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力发电企业修理费成本的管控
1发电企业修理费用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1成本管理控制修理费用难以实现
目前电厂管理中一般由生产部门负责统筹规划大、小修以及日常维护项目的计划。根据年度总费用预算,制定年度大、小修以及日常维护费用预算,并针对检修项目核定所需材料与备品备件的资金使用计划。然而,这种管理方式面临一个显著弊端:有些修理项目的开展、材料的使用、备品备件的更换并非严格基于设备实际运行状况与需求,而是受资金总量多少的直接影响。具体而言,当资金充裕时,实施的维修项目与备件更换量相对较多;反之,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则相应减少维修项目与备件更换的数量。特别是现在大多数发电企业为保证利润空间,降低生产成本,更是如此。然而,连锁反应就是年度资金紧张,企业往往只能采取临时性修补措施,以维持机组的基本运行,但这样的做法无形中加剧了潜在的安全风险与隐患,对长期稳定运行构成了威胁。
企业在实施大修成本核算时大多较为笼统,往往仅汇总整个机组大修期间的材料费用和外包工程费用,并不对具体各分项费用进行精细化核算。从成本管理的视角来看,这种方式难以实现对检修费用的有效监控与高效利用。具体而言,它并未清晰反映大修过程中具体实施了哪些工作任务,哪些项目计划超出了预算,哪些实现了成本节约,以及哪些工作尚未实施。在修理费用的明细中,这些信息均未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尽管各企业已经普遍加大了对材料采购成本控制及外包工程成本管理的重视力度,但在材料与备品实际使用情况的追踪上仍显不足。这些信息的不明确,导致计划执行的效果也难以被准确评估,最终使得费用控制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1.2检修成本控制与机组安全稳定运行的矛盾与平衡
在探讨成本控制与机组安全稳定运行的平衡挑战时,关键在于修理费用的合理控制。若片面追求安全性的提升,过度增加检修投入,虽能强化企业生产的安全防线,却也可能导致修理费用急剧攀升,超出合理范畴,进而引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反之,若从安全生产的紧迫性出发,检修费用的削减若不足以支撑必要的维护需求,将直接削弱设备的运行效能与安全保障,极端情况下还可能诱发生产安全事故,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因此,如何调和维护设备健康状况与有效控制检修成本之间的内在张力,寻找二者之间的最优平衡点,已成为当前成本控制领域亟待深入探索与解决的重大课题。
1.3检修材料、备品备件节约意识薄弱
在检修作业实践中,部分员工忽视了对检修材料和备品备件的节约意识,无论是在大、小修还是日常维护中,都倾向于采取以“换”为主的方式。尽管许多情况下,设备问题仅需通过局部更换备件或简单修理即可有效解决,但出于对“检修效果保障”的片面理解,或是出于便捷性与效率的考量,他们倾向于选择整台或整套设备的替换方案。此外,部分员工存在过度储备备件的现象,为设备准备远超实际需求的备件量,这些备件长期积压于库存之中,不仅加剧了企业库存管理的压力,还造成了资产流动性的降低与潜在的经济损失。
2如何控制和降低发电企业修理费成本的措施
2.1构建“成本避免”理念,实施“从零出发”预算管理策略
发电企业应自成本产生的源头深入,逐步挖掘削减维护成本的潜力,强化运行模式的优化,提升巡检工作的效率与质量,严格实施设备维护管理,推广“预测性”维护模式,通过设备状态监测结果分析诊断,预防或避免设备故障;成本管理人员需秉持全局视角,紧扣企业实际需求实施成本控制策略,摆脱过往成本水平的束缚与影响。在编制修理费用计划时,无论历史水平或当前状况如何,均应以零为起点,遵循“零基预算”的原则,独立评估每项支出的合理性与必要性,精准判定各项目的最佳费用投入水平,实现从固定成本控制向灵活动态管理的转变,确保成本问题得到及时解决,最终实现维护成本的有效管控,助力发电企业达到最优经济效益。
2.2实施项目预算管理,合同制约等办法降低成本
