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
摘要: 基于大单元视域的整体性教学,能够让老师更加注重单元知识的前前后后,向学生展示的知识更加系统化。在设计单元的时候,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要从输出端出发,注重学生的“学”与“需求”,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使“教学环节”为“教学目的”服务。在学习和认识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历史教师应以“大单无整体教学”为立足点,对学科大单元视角进行新的探索和实践。

前言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新的教育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把核心素养的培养付诸实践。与此同时,《课程标准》也为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了很多的指导意见,其中,大单元教学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模式。大单元教学是指在历史教科书的基础上,对单元内容进行整合、设置清晰的主题、对单元进行再规划、对学生进行素质目标设计的一种教学,其基于情境,通过任务串连,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逐渐向深层学习的地方。在核心素养的视野中,教师可以实行大单元教学,通过对单元内部或跨单元的内容进行整合,指导学生从一个整体的角度去探索历史问题,让他们既能掌握历史知识,又能培养出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怎样进行单元教学?

一、制定目标

单元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有:单元教学目标的确立,单元教学情境的创设,单元教学活动的开展,单元教学目标的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从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出发,对其进行系统性和整体性的分析。在确定大单元的教学目标时,要对课本有较深的理解,要对知识要点有较深的理解。在制定练习目标时,应充分认识到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及学生的特点。老师设定了教学目标,就等于给该单元或该课时的学习指明了方向。

如,在《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一课中。老师在“二十一世纪最昂贵的是什么?人才。”这一问答的形式,将本课的内容引入到第二单元的大环境中,总结出了单元的主题,对单元的内容进行了分析,并将这节课的内容分为三个方面,分别是:选官制度、考核制度和监察制度,从而构建出了本节课的教学框架。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巧妙地创设历史情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知识量。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作为重点,用充满激情的教学态度去影响学生,让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从而营造出一个和谐、和谐的教学氛围。最后,从人才培养和国家需求出发,对这门课程进行升华,从而强化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自主探究

历史研究有其可循的路径。在历史教学中,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适当地使用思维手段,在理性和情感间寻求平衡,使课堂变得灵活,使学生的问题变得灵活,使他们变成一名有智慧的学习者。

如,在《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这一课中,老师就《悲愤诗》及《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提出问题:“魏晋南北朝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在引发学生对此进行思考之后,对他们讲解了单元知识框架和各课时之间的逻辑关联,并明确本单元主题为“民族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本课主题为“从魏晋分裂走向再次统一”。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整合,将“三国和两晋——从天下一统到并列纷争”和“南朝与北朝——从南北对峙到南北统一”这两个子目进行了深入的整合,并将对史料解读、史实梳理和历史地图的综合运用作为重点,促使学生对史料、史实、史论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探讨。最终,教师从“国家在分裂中孕育统一”、“民族在碰撞中不断融合”和“经济在曲折中不断发展”三个方面,总结出了大单元的主题,也就是“大一统是历史的常态”。

三、建构整体

教师应以单篇阅读为基础进行整合,并发掘出一条线索,再利用生动的情境,使学生扮演“编辑”的角色,学会理性、公平、客观地评判各种文体风格,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例如,《辽夏金元的统治》中,本课程旨在通过对辽、西、夏、金、元四个朝代的建立、发展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的研究,了解这些朝代对一个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这一时期的一个主要特征是由“并立”走向“统一”。由于该课程涉及的时间跨度大,历史记载多,涉及政治因素多,且无清晰的继承性,因此,小说的结构也比较杂乱,教学难度也比较大。在这一错综复杂的历史背景下,如何梳理“并立”的基本条件和政治体制间的关系?为何元王朝在辽阔的国土上取得空前统一?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了各民族的深度融合?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留给我们的到底是什么?因篇幅所限,对于少数民族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教材并未详细论述,本课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教学设计。第一,怎样理清辽、西夏、金元各朝代的疆域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老师利用导学案,要求学生完成预习任务,并填好表格。在上课之前,老师们要对这门课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在课堂上,老师们可以用提问和指导的方式,来帮助学生们完成历史线索梳理的任务,从而对各政权之间的关系有更深的了解。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辽夏金元时期各个时期疆域的比较,探讨其在中华疆域一统天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其次,了解辽、西夏、金元等朝代的营建特色及共性。教师向学生们介绍相关的文献资料,让学生们对北南北面官制、猛安谋克制、行省制、四等人制基本政策体系的主要内容、基本特征和历史影响有一个基本的认识;通过对辽、西夏、金元时期“因俗而治”的地方治理制度的考察,可以看出北方少数民族的政治人才,以及他们为建立多元民族制度所做出的贡献及其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第四部分就少数民族政治体制的“民族化”和“一体化”这两个问题进行思考。通过材料和提问,让学生了解到:在辽、夏、金等民族的统治下,北方的游牧文化区域的民族,从北方迁移到中原的农耕文化区域,从而促进了各民族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促进了与汉族人民在地域上的相互融合,贸易和文化交流。在此过程中,中华各民族的相互交流,使中华各民族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融合更加紧密,也使中国各民族的团结更加紧密。总体而言,尽管辽夏金元时期仍有不同程度的“民族歧视”现象,但“统一国家”观念已逐步确立,“多元一体”的局面已成为一种现实。一个个“小中国”正在成为一个伟大的大中国。这一堂课具有较强的“大单元”教学观念,教学目标切合实际,与课标紧密结合,使同学们从多个方面来理解北方少数民族在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即:在政治方面,中国领土的扩大,中国体制的充实;在意识形态方面,对“大中国”概念的产生起到了推动作用。

