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课堂小变化激活学生地理思维
摘要: 基于中学课堂教学现状,本文从案例入手,分析了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实施一些“小变化”的必要性,指出求新、求变应该成为教师课堂中的常态。鉴于思维能力的极端重要性,因此,通过课堂小变化激活学生思维,应成为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最后,结合地理教学实际,提出了一些具体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一位教师在讲授“西亚”一节前,进行了充分的备课,计划按照传统讲授区域地理的逻辑顺序,先讲解区域的地理位置。于是,课堂一开始,教师提问:“我们研究一个地区,首先要研究什么?”一位学生举手回答:“民俗。”授课教师短暂停顿后,委婉地表达了“不应该先研究民俗,而应先研究区域位置”的想法,随后教学继续,只是这位回答问题的学生整节课都没有仔细听教师讲课。

课后评课时,老师们一致认为这其实是一个不错的课堂资源。讲解区域地理时,遵循“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是一个正向的演绎推理过程。在实际教学中,既然有学生提出“先了解民俗”,那么也可通过地区文化推断人文环境,进而认识自然环境,最后分析地理位置,这是一个逆向的归纳过程。假如教师对即时形成的课堂资源采取积极、包容的态度,能够根据学生的反馈、想法和需要及时调整教学,相信能最大程度地服务于学生的发展。从切入点来看,具体、形象、直观、鲜活是最好的,而“民俗”就是身边的、可以直观感知的东西,比抽象的地理位置、自然地理更便于学生的理解。

这一案例告诉我们什么?知识是死的,人是活的。教无定法!求新、求变应该成为教师课堂中的常态。惟其小,所以较易达成。从各种能力的重要性来看,思维能力又是居于首位,因此,通过课堂小变化激活学生思维,理应成为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随着高中乃至大学教育的普及,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升学压力已经减轻。学生学习兴趣不浓,主动性不够,学习能力不强,学习方法欠缺,甚至觉得读书无用,这在部分学校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整个教育系统来看,我们能够改变的就是我们的课堂,让课堂变得更加精彩,更加有效,进而为学生的一生奠基,这应该是正确的理念,也是教师不应忘却的“初心”。

二、课堂教学可以采用的小变化

(一)导入创新

一堂课导入环节的成败直接影响到整节课的教学效果,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具体方法:

█时事导入,学以致用。利用时事地理,培养学生用地理的眼光关注现实的热点问题,也是“学以致用”这一教学原则的要求。

█活动导入,形成习惯。在上课的前几分钟,由教师带领学生做一些环境允许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游戏,例如“猜谜语”等。此外,还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课前三分钟“玩转地球”——就随机指定的区域进行“当场解说”,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积极性,而且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故事导入,抛砖引玉。在导入新课时,可以适当引入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故事,如地理学科领域科学家的生平事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等,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手段,还能增强课堂的生活性、趣味性,启迪学生思维,引发他们对社会的关注与思考。

█微课导入,串联珍珠。围绕教材主要内容,制作或搜集相关的微课,从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例如,在教学“中东”一课时,通过“战乱不断的中东”这个微课,让学生对教材有整体上的了解和感知,在此基础上再深入探究相关问题,学生就会感觉较为轻松。

(二)提问创新

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可见,课堂提问的质量极其重要。教师掌握足够的课堂提问技巧就可以在师生间用“问题”架起一道愉快沟通的桥梁,也为学生思维的发展提供有效的“脚手架”。

█问题生活化,通俗易懂。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归于生活,生活化的问题更贴近学生的实际体验。例如,在讲解关于地球自转的知识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些贴近生活的问题,如“太阳每天从哪儿升起,又在哪儿落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地球自转方向)“从锄禾日当午中的‘日当午’到第二天的‘日当午’需要多久?”(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周期)“我们常常听到播音员说某地某时发生何事时,用‘当地时间’或者是‘北京时间’,为什么要作这样的区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时区与区时)又如,在讲解降水时,教师提问:“四季中,哪个季节降水多,为什么?”让学生结合生活分析降水与季节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让学生学会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问题情境化,触发联想。[1]教学情境的设计是教学过程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要善于联系社会热点来创设问题情境,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是地理学家们等待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展示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然后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仔细思考,进而达到创设情境的目的。

█问题形象化,深入浅出。例如,在学习“大气垂直分层”时,如何理解记忆各层的特点?请学生用歌曲《隐形的翅膀》演唱:对流层气温在海拔上升中递减;根源在近地面是其主要直接热源;对流层集中了大部分风云与雨雪;与人类关系密切。平流层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原因是臭氧层吸收紫外线而增温;平流层大气能见度高又气流平稳;最有利高空飞行。平流层顶以上就是高层大气;空气密度小,先降温再升;若干电离层,有极光现象;受到干扰短波通信就会中断。如此,“看不见,摸不着”的大气层就变得具体生动,使学生在愉快中掌握知识。

(三)活动创新

通过创设形式新颖的活动使学生摆脱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使地理课堂变得更有生命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课后还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垃圾焚烧发电厂,用科学数据来说明生活可燃垃圾焚烧的利弊。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垃圾分类投放的好处及目前垃圾分类存在的问题,拟写一份“给环保局长的一封信”,呼吁社会对环保问题的关注。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得到提升,创新成果不断呈现。

(四)手段创新

在“互联网+”时代,学科教学需要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季风气候区的地理景观和中国农业种植的基本信息,引导学生根据气温和降水量进行思考,从课件中感受真实的地理素材。一些重难点知识,如“热力环流”,还可以利用微课进行教学。

三、对课堂教学小变化的反思

从教学工作本身看,要想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就必须改变传统教学观念,通过对学生展开调查,找出平时教学中学生非常感兴趣又非常有效的行为,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从而真正实现师生互动的有效教学。

从师生关系看,《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的教学地位是引导者,所以教师必须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正确认识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从教学手段看,结合时代特征,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将枯燥的教材融入有趣的情境进行教学。地理现象的形成比较抽象和复杂,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实施动态化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综上所述,地理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业务素质,更新观念,改进教学方式,重视学生个性发展,根据学生学习和心理发展创设问题情境或互动式活动,增强学生的自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张立峰,孟凡娇.基于师生的中学地理课堂有效提问策略分析[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9):17.

[2]陈炳飞.地理教学创新中的常见问题与优化[J].教学与管理.2018(5).56.

作者简介:李文玉 ,(1995.4-),女,汉 ,湖南省新宁县,湖南省永州市东安县树德中学 ,本科,二级教师 ,研究方向:中学地理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