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助力乡村振兴的思考与对策的必要性
1、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随着现代教育普及率不断提高,高校毕业生不断增多。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874万人,202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909万人,202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1076万人,大学生就业形势空前严峻。社会就业市场接近饱和,大学生的竞争压力加大,应加快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新的就业形势下,农村作为国家重点发展对象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政策优势,大学生在农村创新创业不仅缓解就业压力而且促进农村现在化建设。因此,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势在必行。
2、契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理念
2014年9月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理念,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势态。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农村得以实现,部分地区加强返乡入乡创业政策保障。发挥互联网平台企业带头作用,引领社会资本和大学生创客、等入乡开展“互联网+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的创业项目。
3、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要积极培养本土人才,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鼓励大学生扎根基层,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现代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业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也对农民素质、农业经营方式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培育“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成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农村创新创业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实际行动,也是新时代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使命担当,大学生是新时代下激活乡村经济发展活力的重要人才。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助力乡村振兴面临的困境
1.大学生创新创业助力乡村振兴经验少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其核心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其最直接的受益群体是大学生。大学生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力军,应当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其中包括助力乡村振兴实践活动,但是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助力乡村振兴实践总体偏弱。目前大学生参与助力乡村振兴实践活动主要是借助学生社团组织。在实现乡村振兴方面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这些社团组织参与到乡村振兴实践活动中,它的参与时间短,往往都是借助学生寒暑假,周末时间。
2.理论与实践不能切换自如
与一些其他国家创新创业和教育的融合情况相比,我国在地方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引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时间较短。大多数高校仅通过选修课、讲座的形式给学生讲解创新创业知识且高校专门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老师普遍较少,对于创新创业的指导停留在对课本知识的讲解,缺乏对指导学生帮助的案例和实践教育。当前,乡村振兴进入全面发展和质量提升阶段,对技术型、专业型志愿服务具有更大的需求。但目前,大学生服务乡村的项目多数为党政宣传、调查采访、支教扫盲等基础性志愿服务,难以满足乡村产业发展的需求,当学生进入到实践环节时,面临的问题大多是课本中没有提到的问题,所学理论无法与实践环节相匹配。
3.社会资源缺乏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对于大学生到乡村创新创业的社会环境虽然有所改善,但是大学生在乡村创新创业过程中能获取的社会资源匮乏。另外,大学生无法快速适应从学生到创业者身份的转换,在新环境面前难免有些不知所措:在乡村没有丰富的人脉资源,对当地资源环境、社会文化情况了解不足,资金筹措能力有限。这就导致大学生创业激情的退减,更多的是大学生农村创新创业项目以失败告终。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助力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
1.开设有关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平台,增加学生实战能力
由于国家对乡村振兴的重视,现如今不少大学生愿意来到乡村去助力乡村振兴,而大学生到农村创新创业的领域主要集中在农村种植与养殖、乡村旅游、农村生态健康产业、农村餐饮、农村科技服务等。但是受各种条件和现实约束,大学生在农村创新创业的帮扶比较少,所以大学生在农村的创新创业项目难以获得成功。针对此现象,学校和国家也应给予或开设有关此方面的平台,让有能力也有心意的大学生到合适的地方施展自己的才能。大学生是富有知识的群体,他们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所以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乡村振兴的指导与教育。
2.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培养实践能力
高校必须要与国家战略保持一致,加强对应用型农业建设人才的培养[1]。高校与社会应携手支持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由高校为大学生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在与社会接轨,社会为理论充实的大学生提供相应的施展场所,由点到面,先给予一个点作为实践地点,项目完成并取得成就后,发展到面。在校内,高校也可以进行一些教育活动,具体可以采取课堂理论教学、基地实践教学、模拟商业实训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相关教育。另外,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不仅需要政府部门为大学生提供便利条件,还需要地方高校指导学生实践,使其熟悉农村现有的环境,从中发现良好的机会,并建立社会关系背景。同时,学校应成立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的教师指导队伍,保证其指导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并加强技术指导、业务咨询等,从而帮助大学生解决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4.完善扶持政策,融入当地生活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国家延续并开展众多专项计划,积极鼓励毕业大学生返乡就业,主要包括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选调生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特设岗位计划等,同时国家也出台了许多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的优惠政策,各省应落实国家政策,给予充分支持,提供机会与操作平台,让大学生有地方施展能力。学生实地进行考察时,各地政府应说明情况,大学生也应该进行详细的实地考察,将自己融入当地生活,在日常中,发现问题,提出方案,实施活动。
结语: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市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青年人到广大农村地区创业就业,优化乡村创新创业环境;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指导与教育,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大学生要善于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积极投身于乡村振兴发展,将自身价值充分发挥,助力乡村美丽发展,农业富强繁荣,农民生活稳定。
参考文献
[1] 高亚文,梅星星.乡村振兴基层人才需求与地方农林本科高校人才培养逻辑契合的实现路径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20.
[2] 作者简介:李诗雨(2002—),女,汉族,安徽亳州,滁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在读本科生;张真真(2002—),女,汉族,安徽阜阳,滁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在读本科生; 朱飞燕((2003—)女,汉族,安徽淮北,滁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在读本科生; 吴菲菲(2003—)女,汉族,安徽宣城,滁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在读本科生;吴涵(2001—)男,汉族,安徽滁州,滁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在读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