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能影响人,也可以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优良的环境会对个体的成长产生积极作用,而不良的环境则会带来消极作用。家庭是人生接触的第一个环境,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家庭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一个人的成长一般要经历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环境,其中,家庭环境对孩子行为品质的形成影响最大。那么,我们应如何通过家庭环境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呢?下面笔者根据结合案例,论述如何通过家庭环境的改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
一、家庭环境的概念及作用
家庭环境是指以家庭这一社会群体为核心形成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总和。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环境提供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物质环境指的是经济条件,主要反映家庭生活环境、消费趋向、经济状况等。精神环境指的是家长的生活习惯及其对孩子的教养方式,主要包括家庭关系、父母良好的品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家庭环境不仅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也会对个体行为品质的形成产生作用。对于小学生来说,和谐的家庭环境对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
二、影响学生行为品质形成的家庭因素
影响学生行为品质形成的家庭因素主要有:
1. 家庭关系
父母离异、夫妻双方经常吵架等,导致家庭人员关系紧张、不和睦,在这样的家庭环境成长的学生,会产生不安全感,容易表现出偏激、敌对、自卑等心理,形成不健全的心理品格,表现出不良的行为品质。而家庭结构单一、家庭关系好、气氛和谐的家庭,对孩子的品质、性格、情绪产生好的影响,学生表现出不良行为的几率会大大降低。这是因为良好的家庭关系让孩子感到愉快、安全,孩子自然流露出快乐的情绪,形成自信、乐观、独立、自主的人格。
2. 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融洽,父母经常与孩子交流,信任孩子,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孩子就会在父母的影响下成为一个具有良好品质的人。反之,亲子关系恶劣,平时缺乏交流,不信任孩子,或对孩子关注不足,都会造成孩子产生不良行为的几率大增。
3.教养方式
懂得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教养方式,能促使孩子的心理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而过分溺爱孩子、过于专制独裁,处理孩子问题过于简单、粗暴等,则容易让孩子表现出怨恨、自我、叛逆等的心理状态,从而表现出不良行为。
4.家长素质
家长文化素质、心理健康素质、道德品质和价值取向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和自我价值体系。如果家长接受过良好教育,心理健康程度高,那么孩子出现行为问题的概率就会比较低。反之,孩子出现行为问题的概率就会比较高。这是因为父母的价值观就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不同的价值观就有不同的标准,衡量孩子的标准也不相同,所以每一个父母都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去塑造和影响孩子的成长。
三、改变家庭环境,促使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
“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来源于不同家庭环境的孩子出现不同品质差异的特性会明显些也应不足为奇。可是这种差异性颇大的孩子出奇地集中在笔者新接手的五年级,那真是难得一见,值得笔者深入研究。对于这些具有不良行为品质的学生,就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给予全方位的教育,帮助孩子纠正不良行为品质。
1.案例背景
案例1:学生朱熙性格偏执、易怒、狡辩,情绪易失控,他渴望和同学一起玩,但又不懂如何与人相处,常常因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和同学发生口角,甚至动手打起来。他还有偷钱、撒谎的不良行为,随意拿别人的东西弄得脏兮兮,还经常说一些侮辱人的粗话,慢慢同学都不愿意和他交往。他的学习能力很弱,一、二年时勉强还能跟上集体的学习节奏,但自从升上三年级后,学习方面表现出很吃力,上课不懂听课,课后作业不做,三科都不及格,语文的期末检测只有七八分。现在同学们对于朱熙不听课、不交作业都觉得习以为常了。经过与朱熙父母的沟通发现,他的家庭条件其实挺好的,父亲是警察,妈妈是商场服务员,一家四口居住在金碧新城小区,家庭环境不错,只可惜朱熙自小患有抽动症,5岁时还进行了脑部手术。术后朱熙的状况也没有很大改善,但由于身体原因,母亲十分溺爱他,对他千依百顺,只要孩子想要的他们尽量满足,孩子说的话她十分信任,但对于孩子的学习则采取能学就学,放任自由不理的态度。父亲也由于工作比较忙碌,对孩子的关心比较少,一旦知道孩子犯错就采取比较粗暴、简单的打骂方式教育。由于朱熙身体不可控的原因和父母的教育方式造成这孩子形成偏执、野蛮、狡辩的个性。
