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策略
DOI: 10.12721/ccn.2024.157095, PDF, 下载: 120  浏览: 1320 
作者: 刘丽丽
作者单位: 兴县城镇小学,033600
关键词: 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策略
摘要: 计算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不可或缺的基石,对于日常生活及后续学业均至关重要。因此,数学教学不仅要致力于提升小学生的学习能力,还需加强其实践操作能力,从而全面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为此,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积极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以强化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前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项核心目标,对于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具备出色的运算能力,学生不仅能准确掌握并灵活运用运算法则与运算律,还能采用恰当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运算问题的理解,还锻炼了他们运用简单而合理的运算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逐步发展和提升计算能力。更重要的是,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并引导他们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意义

1.计算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基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数学计算远非简单的数字运算,而是一个涉及逻辑推理的复杂过程。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需运用逻辑思维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遵循一定的步骤和规则进行计算。这一过程不仅锤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还促使他们在学科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形成严谨、条理清晰的思考习惯,进而提升解决问题的效率和准确性。

2.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在数学计算的过程中,学生需细致分析问题的条件与要求,进而确定解题策略与步骤,最终执行计算。这种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价值不仅局限于数学领域,更能广泛应用于其他学科及实际生活中。通过在数学计算中锻炼学生的这种能力,我们可以有效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并增强他们面对实际问题时的解决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

1.加强基础知识讲解,提高计算速率

在培育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时,首要任务是夯实他们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认知与掌握。唯有当学生深刻理解了数学题目的类型及其背后的基本原理,他们方能迅速而准确地选定合适的计算方法,从而高效地解答各类题目。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需不断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并积极促进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以《解方程(一)》这一章节的教学为例,为了切实提升学生的方程解题能力,教师首先要确保学生准确理解并掌握方程的基本概念、解方程的基本原理以及具体的解题步骤。教学伊始,教师会详细阐述方程的定义,以及方程中各个组成部分(诸如未知数、等号、常数项等)的具体含义。随后,教师会指导学生如何识别并列出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紧接着,教师会深入讲解解方程的基本技巧,如移项、合并同类项等,并通过丰富的例题和练习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这些解题步骤。在此过程中,教师会密切关注学生的解题策略,确保他们能够准确无误地求解方程。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可以组建课堂学习小组,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合作探讨方程题目,通过相互讨论和交流来深化对方程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教师还可以设置竞赛环节,对最快且最准确解答出问题的学生给予奖励,以此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求知欲。

2.创设画面情境,培养计算能力

计算教学本质上往往被视为单调的数字操作,但要有效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通过构建生动的画面情境,教师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计算活动的热情,并让他们意识到计算其实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既非枯燥也非乏味,而是充满活力和趣味性的。当学生被兴趣所驱动,他们会更加主动地投入到计算练习中,享受计算带来的乐趣,并积极探索其中的奥秘。

以《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针对“5以内数的加减法”这一内容,巧妙地创设画面情境,并利用多媒体视频设备将其生动地呈现出来。例如,画面中可以出现五朵活泼跳动的向日葵,它们以欢快的姿态逐一出现,然后向四周散开,形成一个鲜明的“5”字,瞬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画面中两朵向日葵手拉手走来,随后又有三朵加入,此时画面上适时出现“2+3=?”的算式。这种生动的画面呈现方式,能够迅速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使他们能够迅速且准确地计算出结果。教师可以继续利用这一画面情境,进行“1+4=?”、“5-4=?”和“5-3=?”等计算教学。例如,可以展示向日葵在画面中跳跃奔跑的场景,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计算练习。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体验到计算的趣味性,还能让他们轻松完成计算任务,从而对计算产生浓厚的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创设以图片展示为主的画面情境。通过展示手中的图片,让学生在认识数字1到5的同时,借助图片中的具体物品(如一个苹果加四个草莓)来学习“1+4=5”的计算方法,并鼓励他们独立完成“1+3=4”等类似的计算。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使他们意识到计算就在身边,从而养成随时练习、随时计算的良好习惯,将计算变成一段快乐的学习旅程。

3.教师要为学生增加更多检查过程

通过严谨的审题和明确的解题步骤,学生确实能够确保较高的答题正确率。然而,若能在完成后留出时间进行检查,将有助于学生计算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检查过程应包含以下几个关键阶段:首先,确认题目抄写无误,小数点对齐正确;其次,审视所采用的计算方法是否适用于该题目,并探索是否存在更简捷的验证方法;最后,运用反推法,将计算结果代入原式进行验证,确保等式两边平衡。这一系列检查步骤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解题准确率,还能有效增强他们的数学计算能力。

4.利用生活实际的联系,解决计算问题

学习数学的核心目标在于能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应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小数乘法为例,教师可以通过模拟日常生活中的购物场景,生动形象地阐释小数乘法中小数点位置准确性的至关重要性。不妨设想这样一个场景:“当你前往超市选购商品时,面对两种价格分别为0.8元和0.5元的商品,且每种都购买了3件,此时你该如何计算所需支付的总金额呢?”学生自然而然地会想到运用小数乘法,即分别计算0.8乘以3和0.5乘以3。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巧妙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小数乘法中小数点位置准确性的深层原因。部分学生可能会从计数单位的角度给出合理解释:“在0.8乘以3的运算中,0.8的8实际上代表的是8个0.1元,因此,我们实际上是在将8个0.1元这一计数单位与3相乘。同理,0.5的5代表5个0.1元,在乘法运算中,我们也需确保这些计数单位的一致性。”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这一点,教师可进一步借助生活实例进行阐释:“不妨想象一下,若你在计算过程中不慎将小数点位置放错,例如将0.8误读为8分,那么最终的计算结果将会与实际情况大相径庭。在真实的购物场景中,这样的误差可能会让你付出错误的金额,甚至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结语

计算无疑是数学教学的核心要素,它如同数学大厦的基石,稳固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学习结构的坚固性。若此基石不牢固,数学学习便如同建筑房屋时缺乏坚实基础,难以长久,随时可能“摇摇欲坠”。因此,我们必须全力以赴,加强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确保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实质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苏冬梅.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1(29):71-72.

[2]杨雪花.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路径分析[C]//首届智慧教育教学与发展论坛.首届智慧教育教学与发展论坛论文集:2023.

[3]吴晓艳.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对学生的重要性和研究策略[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20(24):53.

[4]姜男男.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 版),2023(25):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