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是群体的特殊性,目前新生儿疼痛问题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重点。新生儿不仅可以感知疼痛,而且还会疼痛非常敏感,特别是针对早产儿和危重儿,在进行各种医疗措施时均会影响患儿,为患儿带来疼痛[1]。对于较小的患儿,在更换尿布和测量肛温的时候也会刺激到患儿,引起疼痛。而疼痛对新生儿可以产生各种不良反应,比如心率过快、血压升高等。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干预,反复疼痛刺激会给新生儿带来许多生理、行为等方面影响。因此应该采取有效的疼痛管理,缓解新生儿疼痛[2],目前临床中常规护理方式比较单一,无法满足其患儿需求,导致镇痛效果不佳。鉴于此,本文将通过非营养性吸吮管理新生儿疼痛,进一步分析其效果以及影响,具体方法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21年1月到2023年1月期间,收治200例新生儿为本次研究对象,并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00例。对照组男性患儿有65例、女性患儿有35例,平均胎龄是(29.37±1.34)周,平均体重为(1.34±0.17)kg;研究组男性患儿有58例、女性患儿有42例,平均胎龄是(28.35±1.35)周,平均体重为(1.24±0.12)kg。以上描述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纳入标准:家属知晓并签字;听力无障碍;母亲无严重并发症;神经功能正常。排除标准:使用过镇痛药物;精神障碍;认知功能障碍。
方法
对照组——常规管理,主要包括基础的药物镇痛,或是在基础上以音乐缓解疼痛。
研究组——非营养性吸吮,(1)给予患儿干预前进行足跟采血、静脉采血等之前进行干预。(2)给予新生儿采用同一型号的安抚奶嘴,并以缓慢、轻柔的方式置入患儿口中,等待患儿进行规律性吸吮后,开始计时。(3)通过分散患儿注意力以及刺激口腔触觉感受器,提高安抚作用。
观察指标
比较组间穿刺前以及穿刺过程的心率、血氧饱和度以及心率恢复时间和疼痛指标(NIPS)评分等。
统计学方法
选择统计学软件SPSS23.0分析,用%表示,采取卡方检验计数资料,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运用t值、P值检验,以P<0.05作为评定检验结果。
2 结果
两组进行穿刺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穿刺过程中,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心率恢复正常时间相比对照组时间短,详见表1.
表1两组新生儿临床指标对比
3 讨论
新生儿疼痛在临床中来源比较广泛,比如静脉穿刺、更换尿布、足跟采血以及气管插管等措施,这些疼痛均会为患儿带来严重的疼痛反应。有相关研究说明,因为早产儿对于药物耐受性效果不佳、胃肠道功能发育不够成熟等因素,致使药物在镇痛中容易增加药物风险,产生药物不良反应。因此使用非药物干预手段更适合在新生儿疼痛管理中应用。目前临床中非药物干预方式主要有袋鼠式护理、口服蔗糖、音乐疗法等,但是对于非营养性吸吮方面研究很少。因此,本文主要在新生儿疼痛管理中采取非营养性吸吮管理[3]。非营养性吸吮主要是指在新生儿口中放置安慰奶嘴,可以增加其吸吮动作,并无母乳以及配方乳吸入。当新生儿的吸吮频率达到每分钟30次时,非营养性吸吮就会发挥作用。可以通过刺激口腔触觉感受疼痛值。非营养性吸吮通过减轻减轻负性刺激总量阻断疼痛传导途径,使其直接感受新生儿疼痛,调节疼痛反应,并可以起到安抚作用,使患儿可以保持安静状态。本次研究数据显示,研究组穿刺后心率以及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明显,研究组心率恢复时间明显短,且该组新生儿疼痛评分较低P<0.05。以上说明进一步证实非营养性吸吮在新生儿疼痛管理中可以为其制造舒适环境,使患儿缓解疼痛。
综上所述,采用非营养性吸吮在新生儿疼痛管理中,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可以降低药物所产生不良反应,具有重要价值意义,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杨凡,武俊,孔超男,臧爽,于新颖,姜红,范玲.非营养性吸吮联合便利蜷曲减轻足月新生儿肌内注射疼痛[J].护理学杂志,2022,37(06):9-11.
[2]袁海英,赵梅峰,陈珠清.肌肤接触安抚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在新生儿操作性疼痛干预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21,19(08):1021-1024.
[3]孙春辉.非营养性吸吮和吸吮8%葡萄糖水对缓解新生儿疼痛的护理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20,39(30):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