案例2:郑小楠喜欢独来独往、思想独特、行为怪异、内向又有点自卑。班集体活动他从不主动参加,回到学校只是低头拿着尺子、橡皮、笔等文具不停玩弄。老师叫他,他总是慢半拍才抬头望望你又低头做自己的事。经了解得知他们一家是早年爷辈在南方钢厂工作,全家迁居到厂宿舍而定居下来的。小楠的父亲是从事室内设计工作的自由职业者,经济收入极不稳定;母亲无固定职业,平时靠打零散的保姆工作争取生活费。父亲喜欢蜗居在家,极少出门活动,平时不太关心孩子的学习与生活,基本由母亲一人操劳,因此夫妻间经常因家庭生活和孩子教育问题产生意见分歧,甚至争吵不休。
2. 案例分析
对于朱熙同学总是偷钱、撒谎、随意拿他人东西、打架的行为,他的父亲基本上都通过打骂的方式来制止的。这不但没有起到教育的作用,反而让朱熙同学的行为更加变本加厉,试图通过这样方式来引起老师和家长的注意。这就是霍桑效应指出那些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别人观察的个人具有改变自己行为的倾向。想要得到别人的注意是人的一种天性,但是每个人获得关注的方式却是不一样的。有的人会努力提升自己,让自己在某一方面有所建树,但是有一些人却只能通过一种破坏的形式来引发别人的注目。朱熙同学渴望得到父亲的关注,可只有在做坏事的时候,才能感受到父亲的关心,哪怕是父亲的责打,只要能引起父亲关注就行。所以,他就会做出更多的坏事。朱熙之所以偷钱,几次都是拿钱买零食请同学吃,他觉得这样同学就会愿意和他一起玩了。偷钱后害怕被父亲知道而责打,于是通过撒谎来逃避责任,久而久之,撒谎就成了他的常态了。朱熙同学才十岁,他的思想意识、自我价值观等还没有完全形成,并不清楚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但是他父母分别采用专制型和放纵型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养方式,让小孩缺乏自控能力,产生了畸形的思想观念。因此,家庭教育应该懂得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科学的教养方式,才能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品质。
对于郑小楠同学独来独往、怪异的行为、自卑的心理,我们不难发现这和他所生活的家庭环境密切相关。他的父亲就是一个比较懒惰、喜欢蜗居在家玩游戏的人。他的母亲文化水平不高,工作能力不强,但勤劳肯干,面对家庭经济来源不稳定,经常要为一日三餐的柴米油盐忧心的母亲对丈夫虽有抱怨,但十分关心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要求也比较严格。在这样一个家庭氛围比较紧张的家庭,让浩楠产生不安全感,表现出孤独、自卑的心理,从而呈现独来独往、怪异举动就不足为奇了。因此,家长及教师应当对孩子的以上行为及时予以纠正,帮助孩子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品格和行为品质。
3.应对策略
根据以上两个孩子的家庭环境情况分析,不难发现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品质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为师者的责任,不是让学生顺其自然、任意发展,而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引导家长改变家庭环境,帮助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和自我教育,逐步改正缺点,不断完善自我,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首先要营造积极轻松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受到爱。
心理社会理论认为,人的成长是受内在的遗传、心理和外在的社会环境的双重影响的,尤其是与个人生活最为密切的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为了孩子能健康成长,为孩子营造一个积极向上、轻松和谐、民主文明的家庭氛围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家庭成员间能说话和蔼,态度可亲,做事民主,定能让孩子在愉快、和谐的家庭氛围感受自己倍受家人关爱。孩子长期在这样的家庭气氛中生活,就会受到良好的情绪熏陶,形成乐观开朗、真诚友善、团结协作等良好品格,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郑小楠长期在一个争吵的家庭中,为了帮助他学会与人相处,建立自信。笔者通过家访让家长知道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健康成长的重要性,目前他们孩子主要存在什么问题,家长之间从今往后少争吵,多相互体谅,和睦相处,心往一处使,才能让家庭好起来,孩子才会在轻松和谐的家庭氛围中感受家庭的温暖,才会变得自信、开朗。这次谈话,家长真是尝试作出改变了以往做法,一个学期后,常常见到郑小楠脸带微笑上学,学习的劲头足,成绩进步明显。
