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学生适应社会和个人发展奠定基础。本文以此为研究主题,探索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问题和创新理念,并提出具体的培养方式。
一、核心素养理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促进专业知识的理解
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作为一门“意义大于知识”的课程,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往往简单地理解为文科专业的学习,更倾向于死记硬背,而忽视了方式方法的利用。而随着教学理念的更新,当前历史科目的考试也越发偏向于对历史事件的辩证分析,这也是核心素养教学理念的深入落实结果。为此,运用核心素养理念开展教学,不仅是顺应政策发展,也是促进专业知识理解的正确方法。在历史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树立唯物史观的态度和思维,能够更加容易理解历史事件发展的必然性特征,客观地对待历史事件。
(二)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正确价值观的建立不仅是国家和社会的需求,更是影响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学习历史有助于正确价值观的建立,在这之前则是逐步具备课程核心素养,首先,具备正确的唯物史观以及时空观念,才能以辩证的思维对历史客观地看待,基于唯物史观,才能够发展史料实证的态度,对历史人物、事件的真实性和可信程度进行分析判断;然后,在家国情怀的熏陶下,总结历史人物和事件中的真善美,逐渐培养出个人对历史、对当下的正确价值认知,即培养出正确的价值观。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围绕学情设计完整历史培养教学体系
指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建立系统的认知体系是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环节,为此,教师需要从学情出发,结合教材特征设计完整的教学实践体系。首先是教学前准备。脱离以往唯教材的预习模式,教师需要运用现代教学思维,制作凝练且生动的微课,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给予充分支持。同时,在学习思维和方式上加强指导,让学生主动搜集历史相关材料,包括文本、图片、视频等要素,树立正确的历史学习观,为课堂中推理和论证史事奠定良好基础。其次,课堂中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探究空间,以情境问题进行指导,师生交互中发展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能力。要注意的是,指导中需要将历史事件置于大的社会背景下,同时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个人发展相联系,从而唤醒学生的人文情怀,让课堂具备感召力和引导力。最后,为了判断学生习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程度,教师需要设计测试和评价反馈环节,即要求学生展示个人的能力,并就此结合教师的鼓励指导完善思维体系和知识结构,获得显著发展成效。
以“西欧庄园”教学为例,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目标,教师需要分解具体的实践教学目标,并在其中提出明确的要求和学习方法,以提高培育质量。比如学生要能够知道西欧庄园的特点,了解西欧庄园的管理情况、农民的生产以及生活情况等基本内容,关于这一目标的学习,制作对应的微课进行指导,激活学生的历史思维。同时,在这一基础上,启发学生搜集更多的史料,并自主锻炼,对生产力发展决定生产关系变革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建立深层次认知。那么课堂中为了帮助学生判断个人思考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师生由此进行深度探索,在互动交流中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让其明确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以此来提升阅读史料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二)遵循以兴趣出发到思维结尾的教学思路
历史课程的教学设计首先应该以兴趣引导开始,这是适应初中阶段学生年龄特点的最适宜教学方式,从历史课程的特点出发,可以采取以故事性的精彩演绎、情境的演绎方式让学生沉浸于教学中,也可以采取多媒体等教学工具进行辅助;然后将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正确看待历史、分析历史、研究历史的方法;最后要注重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事件,发现历史长河中的思维动力,进而树立学生的正确价值观。
1.以多种教学方法培养
学习兴趣一是以精彩的故事情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是历史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的优势。大量的知识点是来源于故事情节本身,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和结果。通过故事的精彩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使其理解记忆的效率大大提高。这也是历史知识学习的最常用方法。二是采取情境演绎的方式吸引学生兴趣。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无数生动的故事情节需要用场景式的演绎方式让学生跨越时间和空间去发现历史的真实.
如“孔子”内容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让不同的学生演绎不同角色,在模仿对话的过程中思考当时历史环境、背景下的学习内容、方法,进而掌握正确的历史时空观。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学过程犹如游戏般精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三是利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丰富知识的表现形式。当前,将多媒体应用于教学已变得较为普遍,其在丰富教学方式的同时,也能以不同的形式承载知识,从而让学生更易于理解并记忆深刻。例如,在历史课程中,使用视频的形式展现历史事件,从文字变为视频的演绎形式显然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视频的表现力更加直观,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历史事件。还有一些历史文物照片,呈现给学生们真实的历史印迹,对树立学生正确的唯物史观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
2.注重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历史是以真实客观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为基础的学科,其内容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非黑即白,应该是以正确的唯物史观进行认知,这是学习历史的态度,但在学习过后,如何从历史中得到正确的思维价值,则应该去芜存菁,注重与当前社会普遍价值观和先进思想的统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总结历史事件中的优秀价值观,如“贞观之治”中,尽管唐太宗励精图治造就太平盛世有着为皇家统治稳固根基的原因,但对于造福黎民百姓,使人们安居乐业的功绩仍需要传颂,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客观的历史事件发生原因,更懂得对其优秀价值观的评判。
(三)合理利用微课,增强教学趣味
微课是微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其以短小精悍的特点被人们所熟知。从教学角度来看,微课以一种更加灵活多变的方式为教师的教学展示提供支持。因此,为了构建有效的教学展示环节,教师需要对微课的功能进行研究与分析,进而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借助微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
例如,在进行“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辅助教学,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在教学开始之前,将融合了“丝绸之路”简介的预习微课交给学生,让学生借助微课进行自主学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融合了具体内容解析的微课,帮助学生加深对“丝绸之路”的影响和现实意义的理解。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为落实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教师需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细化分解教学目标,并推动课堂走向深度,在实践中设置完整且科学的教学体系,创设丰富多样的情境引发学生感悟,并通过情境渗透知识和方法,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文化修养,拓宽他们的历史视野。
参考文献:
[1]浪新亮.初中历史教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探究[J].科技资讯,2021,19(14):153-155.
[2]黄宜琳.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J].西部素质教育,2020,6(07):7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