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体现人文素养
在生物教学中,融入人文素养教育,需要轻松、愉悦、融治、和谐的氛围。只有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才会喜爱生物学科,才会在学习中闪现个性魅力,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和谐的课堂氛围,关键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认可欣赏学生的认知。在教学中,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思考和认知都要给予充分肯定、赞赏,关注每名学生的思维结晶。要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融进课堂,才能制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如我在课堂上面对学生会会经常说“我喜欢同学们和我······”“我们一起看看······”等勉励话语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的快乐,从而学会尊重。让学生参与课堂、体验课堂、融入课堂,教师和学生就都有收获,要想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自己的课堂必须体现出人文精神,洋溢着人文气息。经过自己和同学们一段时间的共同努力,现在我们的课堂氛围基本上实现了和谐,充满了尊重和快乐。
2.追求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感受人文精神
在上课过程中,采取分组讨论、自主提问、实验研究等活动,学生自己挖掘问题、设计问题,根据自己设置的问题,通过假设、猜想等,设计自己的方案,实验验证,调查观察,寻找证据,获得的信息,最后同学、老师之间进行表达与交流。激发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夯实生物基础学习、强化综合素质,这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人文素养的最有效办法。比如,在七年级教材中讲到种子的结构和萌发的条件的内容时,让学生从家带来种子,认真观察种子结构,自己动手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内在和外在条件,同时要求学生对“千年睡莲”写一篇读后感,学生们乐在其中;高二的生物《群落演替》,让学生的提前一周搜集照片,并制作好ppt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学生间讨论演替的原因和类型,在讲解过程中,很多同学把环境保护的意识渗透其中。由此可以看出,多样的课堂活动,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生物的积极性,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生物学中丰富的人文资源;多样的课堂活动,更能吸引学生的专注力,集中精神参与课堂,在师生互动中感受到生物学习中的人文精神!
3.布置灵活的课外实践作业,培养人文素质
合理的作业和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学生要运用好课堂所学知识,就要靠他们自己在课余时间深入思考,融会贯通。布置课外作业要求知识点脉络明晰,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生物教师要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有所了解,有计划地安排作业或者实践活动。例如高中阶段,可以安排一些研究性活动,如“生态瓶的制作”,“减数分裂”的过程,“光合作用验证”等。初中阶段,可以确定某一主题安排手抄报、图画等作业活动。让学生体会生物科学的和谐美、生命活动的动态美,同时我在课余时间开展“环保知识竞赛”及“小专家生态讲座”等活动,学生都很喜欢,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其次,给学生设置一些力所能及的小实验,如养月季、多肉等一些小植物,观察其向光性;养蚕、兔子等一些小动物,了解其生活习性。这些课外实践作业的补充,学生学会了敬畏生命、关爱动植物的情感,人文素养也得到了提升。
4.利用现有的校园文化建设,渗透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强烈的文化气质、美丽和谐的环境等,都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感和净化心灵。今年6月我校举办第六届校园文化节,“文墨飘香、和谐洋溢”,各类创作与手工作品纷纷亮相,尤其是生物兴趣小组制作的一些生物小模型、制作的一些植物的标本、环境恶化的照片和环境保护的倡议等系列内容的展示,让学生感受到有一只无形之手拉进我所创设的氛围中,号召力明显。此时我会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赏并制作相关的东西,为学生阐释其中蕴含的道理,将立面的文化内涵融进人文素养培养过程,及时地渗透在学生周围。为将生物学科融入校园文化,我在生物教学过程中,经常鼓励学生以日记或者旁批的形式撰写小文章,如与当前国家关于绿色发展和生态保护、生物技术等相关的文章。然后选取一部分代表作品,在学校的一些告示栏或橱窗中展示。让学生一直处在浓厚的生物学研究氛围中,使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陶冶和感化,培养其良好的品质和个性,使生物学科成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阵地。
5.树立正确的教育评价理念,强调人文关怀
生物教学中,在对学生的评价上,要坚决杜绝分数第一的传统观念,要综合考量学生的课堂和平时表现,包括其参与程度、合作品质、实验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等,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整体评价。同时,也要注重学生个体的评价,不同的学生其特点不同,表现也不同,只要都能积极融入生物学习研究,就要针对不同个体,肯定学生在课堂上的成绩,学生才有参与课堂的热情,进而对学生进行的人文素养的教育才你能顺利进行。比如,课堂上,我会对表现活跃积极的学生,夸奖积极性好,爱思考,爱表达;对于不删言辞的就夸奖其沉稳,善思考,善理解别人。在作业批改方面,我注意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评语,努力做到用词用语既符合实际又得体。要依据学生的实际表现进行评价,多用鼓励引导的话语,杜绝唯成绩论。多多注重学生在成绩之外的进步与提升,比如当我发现哪个同学保护环境的意识有所增强、哪个同学探究能力有所提升、哪个同学的参与生物课堂的热情有所增加时都给予及时的评价与鼓励,让学生在被尊重中体会到对自己的人文关怀。
21世纪是一个需要高素质、善研究、乐学习的综合型人才,只注重知识的积累是不符合这个时代的要求的,知识完备而人格不健全的是会被社会淘汰的,只有既有知识人格又很完整的人,才是炙手可热的。因此,需要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协调发展,每个学科都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才能让学生全面协调发展。教育目的在于形成完整的“人”,这就离不开人文素养的渗透,而生物学科有丰富的人问素养资源,其意义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惠曦.人文教育涵义[J].泸州医学院学报,1998,(06).
[2]王琪.素质教育应当重视人文精神渗透[J].人民教育,2000,(05).
[3]王永胜,生物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张文华.2006.创新与实践-生物教师培训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