地分析、分析、总结,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进行了修订和修订,从而提高了对新冠肺炎病人的诊治水平,提高了临床治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疫苗开发方面,由军队总医院7名党员领导的科研小组于3月3日开展了临床试验,新冠肺炎疫苗的研发取得了重大阶段性进展,居世界前列。

(三)医务人员驰援武汉

武汉爆发新冠肺炎后,举国上下,特别是医护工作者,都为之揪心。还有钟南山院士,他是最美丽的逆行者,他将奔赴武汉。浙江的135位医护人员,从收到国家卫生健康委的通知以来,积极主动请缨,积极投身武汉的防治工作,学校的3位同学也在其中,他们是第一批“逆行者”。自疫情爆发以来,医护人员一直奋战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截至2月8日,已派出346批医疗队,总计426,000人次,分别赶赴武汉、湖北,与当地医护人员共同奋战,全力以赴,有效地提高了治愈率,减少了死亡率。

央视《新闻调查》2020-03-14日报道,在ICU内,医护人员与病毒展开了殊死搏斗,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扞卫着病人的生命。危重病人往往会出现炎症风暴,表现为呼吸困难、氧饱和度降低,同时伴有心肾功能损伤,需要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血液净化治疗、ECMO等治疗。

三、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问题

(一)开发利用力度不足

在职业学校思政教学中,教师如何发掘、开发和利用思政资源,是影响职业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重要因素。当前,在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随意地将思政元素渗透到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之中。这样的教学方式,既会对学生的正确认识产生影响,同时,也没有充分反映课程思政的教育内涵,从而影响了其教学效果。急危重症护理学有自己的特色,因此,在急危重症护理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地将思政元素融入其中,否则,不但不能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目的,还会对专业知识体系造成一定的破坏。

(二)教师教育能力欠缺

在课程教学这一过程中,教师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教师的道德素质的高低,关系到整个课程思政工作的质量与效果。课程思政教育能力是指专业教师对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元素进行挖掘和整合,并将其与真实的教学案例相结合,通过相互结合的教学方式,从而实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其与专业教学相结合。但是,由于受文化程度的制约,大多数的专业教师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训练,他们的理论储备不够,课程思政教育的能力也比较薄弱。

(三)课程思政理念的缺失

当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师生仍然把思想政治教育归为专业思政课程,因而认为在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中不需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就造成了在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急危重症护理学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个性的培养,缺少好的课程思政观念。在这样的传统思维模式下,部分专业教师没有能够很好地把握好自己的急危重症护理学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和平衡点,造成了两个领域的分离,这对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实现课程的育人目的都是不利的。

四、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一)德育目标

对于教育者来说,“人”的培养是一个重大的课题。要使学生具有远大的理想并兼具良好的品德,能够担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鉴于此,在探讨急危重症护理课程思政的过程中,要紧密结合我国目前的教育特点,以《护理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依据,对其进行持续的提炼和归纳,以达到对其进行道德教育的目的。《急危重症护理》课程思政教育要重视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当代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在身体和心理上都处于发育成熟的时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增强学生的政治地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培养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合理运用信息化

教师应根据网络时代的新发展,不断地进行适合于学生特征的教学方法的创新。比如,在讲授“海姆立克”这一课时,老师在课前将《海姆立克与中国》这一课的学习资料上传到教学软件上,并进行“看”、“思考”、“思考”、“讨论”,为课堂教学活动做好“铺垫”和““伏笔””;课中,从课前的“海姆立克博士的博爱精神”和同学们的讨论成果,导入到了课程的教学中。同时,还利用了各种信息化教学方式,如动画和教学软件的互动,来实现了教室里的教学;课后,通过制作录像、唱急救歌、思维导图等多种信息化方式,让学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在完成了所有的教学任务之后,使用了“院前急救和院内监护的虚拟模拟实验”,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测试。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老师和学生组成了一个学习社区,通过教学载体软件的实时数据采集,交互式学习平台的搭建,教学材料的精准投放,“看,思,悟,谈,听,评"六个环节,把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由课上向下进行,以补足课中课时的欠缺,使学生们不但能听进去,记得住,悟得出,用得上,而且能够“长时间有回味,始觉甘如饴”,持续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效学习能力。

(三)更新教学资源与教学方法

在充分领会“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转化的内涵的前提下,以“人文素养教育”为切入点,围绕“护士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感”这一主线,对课程思政进行持续创新。坚持把病人视角、医者事迹、行业趋势、民族精神、为国争光等思政内容融入到“润物细无声”之中,并把爱伤意识、思想政治等内容纳入到专业技能考评中。

比如: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中,成千上万的医护人员毫不犹豫地“逆行”。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们在为那些英勇的医护人员欢呼的同时,也知道医学教育是不能耽搁的。不然的话,下场疫情,谁还能救得了他们?上海卫生学院护理与健康管理学院积极响应,组织全院教职工,通过现有的“超星学习通”、“蓝墨云班课智慧树”等平台,实现了学生在家也能学到最多的专业知识。

同时,也能为学校与临床基地建立起长久的合作关系,比如人民医院是“示范课程思政实践教学基地”,以此作为平台,为工作坊开展课程思政的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和机会。除了课堂内和基地内的教学活动外,学校也可以利用自制的专刊进行正面的传播,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增强课程思政的渗透作用。

结语:

为了更好地贯彻立德树人的基本任务,结合现在社会的现实需求,我们迫切需要加速推进急危病护理学科的思政建设。根据课程教学的要求,结合护理专业的实际需要,确定了课程的道德教育目的,并将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方法的革新、教学评价的建立等方面,努力使知识的传递与价值的引导相辅相成,起到协同作用,在教授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能形成职业价值观,这对推动大思政模式的建设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门延艳,周丽娟,景霞.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3(7):33-36.

[2]张希,于雁,王建英.基于OBE理念的"互联网+课程思政"路径研究——以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急危重症护理学为例[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3(4):70-73.

[3]吴北霞,陈玉红,牛忻.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思政探究[J].科教文汇,2023(19):145-148.

[4]尚菲.基于BOPPPS的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23,41(22):110-112.

[5]汤先萍,侯婷,刘晓兰,等.急危重症护理学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教学设计与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23,30(12):152-155.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