检修工程项目在确保安全、质量和进度下,严格执行预算,从严控制检修成本,削减不必要的支出,力求在检修流程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融入成本控制理念,强化全过程的管理。特别是发电企业有些检修工程项目使用不包括材料费用的合同单价,这样对控制检修成本有一定的困难,如何合理制定工作量的单价至关重要。为实现这一目标,企业可根据机组设备结构特性及其检修复杂程度,总结提炼多年来设备检修的用工情况,依托既往同类工序的实际工时统计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与整理。结合当前的技术组织条件,确立并优化企业的检修工时定额,同时实施动态调整以适应变化。各发电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运营状况,编制一套全面、准确且适宜的检修工时定额,直接套用其他机组的检修工时标准,无疑会削弱项目成本核算的精确性。因此,若发电企业能够成功实施对各检修项目成本的高效管理措施,通过弥补管理中的短板,深化成本控制意识,将实现企业有限资金的合理分配与高效利用,最大化地释放其增值潜能,并显著提升资金的总体利用效率。
2.3优化设备检修与技术改造管理,缩减维护成本提升经济效益
修理费作为保障发电机组安全、稳定运行的必要支出,是增强发电核心设备及其配套系统、设施的稳定运行能力、安全保障与经济效能,进而延长设备服役寿命。此项费用贯穿于发电设施的全生命周期,是火力发电企业借助精细化、科学化的管理策略深挖成本节约潜力的关键环节之一。(1)依据企业自身装机容量规模,选取区域内同类型机组作为参照,开展竞争性与先进性对标分析,通过综合考量机组性能指标、设备运行现状及行业检修标准定额,科学合理制定各类检修计划,增强检修方案与机组安全稳定运行的契合度,降低非必要检修频率,有效遏制冗余修理成本的产生。(2)提高检修技术工艺水平和检修质量,同时强化检修过程中的安全、环保控制及工期管理,通过精细管理减少检修过程中对备品备件的消耗,最终实现检修成本的显著降低。
2.4优化成本管理流程体系,加强目标成本绩效评估
电力生产企业的成本管理部门,基于上级单位下达的指标框架,编制、优化本单位内部成本费用的管理规划,再将各项细化指标分解至直接责任部门及个人层面。执行过程中实施监控与分析,确保“权责清晰,执行即管理,支出即控制”的原则得以贯彻,形成自下而上的责任链条,每一层级均向上负责;同时,自上而下实施层级管理,避免越级干预,以保障每位员工在其职责范围内全力以赴,共同推动企业成本目标达成,并主动寻求成本削减的有效途径。
为深化目标成本管理的执行效果,基于成本目标的逐层分解,建立严谨的绩效考核体系,明确量化评价指标及奖惩机制。可设置月度、季度及年度三重考核周期,通过对照既定的成本控制指标进行逐项评估与打分,全面激发各级员工的积极性、能动性及责任意识。
2.5修旧利废是节约修理费用成本的有效手段
电力生产企业应积极推进废旧物资的修复与回收利用工作,在检修工作中坚持修旧利废,削减维护支出。此举不仅能够有效强化员工对勤俭节约价值观的认知,促进全员参与企业的成本管理与效益提升,同时能够锻炼检修队伍的专业能力,优化维修工艺。为确保修旧利废顺利实施,必须建立一套完善且可行的制度与考核激励机制,以此激励员工不断提升检修技术水平,使检修工作侧重于修复而非简单替换。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优先采用修复后的旧件替代新件,从而显著降低总体维修成本。开展修旧利废能够助力发电企业在当前资源条件下最大限度地缩减费用支出。
结束语
电力企业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需不断探索并践行多样化的策略举措,以提高管理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企业应当敏锐捕捉市场动态,灵活调整经营策略,以增强市场适应性与竞争力。唯有秉持持续创新、不懈改进的精神,方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鉴于问题的紧迫性,电力企业正积极采取一系列针对性措施,力求在成本控制与效率提升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从而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稳固而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佶霞.电力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纳税,2020,14(36):165-166.
[2]赵力.基于大数据的电力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分析[J].电子技术,2023,52(6):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