其次,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搭建沟通的桥梁。
家庭关系主要围绕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而展开的, 孩子是维系一个家庭核心的纽带。作为父母,应将子女视为人格上独立的个体,而不是父母的附属品,要理解孩子和尊重孩子。建立朋友式的亲子关系,不仅给子女的成长提供了足够的自由空间,同时,有利于子女和父母的沟通交流,父母能及时了解子女成长中的问题。特别是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他们求知欲望强,兴趣广泛,却缺乏毅力恒心;他们渴望独立自主,却又缺乏足够的能力摆脱幼稚、是非正误判断。这时十分需要父母给予及时的正确引导和教育。
朱熙父亲平时因工作忙碌,很少和孩子沟通,孩子犯错以打骂方式为主,导致亲子关系僵硬。但为人父母养儿育女是己责,对于先天有身体缺陷的孩子,更应给予关爱与呵护,让孩子在温暖的家庭中成长,这些道理他父亲都懂,为帮助他孩子健康成长,他决心改正,在孩子面前树榜样,孩子犯错时耐心给孩子分析问题,认识错误,教给孩子改正方法。也许朱熙也感受到父亲前所未有的温情,基本能承认自己的错误并承诺改正。随着时间推移,这对父子的关系也慢慢好转,父子的话题越来越多。
然后要采用民主型的教养方式,引导孩子建立的人格品质。
鲍姆宁曾将父母的教养行为分为专制型、放纵型和民主型等三种教养模式,研究不同的教养模式对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民主型的父母通过建立明确的规则和标准来引导儿童的活动,同时在乐于与儿童讨论各种规则背后的原因,这类父母温和,具有一致的态度,尊重儿童独立的选择。这种教养模式下的儿童是最成熟的,他们有能力、独立性强、自信、知足、爱探索、善于控制自己,喜欢交往,自我肯定。假如家长都能根据小孩的实际情况采用民主型的教养方式,必定能引导孩子建立自信、独立等的人格品质。
朱熙为了吸引家长和老师的关注,不惜通过做坏事引起人们关注。这样一个偏执、冲动的孩子,知道同学都不愿和他玩了,但他依然无法控制自己。这只能通过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和家庭环境来促使孩子改变不良行为品质。然而真正能促使家长转变,孩子转变的,还得从这件事说起。
那天是班级大扫除,朱熙不但不参与集体劳动,还到处搞破坏,结果把小焜同学的盆子踢烂了。笔者立即教育他集体的事情应该一起承担,弄烂别人的东西是要赔偿的。第二天,他很乖地拿回一个盆子赔给小琨,可小琨却不愿意要,因为那是朱熙家用过的盆子。笔者也认为这样确实不妥,于是直接和朱熙家长沟通,要求家长赔偿一个新的盆子给同学,没想到家长立即抱怨是班上的同学排挤她小孩,还说那盆子也没怎么用过的,朱熙弄烂的那个盆子也是小琨用过的,怎能就不要呢?从这话可见家长教育孩子真的存在很大问题。这是典型的放纵型教养孩子,对孩子的错误行为不予惩罚,还把责任推卸到其他同学身上。于是笔者耐心地对家长说:“其实班上的学生现在都很乐意帮助朱熙的,只是有时朱熙长期以自我为中心,形成偏执的个性,又不懂与人相处。如果家长再这样纵容孩子,后果只会越来越严重,要想扭转朱熙的不良品质就很难了。朱熙故意弄烂小焜的盆,赔偿一个新盆子不对吗?”
源头在家长的态度和教养方式,只有改变家长的意识,让家长明白只有正视孩子的问题,采用正确的教养方式才能帮助孩子纠正错误。后来在朱熙身上发生的事情,家长都能听从笔者的建议,改变对老师的态度,对孩子教养的方式,让朱熙从家庭到学校都得到正确的是非判断标准,慢慢在笔者耐心真心引导下变得懂事听教、处事平和。现在朱熙不仅你能主动向老师问好,有时还会主动承担劳动任务,学会友善地与同学相处,自觉做作业。
最后优化好家风,树立科学的成长观。
家庭风气是家庭在世代繁衍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较为稳定的传统习惯、生活作风、思想作风、道德规范等。良好的家庭风气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独特的作用,一个家庭的道德观念、理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审美情趣等都无时无刻地对子女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优化家庭的风气,科学育儿的成长观尤为重要。父母基于家庭准则下,根据孩子自身的强项和弱项,兴趣和爱好帮助孩子确立成长方向。既是为家庭育英才,也是为社会培养人才。
教育的主题千变万化,教育的时空万变瞬息,教育是一项需要教育工作者用心去雕琢的艺术。教育的艺术手段千变万化,有的高深莫测,有的浅显易懂。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教师都成为教育专家,每一个教师都能娴熟地运用教育艺术。让我们用心研究,帮助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皮连生 《学与教的心理学》(第五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2]张春兴、杨国枢著 《心理学》 台湾三民书局 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