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材料的地域性表达研究
摘要: 建筑地域性发展经过了自发,自省,自觉的过程,尤其是自1999年,吴良镛先生发布《北京宪章》,提出了“现代建筑的地区化、乡土建筑的现代化”以来,我国建筑地域性理论和实践有了质和量的积累。随着新时代对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等课题的关注,建筑研究更加回归建筑本体。其中对于建筑材料的应用是建筑本体设计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本文从现代材料的地区化和乡土材料的现代化这两方面作为切入点,结合经典实例分析,以期探求建筑材料地域性表达。

引言:随着全球化的进展,经济的发展,文化趋同问题愈发明显,而建筑文化作为其中一环,表现地尤为明显:“千城一面”的现象使建筑学界对地域性的关注越发深刻,基于此的实践也越发多元。其中通过材料来表达建筑的地域性是当下建筑实践的研究方向之一。本文先通过分析建筑地域性和建筑材料之间的内在关系,提出“现代材料的地区化、乡土材料的现代化”。再通过对相关地域性案例的研究分析,探索当下建筑材料如何创造性地表达建筑地域性。

1、建筑地域性与建筑材料

1.1建筑地域性

建筑地域性是对现代建筑实践发展中出现不考虑地域实际情况而呈现出千篇一律现象的建筑实践与思考。是指建筑本体契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同时表达出当地的人文特征,并且贴近当地百姓的生活以及当地的风俗习惯。传统地域建筑建造,由于受到当时社会整体发展影响,建造水平整体较低,建造材料取自当地、建造技术凭借经验所得,经由祖辈流传发展,整体而言是受限于环境的自发形成的地域性。到了工业革命,信息和技术的快速发展,建构所需的材料和工艺具有普适性,因此建筑发展现代化、全球化。建筑所属的地域特征开始慢慢消失。在此进程中建筑学者开始思辨“地域”和“全球”两者的关系。一大批富有责任感的建筑师积极实践现代地域建筑,探索建筑该如何体现新时代下的因地制宜,实现其共时性、历时性的统一。

1.2建筑材料

建筑材料是在建筑工程中所使用的各种材料。由于工业现代化技术的发达,建筑材料的品种随着市场需求也越来越丰富。因为其品种很多,对建筑材料也有着不同标准的分类:①按其物理化学属性分类,可分为有机材料、无机材料、复合材料;②按其在建筑中所呈现的位置和功能的分类,可分为承重结构材料、围护结构材料和饰面材料;③按材料发展时间分类,可分为现代材料和乡土材料;建筑实践活动的早期,由于技术和生产力低下等原因,建筑材料直接取自于本土,是自然所提供的材料,常见的由砖、瓦、木材、竹子等。而后,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建筑工程数量的增激,建筑材料走向了现代化,工业化发展。虽然现代材料足以满足建造的需求,但是乡土材料有着现代材料无法取代的特点:取材广泛,经济环保、施工方便、适应性强、可循环利用等。同时乡土材料与生俱来就有地域特征,从中体现着一代又一代的历史经验传承。

建筑材料体现地域性

建筑材料作为建筑本体的有机组成,不仅是建筑的物质基础,还是建筑地域性表达的重要载体。随着建筑地域性的发展,建筑界不可避免地将目光投向了乡土建筑,因为乡土建筑所承载的乡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一环。因此关于建筑材料地域性的实践主要是走向“现代材料的地区化、乡土材料的现代化”两个方向。

2.1现代材料的地区化

现代材料具有优良的性能,满足国内城镇化进程中的建筑发展需求,尤其是当下土地资源紧张,建筑发展朝着集约化发展,追求更为经济的建筑密度。建筑师为了满足城市功能以及表达城市文化,积极探索现代材料的地域性表达,从最初模仿古构建来回应古代传统文化,到后来追求“天人合一”,从“形”到“神”转变,通过意境来唤醒集体认同感:①基于现代材料创新性组合的写意:浙江美术馆,程泰宁院士设计。在其创作过程中,完成了由通感走向意向,到最终的建构,形成了完整的创作过程,由此呈现出极具中国特色的作品。该设计借用钢构件与玻璃进行创造性的“坡顶穿插”,同时其他部位也十分注重现代材料的搭配,最终由整体的组成形态来表达中国水墨的画境、江南水乡的诗境等。②基于现代材料特质的本体写意;杭州国家版本馆,王澍最新作品。建筑外立面形式丰富,其中混凝土立面改变原有施工的支模方式,利用毛竹模板,使成型混凝土外表面最终呈现出竹子的纹理,使现代材料在表达上体现自然韵味,蕴含当地人文。

2.2乡土材料的现代化

近年来,随着建筑学界对乡土建筑越发关注,我国许多建筑师对于乡土材料的现代化使用上展开探索。建筑师们充分挖掘乡土材料的特性,主要以再利用、符号化等方式重新诠释,使乡土材料的使用范围大大拓展,延续时代记忆。①乡土材料的再利用:

基于生态的再利用,例如:宁波博物馆,王澍早年作品,是其“新乡土主义”的代表作,宁波博物馆外立面展现是宁波传统的“瓦爿墙”,其中建筑材料利用宁波老城改造过程的具有历史感的废弃砖瓦,数量庞大,尺寸不一。这些砖瓦没有规律却富有美感地堆砌,形成独具一格的建筑外立面。王澍希望旧由乡土材料的生态再利用唤醒城市记忆,这样的手法也体现在他后续的设计之中:象山校区、富春山馆等作品;刘家琨“再生砖计划”始于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地震过后,当地建筑破坏严重,留给当地居民的是一堆建筑废材。建筑师处于社会责任感,利用当地的砖厂,变废为宝,将废弃材料做成了轻质砌块,作为灾区重建的材料,以达到物质和精神的再生;基于适宜技术的再利用,乡土材料传统的建造方式不足以满足当下的建构需求,建筑师通过利用当下的技术去突出材料本身的特质,以达到乡土材料具有时代性地运用:兰溪亭,该项目位于成都某历史文化园区内,袁烽设计。建筑运用当地常见且价格低廉的乡土材料—青砖,通过数字架构重新排列组合形成极具诗意的建筑表皮,借此来表达地域性,②乡土材料符号化表达,通过提炼中国传统建筑的建筑语汇,利用乡土材料再组织以达到符号的表达:吉首美术馆,张永和历时七年创建,为了突出建筑视觉效果,利用了乡土材料—小青瓦,此时瓦不再是传统的屋顶建材,而是利用龙骨张挂于建筑的主要立面,形成独特的立面肌理,使建筑更加融入于古城肌理之中。

3、结语

建筑材料地域性的表达是多元开放的。虽然本文主要是通过对建筑材料的分类,将建筑材料的地域性表达分为两个方向进行分析研究。但是,在实践应用中,建筑材料的选择并不是非此即彼的,而是遵循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根据实际情况来对建筑材料进行选择:单一材料或是两种组合。当下,随着对建筑材料地域性表达的实践探索越发深入,建筑设计通常采用融合的态度,因此乡土材料的发展,现代材料的应用,两者结合的策略在建筑的地域性表达上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吴良镛.北京宪章[J].时代建筑,1999(03):88-91.

(2) 李晓恒.以王澍作品为例浅析传统材料的应用[J].砖瓦,2022(06):38-40.DOI:10.16001/j.cnki.1001-6945.2022.06.004.

(3) 郑晓佳. 地域性表达中现代建筑材料应用研究[D].清华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