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劳动人民一直在与疾病作斗争。通过实践和不断的理解,他们逐渐积累、丰富和发展了医学理论。中医财产理论是先民在长期的疾病斗争和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的中医财产理论体系;几千年来,它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医药的属性理论与中医药的理论属于同一个范畴。将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用药经验相结合,既有理论基础,又有临床实践。通过长期不断的临床实践,我们逐渐认识到中药的本质,总结出不同的性质,总结出药物性质理论。因此,药物属性理论来源于实践,指导临床实践。中药的性质高度概括了中药的性质和功能,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功效、跌宕起伏、毒性和无毒性。
1.中医的基本理论如下
11四气是指冷、热、温、凉(平)四个特征。《神农本草·序》首次将四气描述为“药,寒、热、温、凉”。温性药物具有调节身体的功能;如人参、荆芥、鹿茸、白芷等热药具有驱寒、温热的作用;如白人参、当归、干姜等;有些药物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如巴豆和风信子;有些药物有毒,如乌头。感冒药具有平衡内部环境热量的功能,有些含有糖苷,如地肤子、番泻叶、黄芩等。感冒药具有散热作用,主要含有挥发油,如薄荷醇。中医认为,热是以冷治疗,冷是以热治疗,这是基本的医学。
“味”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其中说“精不足,味补”。这种味道一般指药物对身体的某种作用,是从中医临床功能中总结出来的抽象味道;当然,它还包括食物营养来滋养身体,而传统中医的五味并不是酸、甜、苦、热、咸的正常味觉。
13上升和下降、漂浮和下沉的理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只有有规律地升降清浊的气,人们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运作。如果气机不升降,很容易生病。有必要用中药来调节气机,这是药物调理的理论基础。
循经理论指的是药物作用的范围,这在《内经》中首次出现。沈基诺于清代正式提出“经络论”,形成了经络论。古代医家把药物的形状、颜色、气、味等特征作为药物循经性的基础之一。这表明古人早就认识到药物的有效物质或作用在体内有分布规律。现代循经性是指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研究药物活性成分在体内的分布,从而揭示药物对某些经络的有效作用。
毒和无毒主要是指药物是否对人体有毒性作用。所有有毒药物,大多数都有很强的作用,对人体有毒,并有副作用。从广义上讲,一方面,它指的是药物的偏见性质。它指的是一些药物,虽然毒性不高,但如果长期服用也会产生偏见;另一方面,它也指药物的功效。普通药物的偏倚或无毒副作用与药物本身所含的成分有关。要判断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我们应该知道药物中的成分是否有毒性和副反应。一般来说,芦苇根、蜂蜜和茯苓等药物没有有毒成分,因此对人体无害,而马钱子、巴豆和斑蝥则含有有毒成分,服用时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普通药物的“毒性”与药物本身所含的活性成分有关。含有少量有效成分有明显效果的被称为“大毒”,而含有大量有效成分有效果的被称作“小毒”。
中医的疗效是大多数人选择中医治疗症状的基础。这种方法类似于一些西药制剂的使用,但为了真正规范中药的选择,应首先根据中医的诊断,结合四气五味的药用性质,选择疗效合适的处方。
2现代药物性质理论研究主要包括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研究
中药的化学成分与其药用特性有着内在的联系。例如,四气中的寒热温凉,其化学成分与药物性质有关。例如,乌头、干姜等温热药物可使感冒综合征患者交感神经反应低下,肾上腺系统功能活动恢复正常,多巴胺可催化儿茶酚胺β-的生物合成。羟化酶活性的增加可促进体内儿茶酚碱的生产,并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内分泌腺的功能;感冒药和热药有相反的效果。感冒药知母和石膏可削弱热综合征患者的交感-肾上腺系统功能。甜味药能调节机体功能,补充机体不足,增强机体抵抗力,并能杀菌、解热、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利尿等;刺激性药物的作用主要在于解热、抗菌、抗病毒等;含盐药物可以镇静、止痛、杀菌、解热、降低血脂、血压、血糖、抗凝血剂、利尿剂等。中药的临床应用是药物性质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基础,而药物性质理论又指导着中药的临床运用。
目前,中医基础研究已受到中医行业的广泛关注,并正在努力研究,因为其理论不仅揭示了中医的本质,揭示了中医应用的前提,也保证了中医的临床应用
同时研究中药的性质和药理学,可以帮助研究者发现中西药理学的关系,通过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中药理论,更好地揭示中药功效的本质,了解药物、身体、细胞和分子的作用,更好地推动中医药性质理论的发展。通过对中医药理学的研究,可以对中医药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从而使中医药的研究更加客观和科学。虽然它可以在中药特性的指导下灵活使用,但它变得很难掌握,功效也不能重复。西医的特点可以弥补这一不足。例如,无论何时何地,抗生素的使用都相对稳定。如果我们能在自身应用的基础上更好地吸收中医药的功效,中医药的应用将更加规范。
4结论
现代研究表明,中医药的性质总结有一些共同的规律。我们从中医药理学的角度来研究中医药性理论,从本质上揭示其科学内涵。将中医药属性理论的宏观和微观相结合,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必将推动中医药理论的现代化。同时,我们将加强对传统文化理论的现代分析,推动中医药药性理论对临床实践的指导,尽可能扩大中医药的应用范围,使中医药的服务范围更加广泛,为中医药的新应用奠定基础,更好地解释中医理论,加快中医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融合,将中医药融入现代社会,加快中医药走出去的步伐,服务更多人,中医药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欢迎。
参考文献
[1] 张海鹏,陈润花中药药性理论现代研究三思[j]时珍国医国药,2011,22(5):1201-1202
[2] 刘悦,郑金生中药“四气”概念的起源与嬗变[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6(4):327-330
[3] 沈志冲药性理论的临床中药分类体系建设[j]中国医药科学,2011,1(24):100
[4] 梁晓东,唐迎雪浅析中医系统论原理在中药药性理论中之应用[j]中药与临床,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