四、巧设情境

在大单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以表格形式来构建学生基础知识结构体系,并对其进行引导提炼,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到凸显。巧妙地创设历史情景,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积累知识的能力。立足于人才的培养和国家的需求,对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进行渗透。以《两次鸦片战争》相关内容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创设相关情境:第一,创造人民艰难困苦的情境,这是一种生活与生存尽皆不易的辛酸和挣扎;第二,创造一个烟雾缭绕的烟馆情境,其中的烟民目光呆滞、得过且过,之后再辅以港督金文泰的言论史料——“当我们在鸦片工业上的收益每降低一港币,走私犯的口袋中就会多出一港币,这就导致了鸦片消费的增长和鸦片禁绝之日的延长。因此,我们坚信,在本殖民地的鸦片行业中,应该由香港当局来挣,而不是走私分子。”这样,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创设相应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历史情境,在创造的环境中叹息、感慨、反思、家国共存,使其产生“个体的命运在挽救国家的危难中得以升华”这一感触,而这个过程也是其家国情怀得到培育的过程。

五、聚焦素养

大概念是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在大概念视域下,建构整体性的单元教学设计,是贯彻核心素养,实现素养本位的关键路径。以课标为基础,以学情为基础,以学科大概念为基础,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能够推动课堂教学从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向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方向转变。

如,教师可开展项目化学习案例《从救世之臣陈宏谋看近代前夜的“发展”与“危机”》,以“发展与危机”为主线,以救世之臣陈宏谋的生平经历为主线,从政治、疆域、经济和思想文化等重大变革的视角,以“近代前夜的发展与危机”为主线,以“多视角认知明清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及其所面对的危机和挑战”为主线,进行整体教学,对明清繁荣和危机“一体两面”之间的联系进行辨证理解,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结语

总而言之,新课改视域下,高中历史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要求教师可以加深对新课标理念的理解,提高将核心素养贯彻实施并将其转化为课堂落地的能力。这便要求教师应跳出“应试圈”,而走进“素养层”,以学生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的发展为目标进行大单元教学的设计与建构,由此使历史学科的教育价值真正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吴富林.UbD理念引领下的高中历史单元教学设计探析——以“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2(2):80-82.

[2]胡谟旭.核心素养视阈下高中历史说课的四条路径—以《纲要(下)》第二单元为例[J].中华活页文选(高中版),2022(4):0133-0135.

[3]周鹏.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探讨——以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为例[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8(4):48-49.

[4]王顺利.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J].名师在线(中英文),2022(3):72-74.

[5]顾迪.高中历史教学设计——基于深度学习的单元教学[J].教育界,2022(9):23-25.

[6]刘逸群.基于家国情怀素养培育的高中历史教学方法——以《中外历史纲要(上)》为例[J].甘肃教育,2022(6):15-18.

[7]李健.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路径——以高中历史统编教材的教学为例[J].江苏教育,2022(27):60-62.

[8]李龙龙.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运用探究——基于“情境构建”与“问题解决”[J].中华活页文选:高中版,2022(10):0075-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