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田回注水处理及回注管线防腐技术探究
摘要: 通过技术手段将原油中的水分离出来,实现油水两相的明确划分。随后纯净的原油被输送到转油站进行后续处理,而分离出的水体则流向污水处理站。在污水处理站,这些水体经过一系列科学设计的处理工艺后,其水质达到回注标准,随后被重新注入地层中,这一过程构成了完整的回注水循环系统。本篇文章主要分析油田回注水处理及回注管线防腐技术,以期提供相应的参考。

在油田的开发进程中,对回注水的水质进行严格监控和管理,是维持石油生产连续性的重要保障,同时也能有效减轻对环境的潜在威胁。随着开采活动的不同阶段,回注水的处理显得尤为重要,其效果直接关系到生产系统的稳定性和环境保护的成效。接下来,我们将对回注水的处理技术及防腐措施进行简要的分析和讨论。

1 油田回注水处理技术

1.1 物理处理技术

在处理回收的注水时,为消除其中存在的油脂、悬浮固体等不纯物质,可以通过采用一系列物理处理方法实现。这些方法包括但不限于重力分层技术,它利用自然重力作用使各组分根据密度差异初步分离;离心分离技术,通过离心机械的强大旋转力场实现杂质的快速分离;颗粒增大工艺,借助特定填充介质使细小油滴聚集成较大颗粒,便于后续处理;精密过滤技术,运用高效过滤器细致过滤水中的悬浮颗粒和杂质;以及膜过滤技术,涵盖多种先进技术,通过膜材料的特定孔径和选择透过性对回收注水进行深度净化,确保水质达到高标准要求。这些物理处理方法共同协作,有效提升了回收注水的纯净度和再利用价值。

1.2 化学技术

化学处理技术专用于处理回收注水中物理方法难以应对的胶体、可溶性物质等复杂杂质。混凝沉淀工艺通过混凝剂的化学作用,中和电荷并吸附悬浮物,使其形成絮体并自然沉淀,从而实现有效分离。化学氧化技术涵盖化学氧化剂应用、电化学反应和光催化氧化等多种方法,旨在分解或转化污水中的油类、COD等污染物,提升水质标准。同时,物理化学法结合了物理与化学原理,主要通过气浮和吸附技术实施。气浮过程利用微小气泡将水中的油分和悬浮物带至水面,形成浮渣层,便于分离去除;而吸附法则依赖于高效吸附材料,将有害物质捕获并固定在材料表面,实现水质的深度净化。此外,生物技术也展现出在回注水处理中的潜力。当前,包括解除氧化、BAF(曝气生物滤池)和SRB(硫酸盐还原菌)在内的多种生物处理手段正在该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2 油田回注系统防腐现状

在生产油田时,为避免管线腐蚀速度加快,一般情况下都会在初期使用防腐材料对管线进行保护,对于不同性质的输送介质和各类管材,会专门设计相应的防腐方案。尽管高分子复合材料,如基于玻璃纤维增强的热塑性玻璃钢,在防腐方面表现优异,但其高昂的材料成本使得其在大规模应用时经济性不佳。为降低成本、增强效果,油田也会采取改善环境介质的方式,通过减少介质中的腐蚀性成分或采用先进的水处理技术来优化回注水的水质,确保其腐蚀性处于安全范围内,从而达到减缓管线腐蚀的目的。同时,电化学保护技术也是油田广泛采用的防腐手段之一,主要包括外加电流阴极保护和牺牲阳极阴极保护两种方法。这些技术利用电化学原理,为管线提供额外的保护屏障,有效防止腐蚀的发生。

3 回注管线防腐技术

3.1 盐类腐蚀

回注管线面临由高矿化度污水中盐类引起的腐蚀问题。为了应对这一挑战,选择合适的缓蚀剂成为一项重要任务。尽管无机缓蚀剂如亚硝酸盐、钼酸盐、硅酸盐及钨酸盐等具有一定的防腐性能,但它们可能带来的重金属污染风险限制了其广泛应用。因此,在当前的油田回注系统中,更倾向于使用有机缓蚀剂,如磺化木质素等。这些有机缓蚀剂以其对环境的友好性和有效的防腐能力,被广泛应用于管线保护中。它们能在金属表面形成一层保护屏障,有效隔离腐蚀介质,减缓腐蚀过程,从而保障管线的长期稳定运行。

3.2 硫化物腐蚀

SO2-4离子在硫化物中容易促进垢下腐蚀的发生,因此,控制硫离子是缓解硫化物腐蚀问题的重要策略。针对污水中硫化物的去除,主要可采用以下三种方法:物理处理技术:这些方法利用物理原理来去除或降低硫化物的含量,包括活性炭吸附、气提法、分子筛过滤和吹脱等。这些手段通过吸附、挥发或过滤等过程,将硫化物从污水中分离出来或转化为其他形态。化学处理方法:化学法涉及化学反应过程,用于将硫化物转化为无害或易于处理的物质。其中包括沉淀除硫,通过添加适当的沉淀剂使硫化物形成不溶性沉淀物,以及过氧化除硫,利用过氧化物与硫化物发生氧化反应,将其转化为其他非腐蚀性物质。生物处理方法:生化法则利用微生物的生物降解能力,将硫化物作为能源或营养源进行消耗。这些微生物通过特定的代谢途径,将硫化物转化为无害的代谢产物,从而实现硫化物的有效去除。这种方法具有环保、经济和可持续的优点。

3.3 细菌腐蚀

在油田回注作业实践中,细菌微生物活动对回注管线的完整性和性能构成一定威胁,可能引发腐蚀甚至穿孔现象。特别是硫酸盐还原菌(SRB),作为一类兼性厌氧微生物,其代谢活动能在金属表面引发电化学去极化过程,并借助氢化酶的作用将硫酸盐转化为具有强腐蚀性的初生态氧和硫化物,进而对管道和设备造成损害。另一方面,铁细菌(IB)的附着行为也加剧了腐蚀问题。它们能够牢固地黏附在金属表面,促进亚铁离子的氧化,生成氢氧化铁并在细菌胶质中沉积,形成结瘤。随着结瘤的累积,阳极区域的腐蚀速率加快,可能导致管线内径减小、流动受阻,甚至引发堵塞和更严重的腐蚀。为应对这些挑战,业界采取物理和化学两种主要的防治策略。物理方法包括利用紫外线、超声波等物理手段进行杀菌处理,以及通过调整环境条件来抑制细菌的生长,从而增强管道表面的防护能力。化学方法则侧重于使用硝酸盐基微生物处理技术,旨在促进油藏中有益微生物的繁殖,以竞争性抑制有害细菌如SRB和IB的生长,进而减缓对管道和设备的腐蚀影响。

结束语

根据上述情况,优化回注水的处理流程是防止管道遭受腐蚀的基础性工作。为此着力提升回注水的纯净度十分关键,通过源头控制手段减少细菌、生物硫化物等腐蚀性物质的含量,以确保回注水在处理过程中能够达到更高的质量标准,从而保障其在使用过程中不对管道造成损害。

参考文献

[1] 李恒娟.油田采油污水回注处理技术及工艺探讨[J].化工中间体, 2021, 000(014):147-148.

[2] 王新华,李剑,康换苗.油田回注水水质在线监测技术应用研究与探讨[J].工业计量, 2023(3):107-109,113.

[3] 吴倩.探究低渗油田回注水MMBR技术的应用[J].清洗世界, 2020.